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杰(福建省涉臺法律研究中心)
特權源自權力,是權力的一種異化,享有特權的都是那些握有權力的人,因此,探究特權的本質,必須從權力這一根源入手。我們的市場經濟脫胎于計劃體制,而與計劃體制相配套的是全能政府,在構建市場化體制進程中,計劃經濟時代的遺緒還未完全根除。因此,我們的政府有兩個明顯特點,一是權大,二是錢多,歸結起來,就是政府占有和支配的資源太多。而與強大的權力相比,我們現存的權力約束機制則顯得單薄脆弱。權力過大,約束不力,這是特權屢禁不止的主要原因。因此,反對特權、消除特權,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限權,把權力關進籠子,給權力這只狂躁的野獸按上轡頭,才是解決特權問題的核心與關鍵,是真正的治本之道。
限制權力靠什么?一靠削權。限制權力首先要削減權力,改變當前權力過大的局面。削權的關鍵就是要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政府與社會的關系,換言之,政府要退出不該管、管不好的領域,把該市場的還給市場,該社會的還給社會,不再包打天下,包攬一切。市場是天生的平等派,在市場的環境里,特權才會失去滋生增長的土壤。二靠分權。權力不能過分集中,否則容易形成 “一言堂”、“家長制”,為權力凌駕于其他之上留下空間。分權首先要合理配置權力,使各個權力主體既職責明確,又各有偏重,保持相對均衡,避免一家獨大。同時,權力運行機制也要精細化,決策、執行、監督分離,防止權力運行過程“一肩挑”。分權的另一個重要作用就是建立權力相互制約機制,使各個權力主體各行其道,互相監督。三靠約束。約束權力,關鍵在法治,確保權力在法治的軌道運行。我們推崇法治并一直念茲在茲,就在于只有法治能馴服和管住權力。首先,通過法律明確權力清單,并公諸于眾,為權力劃定范圍與邊界;其次,通過程序與規則約束權力運行,逼權力“知書守禮”。四靠改革。應當看到,我們在限權和管權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也取得了不少成效。但是,向特權開刀,意味著要打破現行利益格局。觸及利益甚于觸及靈魂,享有特權的既得利益者是不會自動放棄特權的,這需要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改革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反對特權,就是通過改革沖破利益的藩籬,打碎等級的界限,讓社會變得自由與平等,公平地向所有人開放。不如此,消滅特權就是一句空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