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寧波
(臨泉縣委黨校 安徽臨泉 236400)
2 013年3月17日,第十二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舉行閉幕會,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發表講話時指出:“實現中國夢必須凝聚中國力量……生活在我們偉大祖國和偉大時代的中國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習近平提及的“三個機會”的共享,是一種消除了階層差別、身份差別之后的機會平等,闡述的是一種關于機會平等的政治愿景。實現機會平等,才能凝聚中國力量,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共圓中國夢。
實踐在發展,理論在進步。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的偉大征程也是推進機會平等、社會公平思想漫長發展的過程。實現了真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公平,促進了機會平等,提高了執政黨執政的現代化水平,并在各方面取得了偉大成就。
機會平等是現代社會發展的重要原則,其基本理念是通過社會成員的自身努力獲得發展,為社會成員提供一種公正公平的競爭環境。“正義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價值”[1],堅持機會平等的發展原則,讓每個社會成員都擁有平等的發展機會,才能凝聚中國力量,推動中國現代化進程,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
發展市場經濟是中國實現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實現機會平等,就是“實現機會的平等開放和機會的尺度相同”[2]。從市場經濟的角度來說,市場是平等的開放給所有人的,每個經濟主體都享有平等的機會參與市場競爭,而且在競爭中享有同等權利,接受統一的市場規范。機會平等才能保證不同的經濟主體完全平等競爭,實現各種市場要素按照平等統一的市場規則自由流動,發揮最大的效應,推動社會發展進步。
政治民主化是政治文明發展的目標,也是國家現代化的重要標志。政治民主化的實現,客觀上需要強化公民在政治參與上的機會平等。每個社會成員在民主選舉、決策、監督和管理上都應具有同等的機會,社會全體成員都能夠機會平等的參與各種政治事務,才能確保國家的各種政策制定能夠體現民意,具有合法性,執行起來也會比較容易。保護和尊重公民平等的的政治權利,使公民在參與國家政治生活中得到平等機會,促使公民自覺地履行相應的政治責任和義務,也有利于轉變政府職能,實現政治革新和發展,能夠有力地推進政治的民主化進程。
所謂的公民意識就是社會成員對其自身作為公民角色的認知與反映。這種意識,主要表現在主體意識、民主意識、平等意識、公德意識、權利意識等幾個層面。在通向現代化的過程中,公民意識的培育就顯得至關重要。而機會平等的理念強調社會成員作為主體人的現代平等觀念與意識,鼓勵對自我機會平等的追求,并要求為所有社會成員提供參與競爭的公正社會環境,這在本質上反映了公民主體的自由追求和理性自律精神。實現機會平等就是一個對現代化認同的過程,也是促進公民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轉化的過程。所以,這個過程本身就是呼喚公民主體意識的覺醒,培育現代意義上的公民意識的過程。
中國歷史上缺乏機會平等,現代意義上的機會平等理念引入中國也只是改革開放以來的事情。伴隨著改革開放的進行,在追求現代化和發展市場經濟的過程中,機會平等理念和準則在中國已經初步形成,逐步被社會成員所認可和接受。但是,當代中國社會機會平等的實現狀況仍然存在著許多不足,這種不足在很大程度上阻斷了很多人的夢想,束縛了中國社會的進一步發展。
第一,形式機會平等,而實際機會不平等。機會平等可以分為形式機會平等和實際機會平等兩種類型。“形式機會平等是指現代社會應當具有的機會平等,是基于法律法規而確認的一種機會平等。而實際機會平等,是指現代社會實際所允許的、能實現的機會平等”[3]。目前中國的經濟尚處于起步階段,機會平等實現的經濟基礎相對比較薄弱,各種社會配套制度體系也不夠完善,出現了形式機會與實際機會之間的脫鉤。在教育、醫療、升遷以及經濟利益的獲取等方面,雖然通過相關的法律法規制度確立了形式機會的平等,但是在實際操作中,不同地區、不同群體之間存在很大差異。當前社會上熱議的“富二代”、“官二代”等現象,就體現了實際機會不平等是一個客觀存在。
