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華(福建省人大常委會法工委)
堅持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的一個優良傳統,自黨成立之日起,就把保持同人民群眾血肉聯系作為群眾路線的核心。
群眾是一個政治學的概念,路線更是一個帶有強烈政治色彩的詞匯。在民主革命時期和建國后的相當時期內,我們黨都采用政治手段和群眾運動的方式,來宣揚和推行群眾路線。包括以整風的形式、開展大規模的集中教育,加強對廣大黨員的政治思想教育,強化道德品質自律,抑或通過群眾性政治運動,發動群眾起來揭批黨內的不正之風,防止和懲戒黨員干部腐化墮落。歷史表明,在革命戰爭年代,群眾運動顯示出巨大的生命力,但我們黨成為執政黨之后,仍然沿用這一方式就逐漸顯現出它的局限性和負面作用。正反兩個方面的經驗告訴我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呵護好群眾路線這一黨的生命線,必須將其放在現代民主法治的視野下重新考量,走出一條不靠群眾運動而靠制度安排的新路,建立起保證黨的干部不敢、不能、不愿脫離人民群眾的長效機制,才能真正維護黨和國家的長治久安。
黨的十八大鄭重提出,要“更加注重發揮法治在國家治理和社會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提高領導干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能力”。這是執政黨第一次把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作為行動指南,無疑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其實,群眾路線本身就契合了諸多法治思維和現代政治理念。比如,群眾路線蘊含著法益位階的基本法理。法益,即法律意義上的正當權益。法益位階排序在法治社會中體現為利益沖突時的選擇與平衡。對于依靠群眾取得執政地位的中國共產黨而言,黨堅持群眾利益至上的理念,自然而然就轉變為法律意義上的法益位階排序理念。群眾利益就成為現行法律體系下法益位階的最高層級,其他任何利益不得躋身其上。群眾路線還蘊含著權力制約的法治理念。權力制約的核心就是任何權力都要受到監督與制衡,實現“將權力關在制度的籠子里”。“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工作方法,就是將公權力運作置身于社會公眾的監督與制約之下,從決策到執行,無不征詢、吸收群眾意見,將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的意見建議吸納進權力運作范圍和模式中,確保權力運行實現“為民所用”。
可以說,群眾路線不缺法治因子,但關鍵是要真正把群眾路線和法治思維很好地結合起來,落實到實際工作中去,推動群眾路線的法治化和國家各項工作的法治化。在新的歷史時期,堅持黨的群眾路線,首先全面體現在切實保障人民的憲法和法律權利上。不落實人民的法定權利,群眾路線就會從根本上喪失對人民的說服力、感召力和凝聚力,就會變成一種嘴上和紙上的東西。尤其在人民群眾權利意識日益彰顯的今天,如果把群眾路線僅僅作為執政黨實現自身目標和任務的工具,而不同時作為保障群眾爭取和維護自身權益的重要渠道,那么堅持群眾路線的動力將難以持續。
事實表明,公權力不受法治約束,不作為、亂作為,是侵害公民權益的重要原因。維護好群眾的合法權益,必須回到法治的軌道,即黨委依法執政,政府依法行政,民眾依法維權,司法主持正義。這種新格局的形成,正是新時期貫徹黨的群眾路線的一種具體體現。在政治生活方面,要不斷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拓寬民主渠道,從各個層面、各個領域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要高度重視基層群眾話語權,在機制上形成一個良好的民意表達渠道,更多地傾聽來自基層那些沉默的聲音,協調好“官意”和“民意”,使兩者一致起來,避免用官意代替民意。在社會生活方面,要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自治功能,提高社會的自我管理能力,把那些社會可以自我管理的領域開放給社會,在政府與社會之間形成良性的互動,創建一種“善治”的社會管理新格局。要建立干部與群眾利益相關機制,使干部前途受制于社會公眾,通過公開、民主、競爭、擇優
總之,只有把群眾路線和法治思維結合起來,不斷探求群眾路線的理性實現形式和制度安排,才能將這項我黨“打天下”的利器,創新成為“坐江山”的法寶,在中國共產黨執政歷程中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