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鋒
(臨泉縣縣委黨校 安徽臨泉 236400)
陜西“表哥”楊達才、廣州“房叔”蔡彬、重慶“不雅視頻”雷政富剛落馬,“山東單增德離婚保證書”、陜西“房姐”龔愛愛、25歲韓寒“以高票當選為雞黍鎮女鎮長”等又曝光, 2012年以來,網絡反腐頻頻發威。小鼠標拉下腐敗大官員,低成本催生反腐高效率,網絡反腐以其獨特的現實魅力展現在反腐舞臺,經網絡曝光、由網民參與的網絡反腐熱潮正改變著中國的反腐格局。當下,網絡反腐可謂如火如荼。一時間,“網絡反腐”成為一個熱議的課題,下面我就網絡反腐的概念、特性、作用略談一二。
“網絡反腐”的定義,如果僅從這四個字的字面上看,容易引起歧義,會讓人們以為通過網絡本身就能完成反腐敗的全過程。其實更為準確的應該是普通民眾通過網絡這個平臺來參與揭露腐敗信息,形成強大的輿論“信息場”,然后紀檢機關介入,查處腐敗。
網絡反腐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個內涵明確的概念,就在于它在本質意義上整合了三方面的內容,即網絡、民意、執政能力。網絡以其獨有的特征,一方面吸納了民意表達,有效整合了民眾的智慧和意見,形成了一個良性互動的社會民主環境,從而對執政、施政行為產生了無所不在的監督和約束。另一方面,網絡也為執政者和施政者提供了一個全新的平臺和嶄新的對話方式,可以更為清晰、理性、全景式的把握民眾心理和社會輿論氛圍,從而有的放矢的開展工作,與時俱進的提高執政、施政能力,從而在內部減少并消除腐敗發生的可能性。
“網絡反腐”作為互聯網時代的一種群眾監督新形式, 借互聯網人多力量大的特點,攜方便快捷、低成本、低風險的技術優勢,更容易形成輿論熱點,成為行政監督和司法監督的有力補充。作為互聯網在反腐敗中的作用得到認可的一個重要標志,中央黨校出版社2009年出版發行的《中共黨建辭典》收錄了“網絡反腐”的詞義。
網絡反腐作為一種新興的反腐形式,有著傳統反腐形式不可比擬的優勢。
1、公開性和無憂性
公開性主要指在反腐過程中,網民可以自由在網上公開發布信息、發表評論,引起公眾的關注,形成強大的輿論壓力,不僅震懾著腐敗分子,且促進了反腐工作的快速進展;同時,政府可以通過網絡公布反腐工作進程,將涉及機密外的一切信息迅速公布于眾,引導輿論動向,同時主動將政務透明化,自覺接受民眾的監督,也讓腐敗分子無機可乘。
無憂性是針對舉報者而言的。網絡是一個虛擬的空間,網民可以擁有自己的網名,身份可以隱藏,真人不必現身在大眾眼里。這也使得網民在網絡上的言論變得更加自由,打消了顧慮,不必擔憂會被腐敗分子知曉身份而遭到報復,更有勇氣參與反腐。
2、經濟性和高效性
小鼠標拉下腐敗大官員,低成本催生反腐高效率。從效益的角度看,網絡反腐可謂低投入高產出,投資少見效快。
網絡反腐沒有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舉報者不必在現實中耗費精力和財力,只要在任意時間在某公眾論壇上發表信息,網絡自身就可以將該意見在網上高度聚焦,進而引起紀檢部門的關注,從而達到網絡舉報的目的,它省卻了信訪所需的財力、物力、時間等成本,這是其經濟性的體現。
網絡反腐大大減少了傳統信訪繁冗復雜的程序,省卻了上傳下達的過程及各部門可能存在的推諉現象,降低了中間過程人為因素干擾,為反腐工作贏得了時間,提高了工作效率。
3、快速性、便捷性
人們在傳統媒體上發表言論往往要經過層層篩選和過濾,發表反腐意見更需要經過嚴格審查把關,有的還要等待適當的時機,因而傳播的時效性大打折扣。而網絡反腐則“瞬發而即至、始悉而周知”,世界上任何角落一旦捕捉到腐敗信息,在網上一經發布,所有網民可以立即獲悉,轉帖、跟帖幾乎可以同時進行,相關部門可及時介入查處,網絡反腐之神速,用“秒殺”一詞形容可謂名副其實。
人們足不出戶就可以隨時在網絡上直接發布捕捉到的腐敗信息,和信訪等傳統反腐方式相比較,很便捷,不用考慮接受信息的部門是否上班,不用考慮乘車路線等。
4、互動性、全民性
傳統反腐一般是單向的,而網絡反腐則是交流互動的。政府可以通過建立各種網絡平臺,公開政府的反腐工作狀況,聽取公眾的意見;同時,在這個平臺里,公眾也可以自由的發表自己的觀點及有關言論,與政府相互溝通,實現官民的互動交流,大大推動了反腐工作的進展。
網絡反腐一改傳統單槍匹馬孤軍作戰為全民參與的方式。一方面,網絡反腐大軍,不分性別、年齡、學歷、信仰和民族;另一方面,一人發帖,其他網民相互跟進,一呼而百應,讓腐敗陷入網民的汪洋大海之中,無藏身之地;再者,發帖、跟帖網民和查處腐敗官員的執法者之間沒有越級報信之說,大家平等協同作戰,結成無腐不摧的全民性反腐同盟。
1、網絡反腐調動了廣大群眾參與反腐倡廉的積極性
