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小洪(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所研究員)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是這樣定義文化產業的:通過開發利用文化內容和知識產權,生產有形和無形的藝術產品和創意產品(或服務)的新興產業。由于各國對文化產業的內涵和外延的闡釋不盡相同,所以稱謂也不一樣。在法國稱為“文化產業”(cultural industries),以英國為首的英聯邦國家稱之為“創意產業”(creative industries),在美國稱之為“版權產業”(copyright industries),日本和韓國則稱為“內容產業”(contents industries)。
文化產業具有高成長性、高附加值、高帶動性特點,是21世紀的朝陽產業,亦被稱作“無煙工業”,能夠大大提高一個國家的軟實力。
在韓國,文化(內容)產業涵蓋廣播影像、游戲、動漫、卡通人物、網絡、電影電視、歌曲唱片、出版等行業。
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重創了保持了二三十年高速增長的四小龍之一的韓國經濟。1998年,臨危受命的金大中總統提出了“文化立國”救國戰略,將文化產業列為韓國21世紀發展國家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加以優先發展。
解讀1
韓國上下早就意識到,在韓國這樣一個資源極度貧乏的國家,制造業的增長潛力畢竟是有限的。但在國際市場上,文化內容產業則是個潛力無限的領域。2009年的全球文化(內容)產業市場規模為1.32萬億美元,領先汽車(1.2萬億美元)和信息產業(8000億美元)。
據韓國文化觀光部《2011年韓國文化內容產業白皮書》,2010年,韓國文化產業銷售總額達到72萬億韓元(約合650億美元),占當年韓國GDP的6.2%左右。據相關報道,文化產業占GDP比重,世界平均為4%。美國文化產業實力最雄厚,占GDP的1/4,一般發達國家在8%左右,中國在2011年才首超3%。
韓國文化產品貿易已經從逆差國變成順差國。截至1996年,韓國文化內容產業的海外收入為零,1997年文化產業首次出口,僅為500萬美元。2011年,韓國文化內容產業出口額約達42億美元,進口16.9億美元,實現順差24.7億美元。1997-2011年,14年間,韓國文化內容產業出口增長了近160倍。
近些年,韓國的文化內容產業增長速度遠超GDP增長率。據專門研究韓國文化內容產業的韓流未來戰略研究論壇報道,在2008~2011年,韓國的文化內容產業年均銷售額增加了9.2%,出口額增加了22.5%,從業人數增加了3.3%。而這期間,韓國的經濟增長年均僅為3%左右。2012年,韓國文化內容產業的銷售額約為89萬億韓元(810億美元),出口額為48億美元,分別比2011年增加了6.9個和11.6個百分點。韓國文化部文化內容振興院的專家展望稱 “2013年的銷售額有望突破97萬億韓元,出口額將突破52億美元”。
出口市場分布。按照韓國文化觀光部的劃分,韓國文化產品主要輸出國家和地區是:中國大陸、日本、臺灣、香港、新加坡、越南,即主要是在漢字文化圈內。
韓國文化部表示,力爭到2020年將文化內容出口額提高到224億美元。2010年,韓國文化內容產業的出口在全球排名第9位 (占2.2%的出口市場份額),要提高到2020年第5位(5%的出口市場份額)。屆時韓國將成為世界第五大文化產業強國。
