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瑜
(哈爾濱師范大學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1931 年,日本悍然發動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以武力強行侵占了中國東北,并于次年3月以國家政權形式建立了偽滿洲國傀儡政權。此后,日本通過偽滿政權對中國東北進行了政治迫害、軍事侵略、經濟掠奪和文化奴役,使東北人民過著了暗無天日的亡國奴生活,直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為止,這段苦難歷程方告結束。而如何正確認識這段歷史歷來是中日兩國學者爭論和研究的重點。尤其是二戰結束以后,日本國內的一部分右翼勢力宣揚“歪曲歷史,美化侵略”的學說,使東北人民所遭受的這十四年苦難史被淡化或掩蓋。因此對偽滿史的研究不僅是還原歷史,追求真知,也有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并使日本避免重蹈戰爭泥潭,利于中日兩國人民友好交往等積極意義。
而近年來對偽滿洲國史的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多集中于政治史、軍事史、教育史和文化史等方面,對于偽滿洲國工業史的研究涉及較少,或者不夠深入。而相比之下,日本在這方面卻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以其為根基構建了所謂“建設東北”的錯誤學說。顯然,此種情形不利于我國在相關問題上同日本的論辯和交涉。而且,偽滿洲國工業史在整個偽滿洲國史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并有以下重要意義:
顯然,日本對中國東北的殖民掠奪和殖民侵略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等很多方面,但是對中國東北工業的掠奪一直是其重中之重,它對于支援日本的對外戰爭和對外侵略有著重要的意義。因此,從日本建立偽滿伊始,在其主要綱領性文件“滿洲國經濟建設綱要”中就確立了對金屬工業、機械工業等重要工業實行統制政策,并確定了“以開發礦業資源確立基本工業及國防工業,豐潤國民經濟,增大國富”的方針。(1)此后,日本主要通過“滿鐵”和“滿業”控制東北的工業體系,并為日本的侵略擴張提供巨大的物資保證。而后隨著國際局勢和日本政策的變化,1940年后實行“重點主義”政策,使偽滿洲國工業畸形程度加深,掠奪性加重。而至1941年低,由宗主國日本控制的,以軍需工業為核心的偽滿洲國殖民地工業體系已初步形成。1942年10月,偽滿政府又頒布了“產業統制法”和“關于產業統制法之施行之件”,將統制范圍由重化工業擴展到輕工業,幾乎涵蓋了工業的各個部門。從此,工礦業進入全面統制時期。總之,日本通過以上措施逐步將統制政策滲透到工業的各個部門和各個門類,加大了對東北工業資源的控制和掠奪,使東北人民陷入沉重的苦難之中。
早在清朝末期,東北就和關內地區一樣,出現了官辦、官督商辦、官商合辦和商辦形式的企業,它們就具有官僚資本主義和民族資本主義的性質。而在民國初年的工業中,除了以上形式外,還有軍閥官僚投資,這一時期,東北的官僚資本主義和民族資本主義都有了一定的發展。在張氏父子統治東北時期,以奉系軍閥為首的官僚資本有了長足的發展,而具有民族資本主義性質的企業也在原有基礎上有所發展。可以說,這一時期的東北工業已經邁入了近代化的門檻,東北的工業格局已經初步建立。此后,由于日本發動了九一八事變,東北原有的工業進程被迫中止,其工業發展被納入到日本侵略和掠奪中國的殖民地體系之中,經過十余年的發展,日本已經初步建立起一個以掠奪東北資源和支援日本侵略戰爭為主體的殖民地工業體系。而日本戰敗投降后,由于蘇軍拆走大量設備和國民黨的破壞,東北的工業大部分被摧毀,損失慘重。新中國成立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東北的工業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建立比較完備的工業體系。顯然,歷史的發展是連續的,而東北工業的發展亦不例外,雖然在偽滿時期,東北工業處于日偽的高壓掠奪和高壓統治之下,這段歷史給中國人民留下了慘痛的回憶,但是這段歷史是不能抹殺的。在一定意義上講,新中國東北的工業格局也是脫胎于偽滿時期的殖民地工業體系,兩者之間的關聯性是不可忽略的。即使在心理上是排斥的,但是在事實上是不能否定的。因此,總結中國東北的工業發展史和規律性特征,不能跳過這段殖民地工業體系來研究。只有將這段殖民地工業體系置于整個東北工業史的歷史背景下來研究,其得出的結論才可能是科學的,才有可能經得起推敲。
