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艷麗
2013年4月,隨著美韓“禿鷲”軍事演習進入高潮,朝鮮的核威脅也進一步升級。面對朝鮮的一再威脅,美日韓都顯示出了對其軍事打擊的意圖。美日韓與朝鮮之間是否會爆發軍事沖突,都制定了怎樣的作戰和部署計劃,可能的常規和核打擊又會如何進行呢?
自1950年代朝鮮戰爭結束以來,美國制定了多個聯合韓日針對朝鮮的戰爭計劃。這些計劃在冷戰結束后更新更加頻繁,而在朝鮮核試驗后,就更加實際和危險。
根據1953年10月簽署的《美韓共同防御條約》,美軍制定了支援朝鮮半島的作戰計劃。近60年來,美軍不斷對其進行修訂和完善,已制定了數個對朝作戰計劃。其中,由美太平洋總部制定的計劃均以“50”開始,參聯會制定的均以“80”開始。
除了可以稱為戰爭腳本的中心作戰計劃的5027外,起到輔助作用的作戰計劃有5029、5030及9518等多個作戰及訓練計劃。其中,“5029作戰計劃”是美韓在1990年針對朝鮮體制崩潰擬定的作戰方案,其背景是朝鮮體制崩潰后,美韓趁機出兵朝鮮。“5030作戰計劃”是2003年制定的顛覆朝鮮政權的新概念秘密作戰計劃,其強調“心理戰”,欲搞東北亞版“顏色革命”。該計劃是在拉姆斯菲爾德指示下制定的,目的是消耗朝鮮有限的資源,拖垮其軍隊;制造恐慌,增加朝鮮軍隊的壓力;施展攻心術,促使朝鮮百姓思想混亂、人民軍倒戈。“9518作戰計劃”是美韓聯合部隊司令部為演練朝鮮半島作戰行動而擬定的 “訓練計劃”,反映了美軍朝鮮半島主要作戰計劃“5027作戰計劃”的基本內容。
此外,日本一直希望獲得實施先期打擊威脅本國安全的朝鮮核設施的權利。日本空自戰機曾在1993~1994年進行模擬演練,企圖對朝鮮導彈基地實施先發制人打擊。1993年5月,朝鮮成功進行了“勞動”近程彈道導彈發射試驗,導彈飛越日本全境,墜入太平洋水域,日本政府極為震驚,開始演練對朝鮮導彈基地的空襲戰術,由F-4主攻,F-1輔攻,一旦得到朝鮮準備再次進行新的導彈發射的情報,戰機編隊將從日本空自部署在日本海沿岸的兩個基地出發,對朝鮮導彈部署陣地實施打擊。
從上述美日韓對朝作戰計劃可以看出,以往以朝鮮啟動入侵戰爭為條件,而2002年后,更強調先發制人的打擊,主動性更強,這大大增加了戰爭的危險性。
目標選擇從近幾場局部戰爭來看,美軍強調在戰爭初期,按照“攻勢作戰”思想,集中優勢兵力,空中轟炸和遠程導彈攻擊相結合,以“先發制人”方式,對重要目標和對美軍構成重大威脅的重點地區實施突然襲擊。朝鮮在距軍事分界線非武裝地帶160千米以內的地區,集中部署了其兵力的70%以上,包括70萬官兵,8000門火炮和2000輛坦克,其戰略意圖十分明顯,就是以突然襲擊方式對韓國首都首爾進行毀滅性打擊,遲滯或動搖美韓聯軍的戰爭決心,趁勢揮師南下,迅速占領韓國。因此,美國必須使用遠程打擊力量跳躍打擊其腹地戰略目標。根據2004年版“5027作戰計劃”,美軍重點打擊目標是朝鮮領導人住地、首都平壤、前沿地區、戰役戰術導彈發射基地、核生化武器生產基地、重要軍事指揮樞紐和經濟中心等,共計1700個,突顯“打首腦、打重點、打精銳”的作戰意圖,以實現戰爭初期對朝軍的全面壓制。美國防部制訂的計劃包括對朝鮮目標進行每天4000架次的空襲,使用巡航導彈和隱身飛機摧毀寧邊及其他地區的核設施。同時,在朝鮮海岸線布置海軍陸戰隊以形成進攻平壤的威脅。美國兩個陸軍師將支援韓軍從陸路向朝鮮發起進攻。用國民警衛隊和預備役人員接替正規軍擔負在伊拉克等海外地區的任務。在朝鮮使用空中力量必須比在伊拉克更迅速并更具摧毀力,美韓必須在30天至60天時間內決定性地打敗朝鮮,否則戰爭將陷入膠著。