韓國人對自己的文化產品競爭力頗為自信。認為,韓國文化產品競爭力盡管不及美國,但同歐洲處于同等水平,而且比日本和中國等其他亞洲國家要高。 如果將韓國文化產品分數定為100分,美國和歐洲分別是110.7分和100.5分,而日本、中國及其他亞洲國家分別為96.6分、83.6分和71.7分。
文化產業與制造業不同,不存在環境污染問題,對就業的拉動大。據韓國媒體報道,每10億韓元的銷售額在制造業只能帶來7-8人的就業效果;而在文化內容產業能帶來14-15人的就業效果。2010年,韓國從事文化產業的就業人員高達52萬。這對近些年來陷于“無就業增加的經濟增長”的韓國來說,無疑為一大福音。這里舉兩個例子說明文化內容產業對韓國就業的拉動。
如2004年初推出的《實尾島》、《太極旗飄揚》兩部韓國大片,在觀眾人數、票房收入、創造就業崗位幾個方面都攀上了一個新高峰。這兩部電影觀眾人數都超過了1100萬,兩部電影的票房收入一個為775億韓元,一個為781億韓元。2004年上半年這兩部電影大約創造了4600多個崗位,相當于生產22200輛現代索納塔轎車的就業數量。韓國影視明星往往成為“個人企業”,美國的《紐約時報》將裴勇俊稱為“創匯23億美元的男人”。韓國經濟研究院的一份報告則認為,“勇樣經濟效果”本身就超過29億美元。
解讀2
韓國文化產業主打產品為游戲、電影、電視劇、K—POP(韓國音樂)。游戲產業產值高,出口創匯多,而韓國影視、K—POP則影響大,波及(帶動)經濟效益大。以出口為例,2011年,韓國游戲產品出口超過23億美元,占韓國文化產品出口的比重為50%以上,占據韓國文化產品出口的半壁江山。2011年,韓國電影、電視劇、唱片出口額占文化產品出口比重近1/5,達7.94億美元。這些文化產業在全球范圍掀起了洶涌的 “滾滾韓流”。下面重點說說游戲產業和韓國本土電影產業。
據韓國文化信息振興院2012年10月4日發行的《2012韓國游戲白皮書》統計顯示,2010年韓國游戲產業產值為7.3萬億韓元,2011年達到了8.8萬億韓元,2012年突破10萬億韓元,到2014年會增加到15萬億韓元。韓國游戲產品中占有最大比重的是網絡游戲。2011年網絡游戲的銷售額為6.2萬億韓元,占整個游戲市場的70.8%。
2011年游戲出口額為23.78億美元,其中,網絡游戲的出口額為22.89億美元,占整個游戲出口的96.2%。韓國國產游戲出口最多的地區是中國,占全部的38.2%,接著依次是日本(27.4%)、東南亞(18%)、北美(7.6%)、歐洲(6.4%)等。2011年游戲產業工作者的總人數為95015名。
韓國游戲產業在國際市場上頗具競爭力。2009年,據英國國家科學技術藝術基金會委托市場調查企業制作的報告,韓國游戲產業競爭力總分為129分,位居世界第三。美國和日本分別以171分和133分,位居前兩位。接下來是:加拿大(120分)、英國(105 分)、中國(94 分)、法國(78 分)、德國(64 分)等。 該報告展望到2013年,韓國將超過日本位居世界第二。
據韓國電影振興委員會網站資料,2012年,韓國進電影院的觀影人次高達1億9489萬,其中看韓國產電影的人次為1億1461萬,國產電影占有率達到58.8%。在這個總人口不足5000萬的國家,相當于人均看電影3.9次,國產電影觀眾首次突破一億人次,人均看國產電影2.3次。
韓國觀看國產電影人數與本國人口總數的比率高達230%,遠超英國 (99%)、德國(35%)、法國(35%)、日本(49%)等其他文化發達國家。韓國電影票價平均為7800韓元 (合人民幣45元),2012年韓國電影總票房約合人民幣86億元,其中韓國產電影為51億,占近59%。韓國電影市場居世界第七、八位。
近年中國電影產業也風光無限,2012年中國電影總票房為170億元人民幣,其中國產影片票房82.73億元,占48.6%;到影院觀影總人次為4.6億。但不要忘記,中國人口是韓國的27倍。
