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紹孟(中國人民大學原黨委書記、中國領導科學研究會常務副會長、教授、博導)
群眾觀點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根本觀點。馬克思主義認為,歷史是人民群眾創造的。人民群眾是社會實踐的主體,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體,因而也是歷史的主體,是歷史發展進步的真正動力。中國共產黨依據這一根本觀點,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黨的根本宗旨,將“執政為民”視為黨的執政理念。黨的一切活動都是圍繞這一根本宗旨和理念展開的。因此,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相信和依靠人民群眾的智慧和力量,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最大限度地調動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就成為我們黨的根本工作路線,即群眾路線。它滲透于黨的總路線或基本路線及各項具體工作路線之中,是黨制定各項路線、方針、政策并將其轉化為廣大群眾實踐的重要依據和途徑,是黨取信于民,奪取革命、建設和改革一個又一個勝利的重要法寶。在新時期新階段,堅持和發揚黨的群眾路線,是凝聚黨心民心,夯實黨的執政基礎,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重要保證。從這個意義上說,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
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像一條紅線貫穿于《習近平談領導》的字里行間。習近平同志緊緊把握 “領導就是服務”、“社會主義領導的本質就是為廣大人民群眾謀利益”這個根本原則,要求我們領導干部,尤其是青年領導干部,在思想上要 “牢牢樹立為人民謀利益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強化公仆意識”,“明確地認識到領導者的權力是黨和人民賦予的,只能用權于民,不能以權謀私”,要“做到‘權高不忘責任重,位重不忘公仆心’,把權力同責任和服務統一起來,為人民掌好權,用好權”;在工作中要“相信群眾,依靠群眾”,“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認真傾聽群眾的意見,善于集中群眾的智慧”,“與群眾直接面對面交心、談心,溝通思想,傾聽群眾的呼聲,了解群眾的疾苦,及時為群眾排憂解難”,“考慮和照顧群眾的正當利益,取得廣大群眾關心、理解、支持和參與”,“群策群力,搞好工作”。這些語重心長、簡潔而精辟的話語,是在改革開放新時期,對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觀、執政觀、權力觀、群眾觀和群眾路線的極好闡釋。
20年后的今天,擔任黨的總書記的習近平同志,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提出的新目標和新任務,以情系人民、服務人民的真情實感,發表了一系列貼近民心、順應民意的重要講話,并帶領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輕車簡從,深入基層,調查研究,訪貧問苦,關注民生,展現一種親民、務實、清廉的執政新風,使廣大群眾深受鼓舞,進一步增強了對黨中央領導集體的信任。我們堅信,習近平同志曾經強調、提倡和踐行的群眾路線這一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必將在新形勢下得到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