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崇明
時下,各級政府都在大力推進政務公開,增強工作的透明度,提高政府的公信力,這無疑是一件好事。但有的地方在政務公開中習慣于只亮出自己的“政績”,而對于工作和決策中出現的失誤卻遮遮掩掩,不敢公之于眾,這不能不說是一種缺憾。
公開“政誤”,其實是政務公開的內容之一。政務公開并不只是單一地公開政府需要做什么、怎么做,取得了哪些成績,還應公開政府的不足和失誤之處,這才能構成政務的全面展示。公開“政誤”,將問題一一擺在桌面上,能更好地吸取教訓,可以在以后的工作中少犯或不犯錯誤,促使工作邁上一個新臺階;公開“政誤”,向群眾交心交底,接受群眾監督,誠心采納群眾的諫言,取信于民,能贏得群眾的信任和支持,最終增強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公開“政誤”,還能給其他地區和部門以警示,加強干部隊伍建設,不斷改進工作,減少決策失誤,提高執政水平。
那么,有些地方的領導為什么要將“政誤”遮掩得嚴嚴實實的呢?究其原因還是自私狹隘的心理在作祟。有的領導怕承擔責任,既然有失誤,必然有原因,而追究原因就會導致追究責任;有的領導怕失去威信,擔心決策失誤公開過多了,下屬會對領導失去信任感;還有的領導怕影響本地的聲譽,幾屆領導留下的好名聲不能毀在自己手上。
俗話說:“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政府工作也是如此。工作中出現一些錯誤和失誤是難免的,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面對現實,正視存在的問題,沒勇氣糾正錯誤。為政者必須做到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施政理念,以實事求是的態度,敢于自揭“傷疤”,主動亮“丑”,坦誠公開“政誤”。如此,為政者才能讓群眾打心眼兒里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