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斌
(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 江西井岡山 343600)
江西,紅色的土地,革命的搖籃。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以毛澤東、朱德為首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這塊紅土地上縱橫馳騁,先后創建了井岡山、中央(贛南和閩西)、湘贛、湘鄂贛、閩浙贛等革命根據地,發動群眾,實行土地革命,建立蘇維埃政權,武裝農民進行游擊戰爭,在創造一種嶄新的蘇區政治、經濟、軍事的同時,也創造了嶄新的蘇區紅色文化。[1]
江西蘇區紅色文化應該從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開辟始,至第二次國共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在這段時間所創造的、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的新型區域文化。它涵蓋了整個江西蘇區范圍內的文化宣傳、教育等各個精神層面的革命實踐活動,并且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全新的組織機構與制度,使該區域人民的精神面貌和當地的社會風俗習慣等得到極大改變。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傳播;文化、教育、新聞等文化建設;江西蘇區的文化體系、傳播機制、社會風俗習慣的變動等。
江西蘇區紅色文化是江西革命根據地人民在汲取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吸收、融合了各種外來文化中的精華而創造的嶄新文化,它代表了當時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延續和發展了“五四”新文化運動,為中國文化發展開辟了正確的方向和道路。
江西蘇區紅色文化是土地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直接領導廣大人民群眾的革命文化建設宣傳活動,在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中,形成了先進性、革命性、群眾性和開創性等鮮明的特點:
“所謂新民主主義的文化,就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2]毛澤東對其先進性作了最好地詮釋。江西蘇區紅色文化無疑代表了中國當時文化的前進方向。
時代的進步催生了江西蘇區紅色文化。反過來,其先進性又客觀地反映出革命根據地軍民的精神面貌,極大地滿足了人民群眾對于精神層面上的需求,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一次大改革。在殘酷的斗爭中誕生的這種文化,必然成為引領那個時代的先進文化。其先進性還表現在它對革命根據地軍民起到了無法替代的作用。它解放了他們的文化思維,調動了他們學習文化的積極性,從而使他們自然將紅色文化作為反帝反封建的有力武器。
江西蘇區屬于偏僻地區,經濟十分落后,“邊界的經濟,是農業經濟,有些地方還停留在杵臼時代”。[3]廣大的勞動人民處在社會的最底層,政治上深受壓迫,經濟上重受剝削。因此,它集中體現了人民群眾的強烈愿望和要求,具有強烈的革命性。江西蘇區紅色文化一旦為人民群眾所接受,就可以轉化為理想信念和行動指南。
從當年保留下來的紅色標語、布告、新聞出版、列寧小學教科書和農民夜校的教學文字等內容中,我們就可以感受其強烈的革命性。當時,江西蘇區內的許多地方到處貼滿了那些宣傳共產黨主張、紅軍政策的標語、漫畫。國民黨反動派進入江西蘇區時,最早看到的就是那些使他們感到恐怖、感到害怕的文字。正是因為害怕、恐懼這些在實踐上產生了如此大的影響的文字,國民黨反動派不但要“圍剿”紅軍和革命根據地的群眾,還要對江西蘇區區域內的紅色文化進行極其殘酷的文化“圍剿”。當然,江西蘇區的紅色文化為廣大人民群眾所喜歡、所接受,所以不僅不被消滅,還能得到一定的發展。
人民群眾是推動歷史進步的主體,歷史主體性的具體表現是群眾性?!吨腥A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中規定:“中國蘇維埃政權以保證工農勞苦民眾有受教育的權利為目的。在進行國內革命戰爭所能做到的范圍內,應開始施行完全免費的普及教育,首先應在青年勞苦群眾中施行并保障青年勞動群眾的一切權利,積極地引導他們參加政治和文化的革命生活,以發展新的社會力量?!盵4]人民群眾創造了根據地的紅色文化,他們是紅色文化的主體。
