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在云南省峨山彝族自治縣小街街道辦永昌村的一塊菜地里,村民王榮元正和妻子忙著采收卷心菜,村黨總支書記易明華和幾個陌生人走了過來。
“老鄉,你們平時種地,村委會的黨員、干部有沒有提供好服務?”其中一人在幾句寒暄之后突然問。
“沒有!連澆菜的水都不夠!”王榮元的妻子嘴快,易明華臉上顯出尷尬的神色。
“也許是我們剛來,村里的干部還不了解情況。”王榮元趕緊解釋。
王榮元夫婦家在鄰村,2012年10月來這里承包土地,但是由于周圍田里種的都是水稻,村里統一調水的頻率比較低,王榮元只好每周自己擔水澆地。由于是“外地人”,當地村委會很少過問,他們也沒有參加過村里的會議或培訓。
“你們統一調整產業結構的思路,調查工作是不是該做得更細一點兒?要搞好服務,不該落下流轉出去的土地和外地人吧?”問話的那個人笑著對易明華說。易明華點點頭。
問話的這個人是中共云南省玉溪市委組織部副部長陳川銘。
之后,調研組來到小街街道辦興旺村委會。該村黨總支書記張泉利聽到動靜,從辦公室走出來。對于調研組突然到訪,張泉利顯得并不驚訝。“省、市、縣三級組織部門都這樣來過,事先我們都不知道,一年下來現在已經習慣了。”張泉利說。
接下來,調研組又來到雙江街道辦寶山村委會。座談完之后到了午飯時間,大家就在村委會食堂吃飯。飯后,組織部的鄭學容按照每人20元的標準,給村里支付了80元餐費。
“我們剛開始哪好意思收啊?但是他們執意要給,而且不允許專門加菜,慢慢地也就習慣了。”寶山村委會主任柏家海說。
據陳川銘介紹,調研組出發之前都會確定主題并自定線路,然后直接到目的地去,不給基層準備的時間,這樣做,目的是能夠看到最真實的情況,聽到原汁原味的民意。
(何春好 藺以光)
點評:不打招呼、不發通知、不說目的,自定時間、自定路線、自選地點,一竿子插到底,安靜地走基層。這種隨機調研常態化、制度化的做法,不僅親民,而且能夠避免“被調研”和“淺調研”的發生,有利于及時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