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開新 施海龍
(西安政治學院 陜西西安 710000)
劉少奇關于黨的群眾路線和群眾觀點的理論淺析
王開新 施海龍
(西安政治學院 陜西西安 710000)
劉少奇是黨內公認的黨建理論專家,他為把中國共產黨建設成為一個真正的無產階級政黨,從理論到實踐都做出了重大貢獻。同人民群眾緊密聯系的作風,也就是指黨的群眾路線,劉少奇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在總結黨的豐富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對黨與人民群眾的關系問題進行了科學總結和高度理論概括,提出了黨的群眾路線和群眾觀點的理論。這是劉少奇對中國共產黨建設理論的又一突出貢獻。
群眾路線是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也是我們黨創造的富有特色的領導方法。劉少奇最先把群眾路線概括為黨的根本路線,即他所指出的“黨的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根本的政治路線,也是我們黨的根本的組織路線。這就是說,我們黨的一切組織與一切工作必須密切地與群眾相結合。”
后來,他進一步概括說:“群眾路線是黨的根本路線。”群眾路線之所以成為我們黨的根本路線,主要是因為:其一,群眾路線是共產黨的階級路線。劉少奇說:“我們的群眾路線,也就是階級路線,就是無產階級的群眾路線。”“我們黨內的工作,也是群眾的工作,也要走群眾路線。因為黨的本身,就是人民群眾的一部分,黨又只是為人民群眾服務的。”其二,群眾路線是我們黨正確地制定和執行路線、政策的基礎。劉少奇說:“決定政策要有群眾觀點、群眾路線”如果“離開群眾路線,黨的政治、組織、軍事及其他一切就不可能有正確路線”。不僅制定正確的綱領、路線和政策時要有群眾觀點,要堅持群眾路線,而且是貫徹執行黨的綱領、路線和政策時,也要有群眾觀點,要堅持群眾路線。否則,“我們的一切綱領與政策,不論是怎樣正確”,“都是無法實現的”。
劉少奇認為,要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就必須“在政治上代表人民群眾的利益,必須用正確的態度去對待人民群眾,必須用正確的方法去領導人民群眾”。要做到這些,必須在思想上樹立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觀點。這主要是:一切為了人民群眾的觀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觀點;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的觀點;相信群眾自己解放自己的觀點;向人民群眾學習的觀點。實行“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和領導方法。
劉少奇認為,堅持群眾路線,不但要樹立群眾觀點,而且還要解決領導群眾和為群眾服務的方法問題。他指出,在黨的一切組織和一切工作中,“必須實行從群眾來又到群眾中去的路線”。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集中起來,堅持下去,以形成正確的意見。堅持群眾路線和群眾觀點,必須反對官僚主義和腐敗現象,反對命令主義、冒險主義與關門主義。劉少奇呼吁黨內每位同志必須“有了這些觀點,有了堅固的明確的這些群眾觀點,才能有工作中的群眾路線,才能實行正確的領導。”
劉少奇認為,黨的各種工作,各有特殊的工作方式,“但各種工作,都是群眾工作”,不過,“人民群眾不是劃一的,各種工作是復雜的。”總體上必須注意以下三個方面:
其一,是照顧多數,采取突破一點,推動全局的方法。所謂照顧多數,即是必須照顧中間狀態與落后狀態的群眾,否則先進部分就會孤立,什么事情也辦不好。“只有中間狀態與落后狀態的群眾有了覺悟,有了熱情,起來行動的時候,才能有群眾運動。”所以,在這些人還沒有覺悟起來時,“我們要善于去啟發他們,并要善于等待他們”,否則,“我們就會脫離群眾,我們就要失敗。”
其二,必須在群眾中做細致的思想工作和組織工作,不要過早的醉心于“群眾運動”。劉少奇反對那種不注意建立經常工作,不注意在經常工作中積累經驗、聯系群眾,而熱衷于突擊工作,只一味依靠突擊性的群眾運動的方法。而且他著重指出,那種事事靠搞群眾運動,把群眾運動當作是群眾路線的唯一方式是錯誤的。“因此,我們在人民面前,一切都不應采取輕率態度,而應采取嚴肅的負責的態度。”
其三,時刻將群眾利益置于首位,反對把黨和國家的任務,同群眾路線的工作方法對立起來。劉少奇指出,要完成黨和國家的任務必須是群眾路線,越是困難的任務,就越要充分地走群眾的路線,關鍵在于應該耐心地細致地對群眾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時,他強調,領導機關與領導同志一定要根據實際情況來提出任務與成功完成任務。因為,“我們的黨的及我們黨所領導的各種工作、各種事業,都是人民群眾的事業,并都是(無一項不是)經過人民群眾去進行的工作,都應該有群眾觀點、走群眾路線去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