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兵
(中國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 北京 100088)
甲午戰爭中國的慘敗對漢族知識分子的觸動極大,促成了漢族知識分子的民族認同轉變。主要有以下原因促成了漢族知識分子民族認同轉變:
傳統的中國認同模式即華夷秩序,它從周代開始是一個依靠華夏文明而維系的認同體系,雖然在血統上以漢民族為主流,但對國家的認同卻是超越民族的文化中心主義。古代一直存續的華夷秩序在近代西方逐步確立主權觀念和民族國家觀念的情況下,自然會遇到頗多的挫折。“王朝國家缺乏現代的主權,沒有現代的疆域及國民意識,但有所謂的正朔和非正朔之說之分:區分是否正朔、是否非正朔的核心標準并不是法律和政治的標準,而是天下主義的儒家理想。”甲午戰爭的失敗,中國失去了最穩定的朝貢國朝鮮,華夷秩序宣告崩潰,傳統認同模式需要重新整合。
要梳理清末的民族主義,對于漢族人來說包括對滿漢關系的認識以及對外來列強侵略的認識兩個方面。清朝統治者入關以后經過一二百年的相對平穩統治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認同,滿漢的民族矛盾得到了緩解。但隨著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長期學習中華文明的日本擊敗了清朝,由統治階級推動的洋務運動隨之破產。這一切都對漢族知識分子產生了巨大的震撼,滿清政權在中國的統治合法性受到了空前的質疑,“反滿”思潮開始形成,這是漢族知識分子民族認同轉變的主要原因。
甲午中日戰爭以后,“向日本學習”也在漢族知識分子中形成一股思潮,留日的學生猛增。“1896年,清政府才派出第一批留日學生13人。到1899年留日學生不到百人。1901年后,留日學生開始激增。到1905年和1906年,達到8000多人。”甲午戰爭的失敗帶來的華夷秩序的崩潰,使得越來越多的漢族知識分子認識到中國在體制上同日本的巨大差距,因而對清朝的體制產生了懷疑,“反滿”在漢族知識分子中形成了一股思潮,這些都使得留日的漢族知識分子加以思考。當時的日本已經產生了近代“亞細亞主義”,對這些中國留學生的思想沖擊也是巨大的。日本構建民族國家的成功也對中國的知識分子形成了示范,對后來晚清的政治走向及中華民國的建立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漢族知識分子普遍的覺醒對晚清政局構成了最為重要的影響,清末的改良、憲政改革都圍繞此展開。對于甲午戰爭之后的時局,漢族知識分子形成了不同的政治認識派別,大體有維新派、立憲派、革命派及無政府主義者等。大體上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比較溫和的漢族知識分子,即雖然萌發了漢族意識,但仍然寄希望于清廷改革,構建新的國家共同體;另一類就是漢族民族主義較為濃厚,直接走到了清王朝的對立面開始籌劃革命,舉行推翻清王朝的活動。前者以康有為、梁啟超的思想最為典型,后者以孫中山、章炳麟的思想最為典型。
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維新派堅決反對“排滿”的種族革命,他們主張滿漢一體,建構共同的民族共同體。梁啟超認為中國這個國家是由文化來維系的,因此不存在亡國的問題,與革命派的“中國已經亡國”的觀點截然對立。在甲午戰爭之后亡國滅種的危機下,梁啟超認識到最重要是和平的把中國整合為一個現代民族國家,而不是狹隘的推翻一個已經融入中原的少數民族政權。由此梁啟超認為主張“排滿”、強力推翻清朝統治不利于現代民族國家的整合,也會造成巨大的社會動蕩,不利于國家競爭。“梁啟超面對的是競爭性的世界,他提倡的是政治民族主義,他所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從天下轉到國家?如何從奴隸轉到國民?對他而言,中國的民族特性不言而喻,問題在于如何轉向一個西方那樣的普世化國家?晚期的梁啟超不是要尋找民族的獨特性和本原性,而是要使中國融入世界,讓中國在全球競爭中成為一個普世性的國家。”
