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艾廣明
擺不擺官架子,其根本還是怎樣對待群眾的問題。官員憑“公仆之心”,努力做到“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官架子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你有官架子”,這樣說誰,都會遭到反駁:“我哪里有官架子,是你們的誤解。”然而,群眾又感受到這“官架子”經常可見,是誰在擺官架子呢?
辭書上說官架子指做官的威勢和派頭,然而,概括復雜社會現象的名詞都只是說說大意,望文生義的局限很大。封建朝代各級官員都是普通百姓的主宰,擺官架子習以為常,善待民眾也是“愛民如子”,根本不是一輩的。官僚對待百姓、下屬,心理上居高臨下;會見的儀式也要體現高低尊卑,一方高坐堂上,一方長跪請安。官員坐轎出行,前呼后擁,“肅靜”、“回避”的牌子讓百姓望而生畏、噤若寒蟬。這種官架子,千年延續。有官員微服私訪,扮成平民,架子隱去了,可一旦身份顯露,百姓還得吃驚叩首,拜這青天大老爺。封建朝代的君主、王公大臣、地方官吏的官架子威勢、派頭雖有不同,勞民傷財的程度也有區別,但本質都是凌駕于民眾之上,滿足官員人上人的感覺。崇拜官僚的儀式多了,人們會留下記憶。經常坐轎的官員,偶爾步行,人們仍視其為下轎的老爺。封建朝代有沒有官架子,官架子大小實在算不得什么事情。
現在不同了,說誰有官架子,是尖銳的批評。新中國成立60多年,政治體制、政治制度日臻成熟。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各級干部是為人民服務的。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對全黨特別是黨員干部在理想信念、思想品質、工作作風等方面有嚴格要求。擺官架子,在政治上、輿論上是受批評,遭譴責的。但否定官架子不等于淘汰了官架子,一些官員還是很熱愛官架子,非要擺一擺,擺官架子的方式也比較復雜。
官職也稱官位,還以“烏紗帽”代稱,一般都有一定管人管事的權力和責任,具有一定素質和能力,受到信任或擁戴的人才能擔任。官員在法律和職責權限內發號施令,相關人要聽從照辦。這是官員的根本職責,不能和官架子混淆。戰場上指揮員號令沖鋒,千軍萬馬奮勇爭先,場面震撼人心,指揮員形象崇高,誰能說這是官架子?災難突發,人們惶恐不安,將目光投向在場的領導,領導鎮定從容,果斷指揮,舉手投足、言談話語都是在穩定軍心、鼓舞士氣。如果這時領導混同于老百姓,無聲無息,這官還有什么用!可見官員有受人們尊重的職務,被廣泛認可的履行職責的方式、儀式,也可能體面風光,但和官架子不是一回事。必要的、適當的和不必要的、過分的方式儀式當然有界限,但不是絕對的。做多了一點,搞大了一點就可能被認為是擺官架子。既然如此,是盡量減少官架子,還是借機來點官架子就得由官員把握了。有人借機擺點官架子,受到批評也振振有詞。而有些領導則做出表率,迎來送往盡量從簡,接人待物簡樸實在,人們還是贊賞這樣的領導。但對官員履職盡責的方式、儀式也不必過于探究,只要基本是必要的、合規的,具體細節不值得放大、炒作。
“官架子”和“擺”聯系緊密。官員正常工作的方式儀式不叫“官架子”,因此,官架子多半是擺出來的,不是為了事業、為了工作,而是為了滿足個人私欲。有人為基層干部擺官架子畫像:群眾不叫他領導,他就不理或態度生硬;自己抽煙要人家遞上打火機;下鄉檢查工作,遇上雨,自己倒背著手,身邊有人給他打傘。擺這架子,是想與眾不同,令人羨慕,自己享受高人一等的感覺。其實,這感覺和群眾的感覺差得很遠,現在人們的民主意識大大增強,對這種擺譜多不認同。上了電視、到了網上這種形象更令人生厭。想靠擺架子獲得公眾敬仰,彰顯自己的價值實在顯得幼稚可笑,也與黨風政風有關規定沖突,“整景”的官架子不要再擺了!
有些人擺官架子可不是用來看看,而是用來嚇人的,想推脫責任、掩蓋問題。“我很忙,沒時間聽你說”;“我就這樣辦,你找誰都沒用”,常聽到官員或機關工作人員有這類說法。這是對群眾不耐煩、不滿意、不在乎的表達,充斥著居高臨下的味道,用來維護自己、威嚇別人。不過現在也未必能嚇唬得了誰,只能讓群眾更加不滿。
說到底,擺不擺官架子,其根本還是怎樣對待群眾的問題。官員憑“公仆之心”,努力做到“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官架子問題就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