迄今,韓國共拍出8部觀眾人數超過千萬的電影,分別是:《實尾島》(觀眾 1108 萬)、《海云臺》(1145 萬)、《太極旗飄揚》(1174 萬)、《光海》(1230 萬)、《王的男人》(1230 萬)、《盜賊同盟》(1302 萬)、《怪物》(1301 萬)和《7號房的禮物》(1200萬)。每部票房合4.5億至6億人民幣。其中2012年一年就上映了兩部觀眾千萬級電影:《盜賊同盟》(觀眾1302萬,票房936億韓元,合人民幣5.2億)和《怪物》(票房785億韓元,合人民幣4.36億)。2012年,觀眾超過400萬的韓國產電影有9部,超過百萬的韓國產電影就有27部。2012年韓片海外輸出總額達到3783萬美元,比2011年上升8.4%。
進入2013年,韓國產電影上升勢頭更猛。第一季度,票房排行榜前十名中,有7部是韓國產影片,國產電影市場份額占69.4%。說韓國產電影打敗美國好萊塢大片決不是虛言。
這些年,韓國產電影在國際幾大電影節上屢獲大獎。在2004年的第57屆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上,韓國電影《老男孩》獲得評委大獎,成為韓國電影史上光輝的里程碑。2012年9月8日,韓國導演金基德執導的電影《圣殤》(Pieta)在意大利舉行的第69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上榮獲“金獅獎”。
照上述數據看來,今天的韓國電影人確實該揚眉吐氣了。可是又有誰知道,韓國電影人曾上演過一幕幕極其悲壯的抗爭。
1998年,在美國好萊塢電影強烈沖擊下,韓國產電影處于最低谷,國產電影僅占韓國電影市場份額的1/4。而這可憐的市場份額還是在國產電影配額制(Screen Quota,即國產電影義務上映制)保護下取得的。該制度規定,每年影院必須要有40%時間也就是146天得放映韓國產電影。該年的12月1日,近千韓國電影界知名人士聚集于漢城光化門大廈,舉行“扼殺韓國電影陰謀譴責大會”,齊聲高喊美國電影出口商是“劊子手”。當紅的影星們站在最前排,懷抱自己的 “遺像”,為韓國電影舉行葬禮,還有男影星當場剃光頭表示對進口外國電影的抗議,其場面十分慘烈。
在2006年的韓美自由貿易協定(FTA)談判中,在美國壓力下,韓國政府將韓國電影的義務上映天數 “國產影片配額制”從146天縮短至73天。甚至要求在韓國直接發行好萊塢大片,這無疑會使韓國產電影雪上加霜。對此電影界強烈反對,聲稱 “文化不是交易對象”。電影界人士紛紛上街舉行示威,一位曾獲得政府頒發文化勛章的演員憤怒地將勛章擲還,稱“踐踏文化主權國家的勛章毫無價值”。從2007年開始,美國好萊塢大片不斷蠶食韓國的電影市場,韓國產電影觀眾人數連續4年減少。
窮則思變,面對流失的電影觀眾,美國大片的壓力,成了促使韓國電影界覺醒的導火線。韓國電影人意識到“如果不想遭受觀眾冷遇,就要把電影做得更好”。韓國電影人從尋找韓國主體性主動文化意識入手,挑選結構和內容充實的劇本來制作電影。用無法模仿的韓國式故事奪回觀眾。正是這種不服輸的精神讓韓國電影置于死地而后生了。
韓國媒體認為,今天取得的佳績證明,當初韓美之間對韓國產影片配額的減少的談判不是毒藥反而是良藥,將國產影片市場占有率提高至60%,令好萊塢大片也望洋興嘆。
現在韓國產電影所面臨的課題是,走出達到飽和狀態的韓國市場,進軍海外市場。他們盯準了170億元人民幣的中國電影市場。韓國研究電影的專家指出,“在目前的中國電影市場,韓國產電影僅占中國電影票房的0.5%到0.7%,占中國進口電影的比重1%到2%。中國電影產業時代已經來臨,韓國應積極進行應對。”韓國電影學者認為,韓國電影在中國市場有很大競爭力,因為:“韓國擁有在中國知名度較高的演員,同時有與西方電影不同的、與中國人共通的東方式感情。”