第二,現有的戶籍管理制度導致了機會起點不平等。在中國,戶籍主要是用來對社會成員進行管理,于是公民個人的教育、就業、醫療、保險等各種社會管理和福利都依附在戶籍之上,也因此影響著一系列與此有關的制度安排。由于中國的城鄉二元制結構的存在,加上地區發展的不平衡性,戶籍制度帶來的社會身份差異非常明顯,導致社會成員在機會起點上的不平等。這點尤其體現在教育、醫療和就業的機會的不平等上。可以說,戶籍制度在很多層面上造成了公民在機會起點上的不平等,直接損傷著機會平等原則。
第三,人們利用機會的能力差異較大。相對于計劃經濟而言,市場經濟為人們提供了更多的機會,但是人們只有具備把握機會的能力,合理公平的資源配置才會實現。伴隨著中國經濟和社會轉型而出現的失業人口的增多、社會保障制度的覆蓋面過窄、保障程度太低、教育成本升高等問題,造成了部分人無力承擔繼續發展的社會成本,甚至因此出現了一部分社會弱勢群體。這種情況顯然不利于部分民眾提高他們平等參與經濟和社會生活的能力,而人們利用機會的能力也因此被拉大差距,同時又作為一種促進因素擴大著社會不公正的范圍和程度。
“實現中國夢必須凝聚中國力量。這就是中國各族人民大團結的力量。中國夢是民族的夢,也是每個中國人的夢。只要我們緊密團結,萬眾一心,為實現共同夢想而奮斗,實現夢想的力量就無比強大,我們每個人為實現自己夢想的努力就擁有廣闊的空間。”[4]目前我們要做的,就是要凝聚中國力量,給每一個人提供享有人生出彩和夢想成真的共同機會。
機會平等是一種帶有濃厚現代氣息的精神觀念,它是在東西方文明的碰撞中引入的一種理念和原則。培養公民的機會平等意識,既是對政府行為的一種敦促和約束,也是推進市場經濟發展,實現機會平等的重要社會文化環境。這種培育除了日常的宣傳教育外,更重要的是民主制度的建設。人們對平等理念有了一定的認可之后,還需要有制度的推動力。民主不僅能夠為合理的利益訴求表達提供平臺,而且也提供了各種利益訴求通過對話、協商得以實行利益協調的整合機制;民主能夠提供政治激勵因素,促使政府關注社會弱勢群體、關注社會不公正,并為改善這種不平等作出努力;民主也是監督、制約政府的有效機制,通過民主可以推動政府樹立服務觀念,保證在合理合法的框架內行政,踐行機會平等的理念。
中國社會目前在機會平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政治經濟體制的不成熟不完善,尤其是政府在在實施行政行為時作用不當所造成的。要消除不公平競爭,構建機會平等的社會環境,政府應該推進政府機構改革和構建權力制衡制度。要對政府的角色進行準確定位,對政府的職能進行科學的界定,實現由無限政府向有限政府、由管制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的轉變。必須強化依法行政,監督政府的權力行使和官員的公共權力行為。要建立健全各項法律法規,提高腐敗及其他非法行為的成本,確保公權得到合法的使用,從根源上避免權力尋租帶來的機會不平等。要切實統籌和調節城鄉之間、區域之間、階層之間的利益沖突,保證公正合理的政策制定。要逐步改革戶籍制度等歧視性的身份認定,消除各種束縛和制約公民機會平等的制度性障礙。
機會平等的實現受自然天賦、家庭出身的影響,而自然天賦和家庭出身是一種不可控制的偶然因素,無法被人為消除,我們必須弱化這種偶然因素對機會平等造成的影響。“為了平等地對待所有人,提供真正的同等的機會,社會必須更多地注意那些天賦較低和出身于較不利的社會地位的人們。”[5]建立健全平等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保障人們平等參與社會活動的能力,是彌補偶然因素導致的機會不平等的一個重要途徑。基礎教育、基本的醫療衛生體系、必要的基礎設施等等都是每一個社會成員應該平等享受到的機會。必須加大投入力度,改變處于不利地位的人們的生存生活狀況,縮小社會成員之間實現機會平等能力條件方面的差距,通過對弱勢群體進行適當的補償,從而為機會平等的再實現創造條件。
注釋:
[1][美]約翰·羅爾斯.正義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5
[2]吳忠民.社會公正論[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4:136
[3][美]約翰·羅爾斯.正義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9
[4]習近平.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2013年3月17日)
[5][美]約翰·羅爾斯.正義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