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筱陳
習近平總書記不久前指出:要善于運用底線思維的方法,凡事從壞處準備,努力爭取最好的結果,做到有備無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動權。這番話,言簡意賅,令人深思。作為一個領導者,必須把善于底線思維作為素質提高的重要內容,培養底線思維的能力,提高底線思維的本領。
底線思維,是科學的思維方式,也是一種思維藝術。這種思維的特點在于防患風險,《禮記·中庸》有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這個“預”就是有備無患、遇事不慌。這是古人對底線思維高度凝練的概括。從辯證的角度看,底線思維是積極進取的思維方式,是始終掌控主動權的思維方式。在求進的過程中,充分認識到可能造成的負面后果,及早地建立防范體系,防范于未然,確保工作的順利推進。
底線思維,是領導干部“不出事”的思維方式。我們提倡干部應當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不出事,是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底線。分析一些違法違紀的干部,其中有的不是不想干事,也不是不能干事、干不成事。而是因為他們出了事,觸犯了黨紀國法,失去了干事的資格。曾讀一位“出了事”的領導出事后寫的一篇“懺悔錄”,她給自己算了“七筆賬”:一算“政治賬”,自毀前程;二算“經濟賬”,傾家蕩產;三算“名譽賬”,身敗名裂;四算“家庭賬”,夫離女散;五算“親情賬”,眾叛親離;六算“自由賬”,身陷牢籠;七算“健康賬”,身心交瘁。這賬,算的不可謂不精,然而,遺憾的是,這賬算在出事后而不是出事前,是以她的政治生命為代價算出來的。前車之鑒,后事之師,這位領導用她的沉重代價警示我們,領導者應該有底線防范的意識。領導者的底線防范意識,就是制度意識,領導者的行為底線就是領導者的紀律底線,權力的邊界。領導者在廉潔自律上的底線意識與官員的憂患意識成正比,憂患意識越強,底線意識也愈強,紀律意識也愈強,反之,則越弱。底線意識與僥幸意識格格不入。底線沒有僥幸。心存僥幸最容易讓筑在心間的底線攻破。人可能有一次僥幸,但決沒有次次僥幸,但心存僥幸的人,總是把僥幸“常態化”,在一次次的“誘惑”中一次次地下不為例,最終在心存僥幸中“事發”將自己“斷送”。面對的各種各樣的誘惑,每個領導者都必須自覺視制度為底線,敬畏制度、遵守制度、自覺地在制度的約束下行事用權。
底線思維,是領導干部“干成事”的思維方式。干成事,是黨對領導干部的要求,是人民群眾的期許。底線思維是干成事不可缺少的思維。它的一個鮮明特點,在于它著眼于防范,積極把控風險、轉化風險,最終實現預期的目標,取得滿意的效果。管理學有一個理論叫“木桶原理”,說的是由多塊木板構成的木桶,其價值在于盛水量的多少,但決定盛水量多少的關鍵因素不是其最長的板塊,而是最短的板塊。一件事能不能干成,往往不是決定于他的有利一面,而取決于負面的一面。只有有效地化消極為積極,化負面為正面,才能把事干成。干事前,要做足調查研究功課,聽取民聲、了解民情,使所做之事,符合老百姓所愿、所盼,弄清可以引發的一些矛盾,對可能產生的風險制定相應的應對措施;干事中,既要大膽,又要謹慎,把握好發展與穩定的關系,有效地化解在推進工作中產生的各種矛盾,把思想工作做細,把解釋工作做透,把一個影響干成事的“短板”加長,積蓄起做成事的正能量;干事后,要總結回顧,既總結經驗,也汲取教訓。須知道,即使再成功的一項工作,經驗再多,也有教訓值得汲取;即使再失敗的一件,教訓再多,也有經驗可以總結,善于總結,是底線思維之必須,也是推進工作之必須。
底線思維是個人成長、事業成功所必須有的一種思維方式,領導者應該在實踐中養成這種思維的習慣,運用好這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