筆者認為,這些年,以韓國影視劇為代表的韓流文化能在我國大行其道,一個極其重要的因素是中韓文化的同源性。用韓國媒體的話說,他們是“以中國文化開拓中國市場”。從風行于中國內地多個電視頻道的“韓國劇”中,觀眾尤其是女性觀眾會在淚水漣漣的同時,發現老祖宗的儒教倫理穿越了時空隧道在我們的東鄰繼承和保存尚好,在文化上認同的剎那,進而產生了心靈的震憾與反省。
特別需要提請國人注意的是,韓國政府甚至認為,不應該把“韓流”現象看作是單純的文化傳播,而要使之成為亞洲的代表性文化,大有通過韓流文化來與中國爭奪儒家文化的正統地位的味道。有位香港學者評論《大長今》,說該劇是韓國崛起于東亞的一部政治宣言書,是韓國傲然走向世界的一張文化身份證。它的目的是要與中國爭奪儒家文化主體精神的解釋權。本人覺得這位香港學者的評論比較到位,值得我們深思。
解讀3
盡管從統計數字上看,2011年,韓國文化產業占GDP總量僅6.2%,文化產品出口占韓國出口總額比重不足1%,絕對量也不算很高。然而不可忽視的是韓國文化產品出口帶來的間接效應或者說波及效益,而這些連帶效益有些可以用銷售額量化,更多的是無法用銷售額來估價的。
據2013年初,韓國進出口銀行海外經濟研究所一個研究報告,韓國文化商品出口每增加100美元,相關消費品的出口就會增加412美元,達4倍之多。特別是,韓國企業的主要出口產品——手機等信息技術(IT)產品的出口平均會隨之增加395美元,除此之外,服裝的出口額也會增加35美元,加工食品的出口額會增加31美元。正如《哈利波特》成功以后打開創造經濟時代的英國一樣,“文化=內容=想象力”正成為韓國經濟的新成長的動力。
下面著重介紹一下韓流文化風靡全球后,對韓國實體經濟的帶動。
韓流帶動旅游熱。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后,韓國旅游業一直沒緩過氣來,連續五年旅游服務收入下降,借助韓流文化,2004年才止跌回升。據韓國觀光公社委托韓國學者做的一份 “韓流旅游營銷效果分析及發展方向調查”,來韓國的游客很多是直接或間接受到韓國影視劇的影響來韓旅游的。例如拍制裴勇俊出演的電視劇《冬季戀歌》外景地,一個私人擁有的小島每天接待的游客量要以千計,光門票收入都使小島的產權所有者賺得盆滿缽滿。而后隨著《大長今》的熱播,韓國的《大長今主題公園》游客更是日以數千計了。
據韓國銀行消息,2012年韓國接待外國游客突破1100萬人次,旅游收入達142.3080億美元,創歷史新高。特別是中國游客來韓國觀光的人數近年增長強勁:2005年58.5萬人次、2008年116.7萬人次,2011年220萬人次,幾乎是每隔三年就要翻一番。除了港澳地區之外,韓國是中國人出境游人數最多的一個國家,來韓國旅游的外國人,每5名游客中就有一位來自中國。韓國專家分析,韓國目前成為中國游客出國首選目的地原因有:中韓兩國歷史相通、地理相近、文化相似;深受韓流文化的影響,年輕人成了游韓國的主力軍。
韓流助韓國化妝品熱銷。隨著《冬季戀歌》上映,女性觀眾喜愛女主角崔智友,愛屋及烏,也喜歡使用她用過的韓國化妝品。在該片上映的頭半年,韓國化妝品對亞洲出口規模同比增加了近50%。其中,臺灣增加118%、香港增加82%、中國大陸增加了58%。韓國媒體不無得意地寫道:“韓流”和化妝品出口的關系證實了一句營銷格言,賣貨先賣形象。
據韓國《中央日報》報道,2011年,韓國化妝品的出口總額為8.05億美元。過去三年間韓國化妝品對中國、日本及東南亞5國出口翻一番,據分析,這主要是受到地區經濟快速發展和韓流熱潮的雙重影響。以中國為例,2011年中國進口的韓國化妝品為2.2868億美元。而2009年僅1.19億美元,兩年間增長近一倍。