廣大的人民群眾長期被視為社會最下層,不僅深受封建社會在政治、經濟上的雙重壓迫,還要受封建社會思想文化的奴役、折磨。蘇維埃政權建立后,中國共產黨使他們在政治上翻身、在文化和精神上得到徹底解放。很多參加過江西蘇區斗爭的老同志回憶說,那時候蘇區的鄉村,到處是農民識字夜校和活動場所。一到晚上,廣大群眾就在鄉村的祠堂里或草地上,集體活動,高唱自編的紅色歌曲,與其他人講講自己在生活和戰斗中碰到的小笑話,氣氛非常熱烈。篝火通明,如同白晝,到處是群眾的充滿歡樂的臉龐。幾乎每天,根據地軍民為武裝割據戰斗了一天的疲乏就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中得到解除。
魯迅先生曾說,革命文化是屬于人民群眾的,是為人民群眾的,是改革社會的工具,是攻守的手足,感應的神經。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江西蘇區紅色文化開創了一條文化藝術要為工農兵服務,文化藝術要與工農兵相結合的嶄新的道路。根據地廣大工農兵群眾和文化藝術工作者、革命宣傳工作者,通過開展紅色文化建設,并以他們的創作實踐所取得的豐碩成果,較好地解決了過去始終沒有解決的文化藝術大眾化問題,開拓了一條文化藝術為工農兵大眾服務的有效途徑,為日后文化藝術走向大眾化創造了良好的開端。
讓歷史告訴現在、讓歷史啟迪未來。研究江西蘇區紅色文化可以帶給我們以下幾點深刻啟示:
當年在國民黨反動派強大的輿論宣傳機器面前,江西蘇區紅軍戰士從事的革命宣傳與政治動員工作,是在完全處于弱勢的情況下進行。當年江西蘇區的紅軍戰士手中,主要依靠那些有限的紙張和那些沒有被反動勢力燒光的房屋的土墻。但是,黨和蘇維埃政府并沒有放松輿論宣傳工作,利用手中極其有限的資源,卓有成效地開展工作,有效地反擊了國民黨反動派對共產黨污蔑、對群眾欺騙的輿論。
當前,西方國家的政治家意識到,通過一場真槍實彈的“熱戰”不但難以擊潰社會主義國家,他們企圖通過與社會主義國家的接觸,用西方的價值觀、意識形態和生活方式,影響和改造社會主義國家人民,特別是第二代、第三代青年人的思想,逐步演變成和西方一樣的“自由世界”。我們的輿論機構擔負著前所未有的艱巨的宣傳任務,責任亦是前所未有的重大。歷史告訴我們,必須用主流意識形態牢牢地占領輿論宣傳主陣地。不用馬克思主義去占領,就會被其它錯誤思想占領。
恩格斯指出:“一個新的綱領畢竟總是一面公開樹立起來的旗幟,而外界就是根據它來判斷這個黨”。[5]
在全球各種各樣的意識形態中,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現在仍然處于弱勢地位。西方媒體在許多領域特別是宣傳輿論方面,仍然在妖魔化社會主義國家。輿論宣傳工作必須堅持正確的方向,堅持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正如胡錦濤總書記在考察人民日報社工作時發表的重要講話中強調,“輿論引導正確,利黨利國利民;輿論引導錯誤,誤黨誤國誤民”。
當年江西蘇區輿論宣傳工作的歷史昭示我們:輿論宣傳不是空洞說教,而是必須付之于行動的綱領政策,必須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不斷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們黨來自于人民,服務于人民。人民群眾是歷史的真正創造者。在艱苦的戰爭環境下,我們黨正確處理黨和人民群眾的關系,不斷密切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贏得了廣泛支持和擁護,取得了偉大勝利。
江西蘇區紅色文化是新民主主義時期的先進文化,蘊含著豐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研究江西蘇區紅色文化,弘揚江西蘇區紅色文化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內在要求,是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和保持黨的先進性的必然要求,也是共產黨取得執政地位和鞏固執政地位的不竭的精神動力。
[1]江西省文化廳革命文化史料征集工作委員會編:《江西蘇區文化研究·前言》,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版,第3頁。
[2]《毛澤東選集》,人民出版社1951年版,第659頁。
[3]《毛澤東選集》,人民出版社1951年版,第73頁。
[4]廈門大學法律系、福建省檔案館編:《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法律文件選編》,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8頁。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5-326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