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青
(浙江省標準化協會,浙江 杭州 310000)
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明顯提高,對于食品的質量要求也更加嚴格,在保證食品基礎的營養和品種多樣性之外,更加的注重食品的安全質量。在近些年中,我國發生了多起因為食品中添加劑的問題,威脅到了人們的健康,所以對于食品的安全質量有了更加嚴格的要求。食品在生產加工的過程中,會有添加劑的摻入,如果超出了規定的允許范圍,將會對人們的身體健康產生極大的危害。我國在對食品的質量安全方面有了相關的規定標準,但是有些生產廠家在生產的過程中,不顧人民的安危,生產不符合質量標準的食品,還有待于進一步的完善。標準化的實施,對于食品的質量安全有了更加嚴格的規定,為食品的質量安全提供了保證。
標準化工作作為企業生產經營中的基礎性工作,對于企業生產的產品質量有重要的影響,但是在目前來講,我國的很多企業中,對于標準化工作并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首先在思想意識方面沒有重視,而是將精力全部放在了生產經營中,對于標準化只是走形式。此外,對于標準化的工藝流程,原材料的質量標準都沒有嚴格的規定,有規定的也沒有執行。企業中在標準化方面所投入的技術力量和人員力量不夠,技術設備不完善,人員配套不足。這些因素都是導致標準化工作在企業管理中的地位下降的原因。
目前,民營經濟已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企業規模小、數量多、變化快、技術人員流動性大。從本地食品生產加工企業檔案中可以看出,中小民營企業、個體企業占企業總數80%以上。這些企業受生產發展的需要和諸多因素的制約,技術基礎薄弱,人員素質偏低。法人代表既是技術負責人,又是市場營銷員。有的企業盡管按行政管理部門的要求聘任了標準化技術人員,但多為兼職,無法全身心專注于標準化管理工作中。不少企業抓標準化工作也只關心終端產品質量,而原材料、生產工藝、產品檢驗等標準重視不夠,更談不上對其進行相應質量的把關,企業標準化體系建設甚為薄弱。
有些食品缺乏安全標準或標準滯后,給監督管理帶來一定的困難。我國雖已制定發布了有關食品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但由于制標工作缺乏有效的統一協調機制,在實施中暴露出不少問題,如與食品質量安全相關的一些標準存在著滯后、標準與標準間自相矛盾以及交叉、重復、空白等現象,造成了現有標準難以滿足監督管理部門對食品質量監督管理的要求。如何實施標準化,保障食品質量安全,是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關系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關系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的重大任務。
標準化是保證食品質量安全的重要基礎,是我國綜合國力提升的重要標志。在食品的生產加工過程中,從原材料的準備、生產加工到貯藏環境和運輸等一系列環節,都需要以標準化工作為導向,對食品的質量安全進行監督控制。對于原材料的質量是整個食品生產加工環節的基礎,是整個質量體系的基礎保障。在對原材料的質量控制中,應該對原材料的產地有嚴格的控制標準,對其周圍的環境標準,土壤以及用水的安全指標都要有嚴格的標準化規范。在生產加工過程中,要對生產環境的溫濕度、潔凈度以及相關規范都要嚴格按照標準化執行。在食品的貯藏和運輸環節中,要注意溫濕度和周圍環境的變化,保證食品的質量。對于食品在生產加工中的各個環節,都應該充分的注意到標準化工作的建立和運用,標準化是食品質量的重要保證,是提升食品質量安全的重要依據。所以應該在實踐中不斷的完善標準化工作,保障食品的質量安全。
對于食品的質量安全有重要影響的是原材料的質量,原材料的質量直接影響到食品的質量,影響原材料質量安全的因素主要有三個方面:首先,工業生產中排出的廢棄物流失滲透到土壤中,對于農業土壤和農業用水產生污染,從而污染到農產品;其次,在農作物生長的過程中,化肥農藥的過量施用在農作物中聚集,從而影響到農作物的質量安全;最后,在食品的加工環節,添加劑的過量使用對食品的質量安全造成影響。實施標準化工作,是提高農產品質量的重要保障,也是對食品的質量安全的重要保障。實施標準化工作的主要目的就是對食品的質量安全進行提升,在食品的生產加工過程中,規范生產,從原材料的質量到生產加工到最后的貯藏運輸環境等都要加強標準化建設,提升食品的質量安全,實施標準化的主要途徑。
食品生產加工必須以標準化為依據,堅持以食品質量安全為核心。食品質量安全是時代的產物,是人們生活水平提高達到一定階段后出現的對高質量生活的更高品味的追求。廣大消費者都希望食用優質安全的食品,對安全優質的農產品、有質量安全保證的加工食品有著很強的需求愿望。質量安全沒有保障的食品存在著隱蔽性和延緩性,其問題往往無法通過人的直觀感覺發現,必須借助設備才能檢出,而且這些存在安全隱患的食品對人體健康的危害是緩慢的、并且極易被忽視,沒有積累到一定程度不易發現。消費者只能通過識別產品的相關標志,如生產許可證、質量安全等標志來選擇產品。因此,規范的產品標識是證明產品內在質量誠信標志,是質量安全的一種外在表現形式,是生產者或銷售者對產品質量安全的承諾。規范的標識可表明產品質量的一致,涉及形式與內容的統一,但這要求生產者通過誠信和社會責任來擔保,并由監督管理部門加強監督來保證。
農產品及加工食品質量安全是以標準的制定和標準的實施為基礎的,只有從農產品的種植(養殖)、收獲、運輸、貯存再到生產企業的生產加工、產品檢測等各個環節嚴格按照標準要求對質量安全進行控制,加上生產經營者社會責任和誠信意識的打造,以及監管部門進一步加大對生產經營者的有效監管等措施多管齊下,才能真正實現食品“從農田到餐桌”的質量安全有效保障。
[1]王志國,方繼偉.淺談農業標準化與農產品質量安全[J].農業質量標準,2006.
[2]許衛兵.奶農摻三聚氰胺,三鹿沒責任?[Z].新華網.2008.
[3]許開慧.試論“標準化”對食品質量安全的保障[J].江蘇調味副食品,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