韓流帶動整容業。借助韓流影視劇的影響,韓國整形外科聲譽鵲起。韓國報紙報道了上海的一個例子。2005年,韓國電視劇《大長今》在中國熱播時,六位韓國整形外科醫生在上海開辦了一家擁有高端設備的整形外科醫院,在當地掀起打造韓流明星容顏的熱潮。做一個雙眼皮手術費要100萬韓元(當時合人民幣7000元),面部輪廓整形手術費390萬韓元(約28000元人民幣),價格是上海當地醫院價格的兩倍。但顧客仍絡繹不絕,女性顧客拿著金喜善、宋慧喬、李英愛的劇照,將她們作為整形模仿對象。
韓流帶動了韓國服裝和飲食業的出口。《大長今》在兩岸三地播放后,韓國的膳食和醫藥產品也熱銷。在香港,人參和冬蟲夏草比以前銷量上升了10%—20%。來韓國旅游的客人買高麗參的數量也增多不少。
另外,韓流影視劇還帶動了韓國家電、汽車、手機、電腦等IT產品的熱銷,恕不一一舉例了。
解讀4
如果說上述由韓流文化產品間接產生的經濟效益總還是可以觸摸到的話,那么韓流產品的波及效益中還隱含著一種更無形的政治、文化效益,而這是不容易感覺到的。
在三、四十年前,韓國在世人看來,還是個比較封閉的以農耕文化為主的島國,甚至被稱為“隱士國家”。人們總會把韓國與國土分裂、政治軍事依附美國、經濟不算發達、觀念保守、街頭行動頻繁、勞資對抗激烈、國民性格內向且倔犟等一些比較負面的特征聯系起來。通過幾十年的經濟發展,尤其是近十年來變成IT強國后,人們對韓國印象改變了不少。但韓國人認為,IT產業的成就代表韓國的實力,“韓流文化”則代表韓國的魅力。柔性的魅力對提升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形象來說有更加重要的作用。這也可以舉兩個例子加以說明。
20世紀上半葉,韓國曾被日本奴役了長達35年。歷史的宿怨和獨島的領土歸屬問題,使韓國和日本成為一對宿敵。但這并沒妨礙近年來韓流文化大舉登陸日本。韓流頭號男明星裴勇俊擁有以百萬計的日本粉絲,而且是以女性為主。有一年時任首相的小泉訪問韓國,國事活動之余,想見“勇樣”一面竟未能遂愿,勇樣的回答巧妙且智慧:我對政治不感興趣。然而他這種怠慢日本首相的作法并沒使他在日本“粉絲”中造成多大負面影響。倒是幾次他接受采訪時,呼吁改善韓日關系、兩國國民要友善相處的講話,一定程度上彌合了兩國國民之間的怨恨。有一幅日本漫畫,一群日本中年婦女到國會里警告議員們不要制造對韓國的緊張關系,說“惹惱了勇樣可怎么辦”。漫畫雖有夸張成份,但任何日本政治家為了選票,多少也得惦量一下勇樣“粉絲”的份量。
韓國文化的輸出另一重效益是在全球特別是在亞洲的韓流文化盛行的國家和地區,興起了學習韓語熱。韓國語使用僅名列世界全部語種的第11—12位,在文化市場上無疑是邊緣性語種。但是在韓國影視、游戲產品的引領下,全球學韓國語的人數增長得較快。自1997年開始有 “韓語托福”(外國人韓國語能力考試)考試以來,每年參試人數穩步上升。1997年是 2274人、10年后的2006年為3.4萬人、2009年為8.1萬人、2012年突破15萬人。“韓語托福”開考25年來,參考人數累計超過100萬人次。參加考試國家也由1997年的四個國家到2012年的近30個國家。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韓語托福的中國考生增加幅度最大。近幾年,均有三分之一的考生為中國人。我國已經有100多所大學有韓語系。順便說一句,每年全球參加“漢語托福”的考試人數中一大半則是韓國考生。