梁啟超認為“民族者,民俗沿革所生之結果也;國民者,人格也。據有機之國家以為其體,而能發表其意想,制定其權利者也。”因此,梁啟超主張“大民族主義”,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大民族主義者何?合國內本部屬部之諸族以對于國外之諸侯是也”“合漢、合滿、合蒙、合回、合苗、合藏、組成一大民族,提全球三分有一之人類,以高掌遠跖于五大陸之上。”“大民族主義”也就是為了說明目前中國最緊迫的問題不是內部的滿漢問題抑或民族問題,而是整個國家的存亡問題,在甲午之后中國面臨列強瓜分的形勢下他認為救國與革命派的“種族革命”是不相容的,因為種族革命導致暴力四起,必然招致列強的干涉,使得列強“必像義和團善后方法一樣,擁護舊王統,實收機會均等之效果”。因而為了求得整個中華民族的生存,內部的各個民族必須團結。因此可以說“大民族主義”其實就是梁啟超對現代中國民族國家構建的一個方案。
革命派與改良派相對立,在甲午戰爭后已經對清廷徹底失望,開始走上了“反滿”革命的道路。如鄒容說“中國為中國人之中國,我同胞皆須自認為自己的漢種中國人之中國”,孫中山說“中國者,中國人之中國;中國之政治,中國人任之。驅除韃虜之后,光復我民族的國家。敢有為石敬瑭、吳三桂者,天下共擊之”。
民族主義是孫中山三民主義的重要內容,他的民族主義思想具有極其豐富而深刻的內涵。“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革命綱領來看,孫中山的民族主義思想中反滿傾向是十分明顯的,在一定程度上還含有種族主義的色彩。在孫中山看來,“支那國土統一已數千年矣,中間雖有離析分崩之變,然為時不久復合為一。近世五六百年,十八省土地幾如及金甌之固,從無分裂之虞。以其幅員之廣,人口之多,而閩粵兩省言語與中原有別,其余各地雖鄉音稍異,大致相若,而文字俗尚則舉國同風。今則此風漸滅,同情關切之感,國人兄弟之親,以日加深,是支那民族有統一之形,無分割之勢。”說明中國是漢族所居的十八行省,因此需要做的是把滿洲政權推翻,把滿洲人趕走,革命的范圍是限于十八行省的。
在后來由于革命形勢新的發展,孫中山不斷調整了自己的民族學說和革命主張。他開始認識到只反對滿洲政權而不反對滿洲人才是正確的道路,反對的是滿清政權在國內的民族壓迫和對外的軟弱無能,所以形成了既反對國內民族壓迫,力圖實現國內各民族平等,而且反對一切外來民族壓迫,恢復中國在世界各個民族國家中的國際地位這樣的一個民族主義。孫中山在1906年說“我們并不是恨滿族人,是恨害漢人的滿族人。假如我們實行革命的時候,那滿洲人不來阻害我們,覺悟尋仇之理”。在《臨時大總統宣言書》中,孫中山說:“國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漢、滿、蒙、回、藏諸地為一國,即合漢、滿、蒙、回、藏諸族為一人。”這時的民族主義已經摒棄了傳統封建時代的“貴中華而賤夷狄”的狹隘觀念。但孫中山的民族主義中始終都有反滿的意識,主張的都是暴力推翻清王朝統治。
清末各個主要派別的民族主義觀都是同其各自的政治目標相聯系的。維新派的目標是清廷的改良,成為一個君主立憲的國家,擺脫亡國滅種的危機;而革命派則對清廷不再抱有希望,因此必須進行種族革命,推翻滿清貴族的統治,使中國成為一個共和國家。這種對國家目標的分殊必然會出現民族認同不同的情況。總的說來清末漢族知識分子的民族認同轉變順應了歷史潮流,也對清末以后中國新的民族國家構建起到了關鍵作用,以一種文化共同體、政治共同體的形式完成了清向民國的和平轉變,是值得肯定的。
[1]高瑞泉.中國近代社會思潮.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314.
[2]關海庭.中國近現代政治發展史稿.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71-72.
[3]“亞細亞主義(Asianism)”發端于19世紀后期,是日本同其他亞洲各國的關系及對亞洲的應然狀態的思想和運動的總稱.
[4]高瑞泉.中國近代社會思潮.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323.
[5]梁啟超.梁啟超全集(第二冊).政治學大家伯倫知理之學說:1067.
[6]梁啟超.梁啟超全集(第二冊).政治學大家伯倫知理之學說:1070.
[7]梁啟超.飲冰室合集·文集之十三.中華書局出版社,1989:60.
[8]鄒容.革命軍.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第一卷下冊).三聯書店,1978:675.
[9]孫中山,等.中國同盟會革命方略.孫中山文集(第一卷).中華書局,1981:312.
[10]孫中山.孫中山文集(第一卷).中華書局,1981:223.
[11]孫中山.在東京民報創刊周年慶祝大會上的演說.孫中山選集.人民出版社,1981:81.
[12]孫中山.臨時大總統宣言書.孫中山文集(第一卷).中華書局,198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