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浩
(中國市政工程西南設計研究總院,四川 成都 610081)
本世紀,人類面臨著城市規模的不斷膨脹、世界人口的不斷增長、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日益枯竭等環境問題以及城市問題,在社會經濟和科技高度發達的現階段,人們也需要反思自身發展和人們賴以生存的環境。尤其是綠色建筑、生態建筑、有機建筑、共生建筑、新陳代謝建筑、仿生建筑、生土建筑、節能節地建筑等。
城市逐步向著現代化邁進,在一直以來的城市化的進程中,無論是國際還是國內的城市都面臨著環境污染、環境惡化、供水不足、水質污染、能源缺乏、住房緊張、交通擁擠、人口膨脹等嚴重問題。這些使人們頭疼的問題制約了城市經濟發展,也給各個城市的建設帶來極大的壓力。這些問題也在不斷地給城市經濟、社會、自然等方面帶來嚴重的損失。
產業革命促進了科技發展、帶動了商業的繁榮,它使城市迅速發展以及壯大,產業革命就像是催化劑,在大城市的經濟等方面飛速成長的同時,還帶動了一些中小型城市的建立與發展,這些標志著人類現代文明和社會進步的城市化進程也再加快著腳步。城市環境離不開城市化的發展,城市環境也是人類改造自然環境、利用自然環境的產物,人們與自然環境互相作用最強烈的地方就是城市。城市環境有著自身的發展規律,它受到社會因素與自然因素的影響。
自然的生態系統和城市在互相作用的過程中,呈現出不協調、不平衡的現象,人們要學會運用生態學的原理來解決城市所面臨的問題。城市發展的過程具有可調控小幅度內的可能性與不可避免性。我們在此引入生態學的觀點以及思想,從協調自然生態環境與城市發展的角度入手,從而達到解決城市問題的目的。
德國的生物家郝克爾認為周圍外部世界與有機體之間相互關系的科學就是生態學,他的這種思想啟蒙于生物學。生物學研究了神武產生和發展規律以及其功能、結構等。生態學所研究的內容就是生物與環境之間關系以及生物學所研究的生物系統的結合。
人口飛速膨脹、資源嚴重缺乏、環境惡化等的現實問題必須從生態學的角度來入手,它是解決重大環境問題的具體方案科學。生態學中,任何生物個體都難以單獨生存,任何一種生物不可能脫離它特定的生活環境,其必須以一定的數量結合成為群體,在一定的空間內生存。生物群體內的各種生物相互之間存在著能量轉移和物質轉換,它們并不是偶然孤立的,所以,這些群體具有營養結構和一定的組成。
優化自然生態環境對保護水資源、保持地形、保持自然植被的多樣性、維護場地生物的生存環境、保持土壤、土地等方面都起著不可代替的作用。建筑以及城市的建設都是對周圍生態系統的破壞和侵入,是人為的破壞。
因為各個方面的因素,人們在建設城市的過程中,不尊重生態規律,也沒有真認識生態規律,沒有采用生態材料和節能能源,沒有充分利用生態自身所提供的自然過程和機制,往往導致生態自然調節功能的喪失以及生物和物種的產量減少。在對城市進行建筑的過程中,造成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產生以及增加,致使全球氣候惡化、變暖。
據統計,由于建筑產生的二氧化碳的年排放量高達四十多億,這些二氧化碳都來自于對建筑材料的運輸、制造、開采、施工、維護、使用、安裝等。建筑過程中產生了大量的噪聲、粉塵、廢渣、廢水、廢氣等大量的污染物,這些污染加劇了生態環境的惡化,對生態環境造成難以恢復的嚴重污染。人們對其帶給生態系統的嚴重影響程度是不可想象的。城市的建筑群體是由自然材料和大量人工材料所構成的,所以,城市的建設和氣候的惡化之間的關系不可分割。城市人工建筑群體的有效運轉依賴于對大量能源的消耗來維持,這就不斷加劇了城市氣候的惡化,導致城市熱效應的產生。城市環境問題產生的不容忽略的原因之一就是建筑營造所帶來的影響?,F在人們所面臨的正是如何解決建筑對環境所造成的維護、侵害,應正確地引入生態學的思想,來指規劃和指導建筑建設。
對于自然生態系統的破壞而言,最直接的就是建筑的運行以及營造。建設本身就需要消耗很多的自然資源、能源。通過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建筑的建造、建筑的運行管理以及建筑材料的生產運輸等有關的能源消耗導致了二分之一的溫室效應氣體的產生。
很多如臭氧層的破壞、酸雨增加等生態的破壞都是因為建設活動而變得嚴重。據統計,在整個的歐洲,建筑的運行要消耗到大約百分之五十的能源。而在英國建筑材料的運輸以及其加會消耗掉全國總能耗的百分之十的能源。像這樣的對生態環境的深度開發、利用會加劇破壞的程度,其中,還有很多不可再生能源,例如原油、煤炭等。盡管如此,人們卻一直沒有重視到建筑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例如,石油轉化為能源時,其加過過程中會致使有害物質排放,諸如這種排放也同時加劇了對環境的惡劣影響。