二戰結束之后,日本右翼認為當時滿鐵投放資本振興了東北的現代化工業,收容了困頓的當地人民。而且在當地勞動的日本人還率先引進,連日本也未曾有過的先進的諸制度和設施,給這個落后的地區一躍帶來了近代文化。(2)還有日本學者認為“政治意圖另當別論,從經濟的角度而言,中國東北部的工業基礎也是在這一時期被奠定的。”(3)這些言論的言外之意就是日本對于中國東北的“經濟開發”“有功”。顯然,這種“復興東北”理論的一個主要支撐即是這一時期東北工業的發展和變化,認為這一時期包括東北工業在內的整個東北經濟面貌的變化是日本之力造成的,為后來東北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事實上,這是一種只看經濟,不看政治,只看現象,不看本質,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理論界定。它忽略了日本開發東北的目的性——最大限度地掠奪東北資源和此種掠奪給東北人民帶來的巨大災難。因此,深入揭露偽滿洲國殖民地工業體系的掠奪性和災難性將對于駁斥日本右翼的“復興東北”理論提供強有力的打擊,甚至會造成該理論的崩塌。而對偽滿洲國工業史的研究最終的走向必然是逐步觸及到偽滿洲國工業體系的本質,即其掠奪性和災難性。由此可見,研究偽滿洲國工業史對于中日兩國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方面其價值是不可低估的。
盡管如此,但日本統治下的偽滿洲國工業的變化卻是客觀存在的,在其撤走之后確實留下了一批殖民“遺產”,如何客觀公正的評價它則既是一個歷史的問題,也是一個現實的問題。其實對這個問題,馬克思早在論述英國對印度的殖民統治時就已經給了明確的回答。他指出:“英國的工業巨頭們之所以愿意在印度修筑鐵路,完全是為了要降低他們工廠所需要的棉花和其他原料的價格。”“如果你想在一個幅員廣大的國家維持一個鐵路網,那你就不能不在這個國家里把鐵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種生產過程都建立起來。這樣一來也必然要在那些與鐵路沒有直接關系的工業部門里應用機器。”(4)在此,英國為了掠奪更多的原料而扮演了一個歷史的不自覺的工具。同理,偽滿的情形和它也有著很大的相似之處,只不過由于戰爭的急迫性,日本更是加緊了對東北資源的搜刮,使東北人民所遭受的苦難比印度人更深重。而這一時期東北工業的發展則是建立在不斷為日本提供巨大戰爭資源和東北人民自身累累白骨和滴滴血汗之上的,它給東北人民帶來的更多的是災難。因此,在注意到偽滿時期東北工業發展的同時,更應注意它的本質,即掠奪性和災難性,將二者割裂開來而單獨只提及東北工業的發展,于事實是不相符的,于歷史則是不負責任的。
總之,對偽滿洲國工業史的研究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價值。但是令人遺憾的是,新中國成立以后,雖然在偽滿洲國史的研究方面成績斐然,但在其工業史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并不多見。但筆者相信,由于該課題的重要價值,它會逐漸引起各方學者的注意并致力于此。倘若如此,這無論對于推動整個偽滿綜合史的研究,抑或是對于深化偽滿專門史的研究都是大有裨益的。
注釋:
(1)中央檔案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吉林省社會科學院,合編.東北經濟掠奪(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檔案資料選編).中華書局,1991:33。
(2)滿史會,著.東北淪陷十四年史遼寧編寫組,譯.滿洲開發四十年史.1988:序言。
(3)[日]関権.“満洲國”工業生産——“工場統計”による推計.東京経大學會誌,245:53。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 2卷).人民出版社,1972: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