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娟,畢研強
(武漢紡織大學,湖北 武漢430200)
隨著當代社會的不斷發展、時代的不斷進步,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精神文化水平卻未趕上物質生活的腳步,稍顯滯后。于是,心理健康、幸福度越來越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近年來,關于校園暴力、大學生自殺的不和諧現象時有見諸媒體,馬加爵事件、藥家鑫事件更是給人們敲響了警鐘:必須加大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經過了九年義務教育和三年高中教育,歷盡艱辛考入高等學府,本應是素質高人一等、積極向上的大學生群體,為何會頻頻用自殺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平時安靜隨和的年輕人,為何又會變為手持利器的“惡魔獵手”?他們是如何認知生命?生命對于他們的意義又在哪里?這些都引發了人們深深的思考。統觀媒體上關于此類事件的報道,我們可以發現許多共性:家庭貧困、性格孤僻、不愛說話、宅男宅女、感情受挫、家庭劇變等。如果把具有以上特征的人歸為一類,那就是所謂的高校學生中的“邊緣群體”。
關于“邊緣化”(Marginality)一詞,最早是由美國社會學家帕克(R·E·Park)在20世紀20年代提出來的。帕克認為,由于通婚或移民,那些處于兩種文化邊緣上的人常經受著一種心理上的失落感;他們在種族或文化團體中的成員關系模糊不清,因為他們既不能被這個種族或文化團體接受,也得不到另一個種族或文化團體的歡迎。這是一個社會學的概念,是相對于中心而言的。
提起“邊緣化”,不得不說的一個詞語就是“人際關系”。它是指人們在交往過程中所形成的心理關系,人的成長、發展、成功、幸福都與人際關系密切相關。沒有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就沒有生活的基礎。對任何人而言,正常的人際交往和良好的人際關系都是其心理正常發展、個性保持健康和生活具有幸福感的必要前提。大學生的生理、心理都已日益成熟,生活中學習的壓力已不再和初高中階段一樣,課余的生活已經占有一部分比例,隨之而來的人際關系就顯得尤為重要,大學是人際關系發生質變的關鍵時期。在眾多的大學生中,人際交往存在著問題。正是由于人際交往的障礙,才促使了“邊緣群體”的產生。
從高中進入大學,大學生們有了充足的時間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視野更加開闊,交友圈更加廣泛。找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去旅游、去參加文藝表演、去爬山、去燒烤、去露營、去圖書館學習……充滿激情與活力、樂觀向上、思維活躍,這些都是大學里主流群體的一些表現。而那些所謂的“邊緣群體”的學生,因為種種原因,與這些“主流群體”產生了隔閡,無法融入其中,被掩埋在角落之中,漸漸地被人們所遺忘。
很多邊緣群體的學生有如下特征:
(1)或是冷眼觀望,或是靜靜等待,仿佛這校園的一切與他們都無關,他們成為大學生群體中被人遺忘的角落;
(2)沒有擔任學生干部,入黨機會渺茫,沒有獲獎或評優評先的機會,沒有表現的機會,沒有話語權,孤獨地躲在校園的一角;
(3)除了去教室上課,他們沒有機會或者根本不愿意主動參加學校的各類社團活動、公益活動,很少參加集體活動;
(4)他們埋怨社會的不公以及學校制度的不合理,不能深刻理解人生的目的和意義,心理敏感脆弱,人際關系緊張,因此這個群體更需要被積極地關注。
高校“邊緣群體”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也有其共性。我國高校近年來不斷擴招,在提高人民受教育水平的同時,也為高校大學生帶來了更大的壓力。很多大學生在高中的時候往往是所在中學的佼佼者,受到家庭、學校等各方面的高度關注,各種榮譽、獻花、掌聲獲得了無數,他們抱著堅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理想來到大學,滿心歡喜地希望自己可以在大學里繼續成為焦點,尤其是一些家庭貧困的學生,更是希望能在大學里通過各種方式改變家庭的窘境。然而,理想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很多學生來到大學,發現大學里跟自己同樣優秀的人有好多,他們不再是佼佼者,在學校他們幾乎沒有展現自己才華的機會,由高處摔了下來,情感上的落差讓他們郁悶無比,飽受挫折。很多家庭貧困的學生更是因為教育水平的差異而與周圍的學生沒有共同語言。人微言輕的他們在大學里成了可有可無的存在,不受關注,慢慢遠離了主流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變得怪異,最終成為“邊緣群體”。
盡管在高校“邊緣群體”中,既有家庭富裕的學生,也有家庭貧困的學生,但家庭貧困的學生是其中的主體。在上大學之前,這種家庭貧困給學生帶來的生活條件上的差異并不十分明顯,由于比一般學生付出了更多精力來學習,他們的學習成績大多名列前茅,學習成績所帶來的優越感完全取代了生活方式上的細微差異。但當他們步入了大學,原本細微的差異漸漸變得明顯,由于以前的學習生活與社會脫節,很多學生的視野較為狹窄,尤其是在電腦的使用上與富裕家庭學生有較大差異;衣著、飲食、生活習慣、思維方式的不同,使他們與其他學生的交流存在諸多障礙;人際交往、組織能力、社會實踐能力不及他人。強烈的反差對比,讓他們陷入了深深的失落之中,焦慮、困惑、嫉妒、自卑等負面心理接踵而來,自我封閉心理逐漸形成。
很多大學生在剛入學的時候,也希望正面、積極地表現自己,但基于種種原因卻沒有得以實現,內心受到了極大的打擊與挫敗,心理需求得不到滿足,這時,很多人會將這種心理需求轉化為負面的、消極的情緒。很多家庭貧困的學生從小接受社會的經濟資助,產生了依賴性,而到了大學,由于貧困學生相對增多,造成了部分學生得不到社會資助的現象,學生的的情緒會產生較大波動。自身家庭狀況造成的差異、情感和精神文化的缺失、相對孤僻的性格、社會福利體系的不完善、新聞媒體對貧困學生的不正當炒作等種種因素,在無形之中將這一群體特殊化、孤立化和邊緣化,給學生本身造成了更大的壓力。