自然環境受到建筑影響的同時,還對建筑產生著各種影響。人們還是沒有統一的行動和積極、有效的應對措施,那些綠色建筑、生態建筑、有機建筑、共生建筑、新城代謝建筑、仿生建筑、生土建筑、節能節地建筑等會將導致生態災難性循環。在人類自身發展和自身生存的環境下,這些建筑讓人們深刻地進行反思。在建筑影響、破壞了生態的同時,生態學對建筑學的影響也在于人類的生活和生產離不開自然,提倡社會行為以及人類社會是自然環境中的一份子,讓人們真正醒悟和重視。
人類只有和自然環境平衡、和諧相處才能有發展的道路、才能有對未來生活的展望。如果還是一味的違反大自然的規律,那人們必將會受到自然嚴重的懲罰。人類不但要低于不利的自然環境的侵襲,建造讓我們擁有高質量建筑的同時,還需要重視生態環境的平衡,擁有良好且安逸的生態環境是對人類的造福,它既是人類需要解決的問題也是義不容辭的責任。
可持續思想是生態學所提倡的,建筑思想在某種程度上也倡導了可持續思想的理念。人們在建造建筑物之前,需要明白在建筑的同時,是否能夠采取保護環境和更加節約能源的方式等問題,調查原有的建筑是否還能夠再使用,建筑是為什么而建等。建筑師在對建筑進行設計前,需要充分了解水資源、植被、氣候特征等信息,利用當地自身的資源進行仔細評估,認真對建筑現場進行勘察,并最終指導設計。要確保設計的新建筑可以長時間的使用,盡可能地減小對能源的消耗。在了解了建筑場所周邊附近的生態環境系統之后,再做出更加有效的評估。在建造建筑的過程中,可以通過采用高效率的材料來減少或抵消對能源的消耗,例如緊湊的圍護結構、高性能的窗戶、高效率的熱絕緣措施等等。
要合理設計建筑的層高和尺度,減少材料上的浪費,避免建筑結構材料的用料過渡浪費,同時也盡量減少不必要的形體變化。尤其在科學、經濟高度發達的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我們還需要主動嘗試開發、研制可再生資源的利用。例如:利用自然通風和降溫、自然光照明、太陽能等,來更好地保護生態環境,提高生活質量。
要主動、積極地考慮回收、利用人們使用產生的垃圾和建筑垃圾,并且創造出良好的回收、利用條件。要將目光放長遠來考慮建筑對環境的影響問題。建筑業應該加強對污染產生的防護,減少對機動車輛的使用,對建筑的建造方面應考慮在拆除后如何進行建筑構件的回收以及利用。應盡可能地使用耐久性材料,并積極賦予其長期使用的能力??偠灾Y合生態環境問題來有機地、長遠地、全面地、綜合地對建筑進行有效的使用、建設以及設計。人與人的活動在自然環境中,結合環境的保護和建筑的營造,建筑學要考慮到營造的建筑場所對自然社會和自然環境的影響因素,還要完成營造良好的人類工作和生活場所的使命。
為了有效避免對生態環境平衡因子造成破壞,必須綜合到考慮其各個因子間的相生相克本身的規律。在此,也建議建筑師了解城市當地的生態環境和氣候環境,在尊重歷史文化、尊重地域文化的基礎上,處理好生態環境與建筑、建筑與人等的各方面關系,從根本上把建筑與城市生態化的問題重視起來。
時代發展的腳步一刻也不會停下,人類要意識到城市生態化的重要性,就要勇于思考改造自然的方法與途徑,反思對自然的破壞與掠奪。伴隨著城市工業及人口的明顯增長,城市化和工業化的不斷提高,城市生態環境已經超過了其容量極限。從自然的角度出發,人類要想真正獲得愉悅、安逸、舒適的生存環境,就必須要擴展生態學思想體系,只有這樣才不會迷失在良好生態環境嚴重劣化、缺失的路途。人與自然、人與環境的統一和諧是永恒不變的主題。與人類生存環境社會、文明、自然的統一就是建筑及城市所要實現的追求。人與自然就是把所有事物放到環境中對待、理解和把握,這同時也是一種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
城市生態化和建筑生態化就是未來城市和建筑發展所必須經過的階段,生態學對建筑學產生深刻影響。人類要對環境破壞和城市等現實問題作出反思,最終實現人與自然共存共榮、和諧發展。
[1]徐占軍,侯湖平,張紹良,丁忠義,馬昌忠,公云龍,劉嚴軍.采礦活動和氣候變化對煤礦區生態環境損失的影響[J].農業工程學報,2012(05).
[2]溫曉霞,李長江,眭彥偉,廖允成,王陽峰,楊飛,孫建閣,蔡小明.退耕區戶用沼氣的生態環境效益評價 [J].農業工程學報,2012(10).
[3]李建華,胡振琪,夏清,信凱,徐榮強,付馨,程琳琳.基于模糊綜合評價的資源枯竭礦區生態環境質量分析[J].貴州農業科學,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