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星明
(駐哈爾濱鐵路局軍代處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9月15日美軍在朝鮮仁川登陸,并越過三八線,猖狂北進,把戰火燒到我國的鴨綠江邊。9月19日中國人民志愿軍入朝,與朝鮮人民軍并肩作戰,把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趕回到三八線以南。志愿軍入朝后,交通運輸就成了后勤保障的中心環節,軍事運輸也成為東北鐵路的首要任務。為了完成抗美援朝戰爭的軍事運輸任務,相繼成立了中朝聯合運輸司令部、前方鐵道運輸司令部和朝鮮鐵道軍事管理總局等鐵路軍事運輸的指揮機構,組建了由運輸調度、車務、機務、車輛、工務、電務、通信、材料、衛生等系統組成的鐵道運輸部隊,使戰時東北地區與朝鮮鐵路的搶運、搶修聯成一體,使戰時的交通運輸保障能夠集中統一指揮,大大提高了鐵路運輸效率,有力的支援了前方部隊的作戰。這支鐵道運輸部隊的代號是——中國人民志愿軍897部隊。
鐵路具有:運輸量大、速度快、持續性強、安全可靠和不受天候影響的特點,這就決定了鐵路不僅是經濟發展的大動脈,同時也是軍事的主要交通線。加上,鐵路交通線既明顯又固定,而且難以偽裝和隱蔽,破壞后,工程量大,修復時間長,是敵軍破壞的主要目標。在朝鮮的前方鐵道運輸司令部和軍管總局、分局、車站的同志們冒著敵機的轟炸,奮勇搶修設備,不怕犧牲,前赴后繼,邊炸、邊修、邊運。車站炸毀了,朝鮮山洞多,志愿軍的鐵路調度中心和車站都搬到山洞里;掌握裝、運、卸全部用圖解法,沒有印刷的運行圖,就用鉛筆畫出站間線代替;軍運量大、線路運輸能力低,有時運輸線還被敵機炸斷,調度人員集中智慧,多種方案,想方設法,靈活安排,使鐵路線的運輸能力得到充分的運用;掌握運行批數多,批批掌握,階段上報運行情況,十八點報列車、車輛現在車保留位置,過表量特別大,只能是加班加點;為了防止敵機轟炸,軍列是夜間運行,調度人員只能是白天安排運輸計劃,夜間調度指揮搶運,不分晝夜連軸轉。志愿軍后勤部隊也普遍組織對空射擊組,利用輕武器打擊低空敵機,有效干擾了敵機轟炸行動,降低了其投彈命中率。
由于鐵路橋梁大部被炸、被沖毀,火車運輸只能到達清川江北岸,為了解決鐵路兩頭通,中間不通的問題,他們就組織部隊的汽艇、進行漕渡運輸,再利用汽車倒運過江的物資運至橋南裝火車前運,使整個運輸不停頓。這就是軍史上有名的“搶三江”。“搶三江”(指清川江、大同江和沸流江)期間,在西清川江倒運物資624個車皮、東沸流江倒運270個車皮、東大同江搶過1134個車皮。同時還將江南岸原儲存的物資裝車前運,在萬城、龍興里及球場一帶裝運庫存物資579個車皮,全部送到前方;針對臨時修復的東、西清川江和東大同江等橋梁承載能力低,機車過不去的情況,鐵路運輸部門還創造了“頂牛過江”(在緊急搶修不負重壓的橋梁地段,以機車將車皮頂過橋,而機車不上橋)和用人力推車過江等辦法,向前搶運。用這種辦法,僅東清川江橋通車一夜即搶過340節車皮的物資。
朝鮮的鐵路都是單線,運輸流向是由北到南。在戰爭期間,許多車站只是臨時修通一條線路保持通車,無法會車,難以實行成對、平行運輸,運輸組織難度較大。調度部門開動腦筋、群策群力,以集體的智慧總結出一整套搶運的辦法,采取“單向運輸”(在一定時間或地段內,所有列車向一個方向運行)、“續行行車”(在一個區間或兩站之間,同時有兩列以上列車向同一方向連續運行)、“合并運轉”(將兩列以上列車并為一列列車運行)等手段,突擊搶運。這樣,在4個月內共搶運物資15483車皮,與其他運輸手段配合,保障了夏季、秋季防御作戰的勝利;他們還組織修筑機車隱蔽洞,白天將列車開入隧道,晚上開出運行。想方設法的往前運物資。就這樣,盡管敵機轟炸猛烈,志愿軍的鐵路運輸一直沒有中斷。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的鐵路運輸過程中,鐵道運輸部隊按照一切為了前線的指導思想,前、后方統一指揮,各工種聯勞協作,與鐵道兵搶修部隊、防空的高炮部隊及空軍密切配合、協同作戰,堅持同敵人的轟炸、破壞作斗爭,盡量延長鐵路通車里程,始終保持鐵路支前干線暢通,圓滿的完成了軍事運輸任務,為建立“打不爛、炸不斷”的鋼鐵運輸線,做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