由于自身和外界的種種原因,使得高校中的“邊緣群體”不能很好地融入學校、學院、班級、學生組織等集體,對他們缺乏應有的歸屬感,缺乏主人翁意識和主觀能動性。對集體的不認同以及逐漸遠離,使他們漸漸對自己生命的意義產生懷疑,不明白自己應該做些什么,一切都顯得無所適從,原本積極樂觀的心態逐漸被瓦解,開始產生悲觀、消極情緒,一遇到挫折就會采取過激的行為,自殺與殺人是兩種主要的極端表現形式。
很多處于“邊緣群體”中的學生情緒往往十分不穩定,容易失控;很多學生面對挫折的承受能力極差,性格孤僻,與人交往極少;對自身存在的意義模糊不清;經常悲觀、失落,并容易影響周圍的同學。
我們發現,造成當代大學生自殺、忽視生命價值問題的根本原因,是處于“邊緣群體”中的學生沒有感受到生命積極存在的意義,未能形成正確且積極全面的生命價值認知體系,對未來缺乏合理的規劃。
大學是一個培育人才、造福社會的地方,每一名大學生都有成為國家棟梁的機會,因此應堅持“不拋棄,不放棄”的原則,決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高校學生中“邊緣群體”作為一個弱勢群體,需要社會、學校及家庭給予更多的關心與照顧。作為一名高校教師,作為學生成長成才的人生導師,更應該首當其沖地擔負起這種責任,針對高校學生中的“邊緣群體”具有的特征及成因,提出合理、有效的對策和措施,力爭將高校學生中的“邊緣群體”引導到中心群體中來,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不斷提高大學生的幸福指數,這些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1)幫助所有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高校“邊緣群體”產生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學生貧富差異,因此,解決這一問題的一個重要方法就是要讓貧富差距對學生的影響減小到最低。倡導所有學生理性消費、不要盲目消費,可以使高校學生的消費水平拉近,讓“邊緣群體”學生感受不到物質生活的過大差異,從而使他們與正常群體更好地融合在一起。
(2)營造和諧穩定的校園環境。學校是一個小社會,有著自己獨特的環境和文化。校園環境和校園文化直接關系到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因為高校環境和文化不僅塑造大學生的學習氛圍,而且還關乎大學生的人格修養。但是隨著全球化時代的來臨,多元文化觀和價值觀也隨之而來,在不知不覺中影響著年輕大學生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而其中高校“邊緣群體”更易受到影響。對此情況,作為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須提高警惕,不拋棄、不放棄任何一個處于“邊緣”的學生,引導他們走向中心群體。
(3)打造多平臺,去除“邊緣化”。高校必須創造更多讓學生可以施展才華的機會,讓所有大學生“邊緣群體”都有機會參與到學校組織的活動中,通過舉辦一系列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的文化活動,如詩歌朗誦、征文比賽、演講比賽、辯論賽等,讓更多的普通學生參與進來,與此同時,要設置或擴大單項評優、評獎項目,使大部分學生有機會獲得肯定和表揚,肯定這些學生的價值,從而增強他們的集體榮譽感、意志和自覺行動,從“邊緣化”逐漸“去邊緣化”,從而降低大學生自殺等極端行為的發生。
(4)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上網觀念。隨著網絡的迅速發展,各種外來文化和不健康文化開始涌入大學校園,這些不良文化會侵蝕大學生的思想,使一些意志薄弱的學生受其誘導,做出過激行為。這里尤其要指出的是電子游戲對學生的影響極其惡劣,應當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上網觀念。
(5)開展系列生命教育。生命對于我們每個人都只有一次,因此,讓邊緣群體學生認識到生命的意義顯得尤為重要。生命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使每個個體特別是大學生“邊緣群體”認識自我、發現自我、接納自我,從而最終能夠實現自我。
(6)加強心理健康教育。不可否認,高校大學生“邊緣群體”的存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心理問題引起的,因而完善高校的心理咨詢機構,積極開展心理咨詢活動以及適當的心理干預機制也至關重要。當代大學生面對時代的變遷和新舊觀念的相互撞擊,不論是學習生活和工作,還是理想、信念、人生觀等,他們都出現了不少的心理問題,對未來感到困惑和迷茫。
因此,在心理輔導上,教師應該遵循情感、心理的發展規律,注意對他們順情入理的教育和引導,幫助克服消極情感,引導他們建立健康、高尚的情感理念。由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學習,從而真正地讓“邊緣群體”學生在高校大環境里得到和諧發展。
大學生作為祖國現代化建設的生力軍,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引導高校大學生“邊緣群體”走向正常化勢在必行。如何將“邊緣群體”學生“去邊緣化”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1]黃 劍.“邊緣人”角色的建構——身體缺陷者社會歧視的文化社會學分析[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2009(2).
[2]〔英〕安東尼·吉登斯.社會學[M].趙旭東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3]〔美〕蘇珊·桑塔格.疾病的隱喻[M].程 巍,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3.
[4]〔法〕馬塞爾·莫斯.社會學與人類學[M].余碧平,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