2005年,中國漢語辦公室為了在全球推廣漢語學習,傳播中華文化,培植軟實力,在各國設立“孔子學院”。或許是要與中國競爭文化影響力,2007年韓國政府就提出在各國設立“世宗學院”(世宗為朝鮮半島歷史上最賢明的皇帝,在他主持下,創制了韓國文字),面向當地普通民眾,免費教授韓國文字和傳播韓國文化。到2012年6月,韓國已經在35個國家開設了76所世宗學院,學生人數達到1.4萬人。他們提出,到2016年,世宗學院要增設至200所。
解讀5
韓國政府對文化于韓國的重要性可謂認識深刻,他們認為: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韓國完成了工業化,靠制造業實現了漢江奇跡;八、九十年代靠技術創新,通過發展IT業使韓國成為科技強國;21世紀則是文化的世紀,文化上的強國將成為經濟強國,文化上對某一大國的依附比經濟上政治上的依附更為可怕。韓國堅持認為自己是擁有數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有著優秀文化傳統和豐富文化遺產,是亞洲的東洋文明的代表,因此完全有理由成為文化強國。他們對韓國文化事業的扶持可以說是不遺余力,歷屆韓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扶持文化產業的政策措施。
法律制度上的保證。1998年,韓國政府提出了“文化立國”的國家戰略,并先后制定出臺了《振興文化產業五年計劃》、《21世紀內容產業前景》、《文化產業發展推進計劃》,明確了文化產業發展戰略及建設文化大國和知識經濟強國的長遠目標。在此基礎上,韓國政府還建立了《國民政府的新文化政策》、《文化產業振興基本法》、《文化產業促進法》等一系列配套的法律法規體系,以保障和推進文化產業發展戰略的實施。
組織上的保證。 韓國政府于1998年在文化觀光部下面建立了文化產業局。2001年文化觀光部制定了“培育韓流文化方案”,包括:在漢城建立“韓流發祥園地”;在北京、上海等地建設“韓流體驗館”;由民間專家學者組建“亞洲文化交流協會”,對出口的文化內容質量把關,防止因出口劣質文化產品而降低外界對韓流文化產品的信任度;對韓流文化盛行國家和地區的使、領館加派文化官員;成立“韓國文化振興院”,在韓流影響大的國家和城市設駐外辦事處;在韓國多個城市舉辦過多屆“韓流商品博覽會”。為培養文化產業專門人才,2006年,政府出面設立文化產業研究生院。2009年,成立了文化振興院,統轄文化產業推進事宜。
財政支持。目前,韓國對文化部門的財政預算僅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39%,這遠低于經合組織的平均值1.9%。樸槿惠總統上臺伊始,即提出了一個“創造經濟”增長思路。意即將韓國兩個強項——風靡全球的韓流文化和韓國信息技術(IT)——結合起來,打造文化內容產業。她承諾,在她執政的五年內,要將對文化財政預算比重提高到占GDP的2%左右。要將年銷售額超過1億美元的文化內容企業從2010年16個增至2020年100個。 韓國政府還將把向文化產業投資的基金中的基金(Fund-of-Funds)規模擴大到2020年兩萬億韓元。為推動融合了韓流文化和韓國信息技術的創意經濟的發展,樸槿惠上臺后還專門新設了一個“未來創造科學部”。由于樸幾乎時時講 “創造經濟”的重要性,處處道設立“未來創造科學部”的必要性,韓國媒體戲稱“創造經濟”為“樸槿惠經濟”,“未來創造科學部”為“樸槿惠部”。
為保護和發掘本國優秀傳統文化,打破常規,采取特殊政策。韓國有一個無形文化財產廳,專門管理無形文化財產,如韓國傳統的說唱、假面舞、摔跤、拳擊、韓紙藝術、宮廷御膳、魔術、禮儀、傳統醫藥等等。對每項無形文化財產及掌握該絕活的民間藝人都編號管理。這類文化遺產多是由民間老藝人采取師傅授徒的方式得以保存下來。但現代韓國是個學歷社會,年輕人沒有大學文憑要在社會立足十分困難。年輕人多不愿意從事這種沒有文憑的重要職業。為了保護和發展重要的無形文化,防止因人才老齡化引起無形文化失傳,政府對已經步入老年的頂尖級的193個重要無形文化人才,采取特殊政策。這些老藝人及他們所帶的2000多名徒弟即使不曾上過大學,只要他們自己愿意,即刻可以得到大學學歷并授予學士學位。
