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 濤
一提到文化符號,人們想到的往往是名勝古跡、民間藝術、文藝作品。在山西十大文化符號評選中,堂堂太原市長,居然風頭蓋過耳熟能詳的晉祠、山西大院、老陳醋,獨領風騷,引起些許猜測也是在所難免。網絡上,一些網友紛紛指責評選有缺乏公正性之嫌,懷疑是否存在刷票行為。
公平公正是一切評選的生命。倘若存在舞弊后門,不僅市長,就連晉祠等添列文化符號也難以服人。對此,此次評選主辦方有責任確保評選公開透明,接受公眾監督。而在這一前提下,市長領跑文化符號乃至最終當選,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對于外省人來說,耿彥波的名字或許還有些陌生,然而,耿對山西城市建設的貢獻卻是有目共睹。從任職榆次、太原、大同,到又回太原,耿彥波一直不遺余力地挖掘文化資源、樹立文化品牌。尤其任職大同市長期間,大規模實施文化遺址連片保護,大力度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旅游產業,創造了文化保護、大同城市建設協調發展的“大同模式”。昔日的“煤都”大同,悄然實現著資源型城市轉型,文化旅游業正在成為第二大支柱性產業。
事實上,耿彥波入選此次文化符號評選并不意外。此前,他已經先后獲得“中國文化遺產保護年度杰出人物”、“2011年度中華文化人物”等殊榮。著名學者余秋雨曾如是評價道,“大家如果有機會到山西大同去看一看的話,看到云岡石窟我們會大吃一驚……耿彥波市長在保護文化古跡的路上走得很艱辛,遇到很多很多的問題,但他保衛住了中華文明,他把它做得光彩亮麗,做得虎虎有生氣。”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耿彥波調任太原后,大同上千市民自發送別,就有力地顯示了公眾對其工作的認可。
文化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推動。然而,在一些領導干部看來,文化建設屬于長期工程、隱性工程,遠不如打造幾個開發區、上馬幾個大項目來得立竿見影。急功近利的思潮之下,千年的文化積淀逐漸在千城一面的城市化中失去色彩,隔斷了文化脈絡的傳承;歷史遺跡、珍貴建筑紛紛被以“保護性拆除”的名義推倒,為商業開發讓路。全國政協常委、著名作家馮驥才就曾痛斥一些地方,“把古跡當景點,把遺產當賣點,把無法當做景點和賣點的文化遺產甩到一邊,使古城失去活的記憶和生命”。相比之下,能夠像耿彥波這樣重視文化的官員,實屬難能可貴。
時代在發展,我們對于文化符號的認知視野也應拓寬。政府官員對于文化建設的貢獻,理應得到社會的認可和稱道。倘若耿彥波能夠最終成為山西十大文化符號之一,則不僅是個人的榮譽,更能起到激勵和導向作用,引導更多的領導干部端正發展理念,不遺余力地推動中華文化的傳承。如此,可謂善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