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韓俊近日在“中國縣域經濟發展高層論壇”上表示,雖然國家糧食產量九連增,但是糧食供求總量趨緊,而且結構性矛盾越來越突出,糧食自給率已經跌破90%。
韓俊指出,近年來谷物進口可以用激增來表述,去年進口的谷物是7700多萬噸,如果按一個人一年吃800斤糧食算,去年進口的糧食相當于養活了1.9億中國人。
其中,大豆進口可以用飆升來概括。1996年以前,中國是出口大豆的。1996年,中國開始進口100萬噸大豆,到2012年,中國進口大豆是5806萬噸,相當于將全世界可以出口的大豆60%都買來了。我國大豆的自給率只有20%。
“現在進口越來越多,主要原因不是我們的糧食生產出了問題。”韓俊認為,第一是國外的糧食便宜,現在中國從澳大利亞進口小麥來做飼料,周邊的越南、柬埔寨、老撾的稻米也比我們便宜30%。另外一個原因,中國人的食物結構在過去20年發生了巨大變化。20年來,淡水養殖增加了5倍,豬肉產量增加了1倍以上。
韓俊認為,中國人的食物結構變化,國內農業資源有限,必須要通過進口來平衡供和求。現在保證中國人民吃飽,而且要吃得越來越好,必須要統籌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現在進口糧食相當于養活了1.9億人,但是如果口糧長期都不能自給的話,國外生產的小麥、稻谷的價格,中國可能難以承受。
韓俊表示,要防止在城鎮化的過程中造成農業的萎縮,造成農民的破產,造成農村的凋零。
(文/魏書光 據《證券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