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億博
斯諾登事件暴露了美國“雙面人”的特征。
這種現象被稱作美國政治的“相對論”,它實際上長期存在于美國的國內外政治運作中,并將繼續存在和影響美國的內政外交。
專注國家利益的現實主義往往取勝
斯諾登的爆料證明,美方一直利用其擁有的“互聯網域名根服務器”控制權在網絡空間進行監聽和竊密活動。蘋果、雅虎、微軟、谷歌,這些國人耳熟能詳的跨國公司,很早就主動或被動地與美國政府秘密結盟。通訊記錄、瀏覽記錄甚至手機短信這些極為私密的個人信息,其實早就被美國政府監控。而奧巴馬用來平息國內質疑聲音的借口居然是“該項目主要針對海外,并非美國公民”。
此次美國社會從主流媒體、社會精英到普通大眾,支持政府表態的聲音超強。
“這種看似難以理解的反應正體現了美國的民族精神。不管輿論有多自由,對政府的某些行為多么不滿,表面上多元化的美國社會,一旦遇到背叛美國、損害國家利益的行為,就會罕見地團結,一致對外。”美國問題專家、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李慶四對《瞭望東方周刊》說。
李慶四分析說,“究其根本,在美國政治天平的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兩端之間,往往是專注國家利益的現實主義會取得最后的勝利。”
言論自由的“雙邊界”
“美國的言論自由是一種有底線的多元與寬容,特別是對于經歷了冷戰意識形態對抗的當代美國來說,凡是被認為與共產主義有牽連的人物與思想,很容易被貼上‘極端’的標簽。”上海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李開盛分析。他認為,在任何地方,言論自由都有底線,但這種底線應該通過法律而非某種社會意見來裁定。
美國官員最愛說的一句話就是“這符合美國利益”,這種理念早已深入普通民眾之心。
2003年,美國著名鄉村樂隊南方小雞成員娜塔莉因為反戰和對時任總統小布什不滿的言論,招致全美抵制:大量電臺拒絕播放她們的歌曲或為她們做宣傳,聽眾甚至銷毀她們的專輯。
今年7月20日去世的、曾詰難過9位美國總統的傳奇女記者海倫·托馬斯,即使有“總統拷問者”美譽,也曾經受責難,2010年因發表“猶太定居者應該滾出巴勒斯坦,回到波蘭、德國、美國和其他地方”言論而被迫辭職。這本可以有討論空間的發言,在猶太人政治強勢之下顯得不可饒恕。
李慶四告訴本刊,猶太集團長期利用其政治、金融、教育和媒體上的優勢,左右選舉、影響經濟。這使得維護猶太人地位和利益成為了美國的一條“政治正確”法則。
不能冒犯少數族裔、不能冒犯女性、不能冒犯同性戀、不能冒犯不同信仰或政見者,等等,都是美國的“政治正確”。各種條條框框,在美國一點不比別的國家少。
與此同時,一旦其他國家出現對出版、言論等領域的管制或者約束,美國又會第一時間跳出來橫加指責。
選擇性執法的“世界警察”
李慶四分析說,從克林頓總統到奧巴馬總統,20余年間,美國歷屆政府都十分關注核不擴散問題。這一方面有利于世界和平與穩定,另一方面還有利于維護美國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上的戰略優勢,但相關政策行為又往往取決于其自身的戰略考慮。
比如,印度和巴基斯坦都是美國盟友,且巴基斯坦在反恐戰爭中作出了很多貢獻和犧牲。但是,美國積極支持印度的核計劃而壓制巴基斯坦的核計劃,因為美國希望擁有更強軍事實力的印度將來能制衡中國的區域內崛起。
2010年底的“阿拉伯之春”席卷了阿拉伯世界的大部分國家,但是美國對于不同的國家又再次實踐了其雙重標準:對于沙特、巴林、科威特等這些與美國有重大利益關切的國家來說,美國對現政權基本采取支持的態度;而對于利比亞、敘利亞、埃及等國,美國則采取了支持反對派和軍事介入的政策。
近段時間埃及政局的反復,從一個側面說明了美國對于“民主”的隨機認知和多變手法。
從“雙重標準”獲得不少好處
客觀地說,任何一個國家的內政和外交都存在某種不對稱、不平衡的現象。但是分析人士指出,全世界只有美國在擁有“雙重標準”的同時,還具備相當的能力去實踐這種標準。
“美國實行‘雙重標準’與‘美國例外論’有關。美國人一直認為其是獨一無二的,凡是有益于美國的,則必然有益于全世界。同時,美國政治也長期存在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的糾斗。而大多數情況下,國際問題要讓位于國內問題。”中歐學術連線主任、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王義桅對《瞭望東方周刊》說。
美國在二戰中為世界和平貢獻了巨大力量,在戰后的全球經濟發展中也起到了發動機的作用。自冷戰結束到現在,作為唯一超級大國的美國,已開始受到其過度擴張所帶來的消極影響,關于美國是否面臨衰落的討論也由來已久。奧巴馬政府所展開的戰略收縮和對國內經濟復蘇的重視都說明美國政府和社會認識到了這一點。
“作為一個目前缺乏有效制約的霸權國家,美國從自身的‘雙重標準’上得到了不少好處,沒有理由認為它在可預見的將來會放棄這種做法,除非遭到來自世界各國政府和國際組織的有效抵制。”李慶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