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蒲縣縣委常委、組織部長 余作明
在基層黨組織晉位升級工作中,蒲縣縣委突出抓好后進黨組織整頓轉化,采取“找病源、開處方、凝力量、促轉化”四步工作法,全縣8個后進農村黨組織均得到有效整頓,沒有一個基層黨組織掉隊,黨群干群關系得到進一步改善,基層黨建水平得到有力提升。
縣委通過“開門抓整頓”,采取“群眾找、專家查、集體探”等方式,集思廣益,查找病源。
一是群眾找。縣委領導帶頭進行調研。各鄉鎮黨委組成工作組,逐村挨家挨戶走訪,廣泛開展民意調查;通過召開村干部、村民代表、服務對象座談會,問卷調查600余人。各鄉鎮黨委設立意見箱,多方聽取群眾意見。共收集匯總意見建議53條。
二是專家查。縣委抽調了12名縣、鄉黨員領導干部和縣直單位一把手,分組深入后進黨組織實地查看、分析論證,結合各自職責,提出意見建議。
三是集體探。各后進黨組織圍繞群眾意見和專家論證,召開了黨員干部專題民主生活會和組織生活會。黨員干部結合自身實際,認真查擺剖析,正視缺點錯誤,直面矛盾問題。
縣委積極采取“抓班子、強服務、聚人心”等措施,針對性地抓整頓。
一是抓班子。以“配、訓、帶”,強化黨支部班子建設。“配”即配齊、配強支部班子。通過黨內選舉、組織選派、跨村任職,調整配備了5名農村黨支部書記。“訓”即教育培訓。采取專家講座、研討交流、實地考察等形式,圍繞中心工作任務、群眾工作方法等內容,分批開展了“加強基層組織建設,當好黨組織書記”專題培訓。縣委、鄉鎮黨委、基層黨支部三級書記“同臺授課”,進一步加強了黨組織帶頭人隊伍建設。“帶”即結對幫帶。由縣委組織部牽頭,打破村域界限,以先進帶后進,采取“實地觀摩、查看資料、座談交流、上派掛職”等形式,幫助、督促后進黨支部學習、借鑒先進黨支部抓黨建工作的好經驗和做法,明確了努力方向。
二是強服務。暢通三個渠道。村、組設立“意見建議箱”,設立群眾接待室專人值班,暢通了村民意見建議上傳渠道;縣、鄉設立投訴舉報電話,暢通了群眾投訴舉報渠道;實行縣、鄉領導每周一次的下訪,與群眾面對面了解情況,暢通了群眾訴求渠道。規范議事程序,嚴格實行“定、查、評”和“四議兩公開”工作法,重大事項民主決策,熱點問題集中解決;建立整改工作臺賬,由鄉鎮黨委和包村單位全面梳理后進黨支部的矛盾問題,集中分類,明確責任人和完成時限;實行黨代表聯系服務黨員群眾制度,縣委委員聯系縣黨代表,縣黨代表聯系黨員,黨員聯系群眾,群眾有困難隨時反映、及時解決。實行一村一策,緊扣后進黨組織的“難點”,逐一分析產生問題的原因,積極探索適合本村村情實際的經濟發展思路,有針對性地研究制訂集中整頓方案,推動經濟社會發展。
三是聚人心。“多方式”引導激勵。縣委對農村黨支部書記實行動態管理。通過績效考核,構建了與政治、經濟待遇掛鉤,憑實績、憑能力取報酬、定晉升的激勵監督機制。每三年評選一批“農村功勛黨支部書記”,兌現財政工資;積極推薦農村黨支部書記擔任“兩代表一委員”,使他們精神上有歸屬感、工作上有使命感、政治上有榮譽感。“零距離”聯系群眾,實行了“雙包雙聯”工作制度,單位聯村、黨員聯戶,包發展、包穩定,把聯系服務群眾作為黨員干部的剛性職責,黨員干部上門服務,為群眾提供面對面、全方位服務。“無借口”為民辦事,深入貫徹落實文建明工作法,在鄉鎮設置了“兩辦四中心”(黨政綜合辦、督查考核辦,經濟發展服務中心、財務結算服務中心、社會事務服務中心、政策法規服務中心),在后進農村黨支部設置了“一站三員”(社會管理工作站,綜治信息員、人民調解員、民事代辦員)和“一隊一會”(治安巡邏隊,紅白理事會),實行集中式辦公、一站式服務,簡化和規范辦事程序,及時為群眾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務。
在集中力量抓整頓的過程中,縣委通過“明職責、求同步、建機制”,上下結合,多方聯動。
一是明職責。“縣、鄉領導干部包”,建立了縣四套班子領導包鄉鎮、鄉鎮班子成員包村、農村“兩委”成員包戶責任制。“鄉、鎮機關干部駐”,明確鄉鎮黨委書記是后進黨組織整改提高的第一責任人,后進黨組織書記是直接責任人,制定了具體職責任務和責任追究辦法。“站所、強村聯合結對幫”,基層站所和先進村充分發揮優勢,開展結對幫扶。
二是求同步。縣委將后進黨組織轉化與創先爭優活動相結合,使“組織創先進,黨員爭優秀”;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使村容村貌得到明顯改觀;與扶貧開發相結合,使村民致富有路子;與結對幫扶相結合,實行機關、強村、強企結對子幫助后進黨組織轉化,使村級經濟得到發展;與建設“民主法制示范村”相結合,使干部群眾的法律意識得到強化,民主素質得到提高。
三是建機制。建立了“縣委領導,組織部門牽頭,職能部門配合,鄉鎮班子主抓,駐村工作組負責,村級組織落實,村民代表監督,農民群眾參與,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視察督促”的工作機制,使整頓工作始終處于良性運行狀態。同時,運用黨務公開欄,公開發展黨員、黨員評議、黨員聯系群眾等事項;在村務公開欄,對村級收支情況、計劃生育、宅基地劃分等事關群眾生產生活的事項進行公開,消除群眾誤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