我們在韓劇《大長今》中看到通過服飾、飲食、醫藥、禮儀等表現出來的韓國傳統文化都是那樣精致、唯美,一切顯得那樣地道、原滋原味,很有章法。殊不知,這都是有根有據的,而這些根據是人家花了大氣力保存下來的。
韓劇《大長今》里的宮廷料理的配方、烹調方法就是以被登記為韓國38號重要無形文化遺產為基礎的。38號文化遺產的技術繼承者是一位去世不久的韓國宮廷料理大師、建立了宮廷料理研究院的黃慧性女士。黃女士60年如一日,潛心研究韓國宮廷御膳,發掘并整理古籍中記載的料理,寫成一本專著 《用十二種御桌擺出的歲月》,并長期主持介紹韓國宮廷御膳的電視節目。黃女士退休后,她的三個女兒繼承了她的事業。《大長今》在日本播出后,黃女士的一個女兒專門到東京開設韓國宮廷料理講座,8個課時的聽課費竟高達14.8萬日元,還一個名額難求。
解讀6
韓國文化產業發展并非一帆風順,而是在波折中前進。上世紀90年代,從“韓流”初起,到2004 年《冬季戀歌》、2005 年《大長今》的熱播為代表,在國際上掀起了第一波韓流高潮。
然而,在2005-2009年這段期間,韓流文化產品一度出現過降溫苗頭。
表現在:韓國電影出口規模下降;在韓國國內電影市場上,韓國產電影的觀眾占有率跌至50%以下;韓國電視節目在國外遇“寒流”;影視明星減薪;韓流明星在國內外演唱會觀眾人數下降;其他文化產品出口也出現了頹勢。
韓國媒體認為,韓國文化產業在國際市場尤其是東亞地區由風靡一時的“韓流”遭遇“寒流”有諸多原因,但主要歸咎于:
——東亞國家和地區盛行“文化民族主義”、“經濟民族主義”,出現“嫌韓流”、“反韓流”、“抗韓流”傾向。如2005年7月,日本出版了一部《嫌韓流》漫畫,一個月就售出十萬本,一年后售出近30萬冊。在日本,反韓流網站和博客多達數百個。2005年7月,臺灣對韓國電視劇征收20%的進口關稅。2006年起,中國對韓國電視劇進口開始限制。
當然,有韓國學者清醒地指出,東亞地區興起“反韓流”與韓國文化界某種程度的張揚、狂妄自大、“我們最好”的文化優越主義、“文化南伐”、“北伐”、單向輸出的“韓流霸權主義”不無關系。
——過度看重明星效應,過分商業化運作。批量生產內容雷同、表現手法簡單的搞笑喜劇片、言情片,倒了觀眾胃口,等等。
韓國文化界人士認為,面對出現的“韓流危機”,倘若不進行戰略性調整,將會重蹈香港、臺灣電影產業的覆轍,即八、九十年代一度輝煌,但現在已經式微,被邊緣化。韓流短則兩三年,長則五年內熱潮就會結束。為了延續“韓流”,他們建議政府采取如下對策:
——面對韓流文化單向輸出的批評,必須有意識地向東亞國家和地區開放韓國文化市場。應當認識到,文化產品不僅是交易,更是交流,必須是雙向的,既然有“韓流”,就會有“華流”、“日流”、“港臺流”,甚至“越流”。
——為防止進口國家對韓流文化產品輸入的限制,猶如制造業在外國投資建廠一樣,韓國政府鼓勵其文化產業部門到韓流文化產品輸出地去實行本地化戰略,由韓國出錢、出人、出思路,與東道國合作拍影視片,培養影視明星。
正是由于韓國文化部門的“止血”措施得力,2010年以后,又迎來了“韓流文化”向外擴張的第二波高峰。表現在,以“美少女”、“東方神起”等歌唱組合為代表的K-POP韓國歌曲取代了韓國影視劇風靡全球,尤其是2012年說唱歌手樸載詠(鳥叔)演唱的《江南 Style》,表演的“騎馬舞”更將韓流文化推向了新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