網絡反腐的無憂性,降低了舉報人的風險,使得網民在反腐倡廉的道路上無后顧之憂,在網上的言論更加自由,揭露腐敗更加果敢,夯實了反腐倡廉積極性的根基。網絡反腐的經濟性和便捷性,使得網絡反腐大軍規模空前,群情激昂。傳統反腐,成本高、操作煩,普通百姓的觀點難得一見。而網絡是一個開放、互動、廣闊的信息交流平臺,任何人都可以隨時、大膽地借助網絡發表言論,不受時間和空間的制約。人們在網上發表意見具有較高的自由度,普通群眾因此真正擁有了自己的話語權和監督權。
在網絡反腐的過程中,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得到很大程度的實現,政府更是將它建設成平臺,建立電子政務,方便群眾。從而增強了參與反腐的群眾作為主人翁的優越感,提振了他們反腐倡廉的積極性。
2、網絡反腐讓權力在陽光下運作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指出,要加強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懲戒機制、不能腐的防范機制、不易腐的保障機制。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的最好方法是讓權力在陽光下運作。
網絡反腐的公開性和全民性,使得權力部門時刻受到監督,權力在陽光下運作。一方面,反腐部門本身受到監督,不論被查處的對象官有多大、位有多高和自己有怎樣的親近,都必須對腐敗分子依法及時查處,否則自己也將成為反腐的對象。另一方面,官員受到監督。“表哥”楊達才,就是被網絡監督,后被查處的一個例子。從網絡舉報,到對腐敗行為進行曝光、跟帖、發表評論,再到對腐敗事件的查處情況進行跟蹤報道,都公開在陽光下,對問題官員起到了震懾作用,他們對自己的腐敗行為肯定有所收斂;對無問題的官員也是一次警示,一次防疫,真正做到了警鐘長鳴,不敢腐敗;尤其是微博給當下的官場生態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傲慢與跋扈都可以點燃民意,促使網民尋找巨額財產和男女關系方面的線索,讓其暴露在陽光下,使官員變得更低調,更主動去傾聽民意;此外,網絡反腐對公民自身也是一種反腐教育。
3、網絡反腐“秒殺”腐敗官員
網絡反腐的快速性,可謂“秒殺”,有人形容網絡反腐是輸送違紀案件線索的直通車。重慶市北碚區委書記雷政富不雅視頻網上曝光后,63小時被免職并立案調查;山東省農業廳副廳長單增德因一紙承諾書,在12小時后被迅速立案調查。腐敗官員被“秒殺”,一方面是因為網絡反腐中舉報線索的快速性;另一方面,網絡反腐具有公共性、全民性聲勢浩大,倒逼反腐部門快速處理;同時網絡反腐的參與主體的全民性和官民的互動性也成了反腐“秒殺”的有效推手。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如果反腐敗問題解決不好,“就會對黨造成致命傷害,甚至亡黨亡國”。十八大之后,借力中央懲治打擊腐敗的決心,中國“網絡反腐”多處開花,20多天之內,繼“表叔”、“房叔”、“雷人”等一批違紀腐敗官員因網絡舉報落馬后,又有十多名官員被查,其中超過半數與網絡舉報有關,由此引發一波又一波網絡圍觀熱潮,網絡反腐日益被人們關注。網絡反腐的積極作用毋庸置疑,它已經成為制度反腐的一種必要補充,它是反腐大軍里的一只“尖兵”。
[1]郝一峰.《淺析網絡反腐》人民網-理論頻道2009年10月10日
[2]劉志華《網絡監督如何更有力?》人民網2009年10月13日
[3]趙勇、趙俊燕.《網絡反腐的特點、利弊及完善對策分析 》[J].前沿觀察,2009(7)
[4]馮治.《網絡反腐:問題與對策》[J]. 唯實,2011(8)
[5]黃婷婷.《淺談我國網絡輿論監督》[D]http://wenku.baidu.com/view/c63649b8960590c69ec37624.html
[6]肖文超.《近年來中國學者對網絡反腐問題的研究述要》[N]中共杭州市委黨校學報2010 年02期
[7]林思哲、湯純、廖培宇、林凱鋒《“網絡反腐”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Z]http://www3.gdufs.edu.cn/slegals/student/UploadFil es_7130/200912/2009120522074171.doc
[8]堅德慧、牛曉霞、梁達平.《網絡反腐的法律思考》[N]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1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