作戰實施 韓美“5027對朝作戰方案”呈現出兩個特點:一是把戰場限制在非軍事區到首爾之間的地域;二是大力依靠空中力量來削弱朝鮮的戰斗力。從冷戰后美國國家安全戰略的調整和美軍在歷次戰爭中顯現的樣式來看,美國對于投入大量地面部隊十分慎重。如果朝鮮半島有事,美國只動用飛機和導彈投入作戰的可能性極大。因此按照作戰計劃,美空軍遠程轟炸機將使用精確制導武器對朝軍陣地進行戰略轟炸,摧毀朝鮮遠程大炮藏身的洞庫,阻止其對首爾的打擊;美海軍第7艦隊將發射數百枚“戰斧”巡航導彈,對朝軍的指揮所、通信設施、雷達和空軍基地實施毀滅性打擊;航母艦載機和韓空軍戰斗機對朝鮮飛機進行攔截和摧毀,確保開戰后2~3天內奪取空中優勢,在開戰初期就摧毀朝鮮部署在軍事分界線附近的軍事力量,削弱其進攻能力和戰爭潛力。美軍認為,按此作戰計劃,朝軍戰斗力在短期內將下降到50%以下。
美國自1978年起保證向韓日提供“核保護傘”以來,一直沒有具體細化的措施,而且在對朝的“50”系列作戰計劃中沒有核打擊的具體內容,但是在2002年修訂的“8022”作戰計劃中開始將核打擊作為重要選擇。
核作戰計劃 2002年3月出臺的美國《核態勢審議報告》將朝鮮明確列入7個核打擊目標之一,此后對朝的核打擊計劃制定就在不同層次展開。2005年4月間,拉姆斯菲爾德就曾指示美國軍事指揮官為可能爆發的美朝沖突重新擬訂一份代號為“8022-02”的作戰計劃。隨后7月曾在隸屬于美參謀長聯席會議的美國防大學舉行了應對朝鮮危機的“室內模擬演習”。在該計劃中,美軍明確提出為確保行動達到預期效果,將使用包括核武器在內的一切作戰手段。應急計劃設想了兩種場景:第一種是對確切的、迫在眉睫的核威脅做出反應,第二種場景是針對敵國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設施發動更加普遍的襲擊。
目標選擇 美國對朝鮮核打擊目標的計劃包括綜合打擊中的目標選擇和有針對性的目標選擇兩個方面。在綜合性打擊時,核打擊對象包括了幾乎所有重要戰略目標。美國戰略司令部在2003年的目標清單文件中加入了“大浦洞”導彈發射基地,還將朝鮮標識為了“打擊對象”,該文件提出運用洲際彈道導彈、潛射彈道導彈和其他類型導彈進行聯合攻擊,并投入B-2、B-52、核潛艇和F/A-22A等來執行。
核打擊手段 美國在太平洋上巡邏的俄亥俄級核潛艇攜帶的“三叉戟”ⅡD5戰略彈道導彈幾乎可以對世界上任何地方實施核打擊,其主要擔負突發性戰略打擊任務。使用壓低飛行彈道的“三叉戟”ⅡD5導彈可以在12~13分鐘內打擊朝鮮的任何目標,美國在太平洋地區隨時都有2~3艘俄亥俄級處于“高度警戒狀態”,可隨時實施打擊,該手段的優勢是反應快,射程遠,但打擊威力過大,適合全面戰爭。
美國駐扎韓國群山的第8戰術飛行聯隊具備核打擊能力,但目前用戰術核武器打擊朝鮮的任務轉由本土的戰斗機聯隊負責,其中主要是駐扎在北卡羅來納州約翰遜空軍基地的第4飛行聯隊,這些部隊主要使用F-16C/D和F-15E執行核打擊任務。隨著F-16、F-15戰機退役,F-35將逐步替代其成為唯一的戰術核投送手段。總的來說,雖然美國在朝鮮半島沒有實際部署核力量,但在作戰計劃中擁有多種層次的手段可供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