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廣周
(中原石油勘探局對外關系處,河南 濮陽 457000)
隨著油田建設規模的擴大,征地面積逐年增加,因征地補償也引發了油田企業和被征地農民的許多矛盾和糾紛,對企業、社會的穩定都有嚴重的影響。歸根結底是因為在油田征地補償問題上存在著公平與效率的不足之處,因此,本文基于公平與效率框架對油田征地補償問題進行了初步的研究。
我國油田征地在特點上類似于城市化進程中的征地,但仍有其特殊性。首先,在地域分布上,地域性特點明顯,多數油田分布于西部貧困區,所以征地補償對象的對象也是針對貧困的農民。其次,原有的油田建設都是依靠國家劃撥,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國企改革的深入,這一制度已經逐漸被取消。但由于油田企業的服務性特征,其征地仍是具有其行業特殊性。最后,征地補償安置方式單一,一次性的金錢補償對企業是沒有了后顧之憂,但是對農民的日后長遠生活卻沒有了可靠的保障,加之補償費用少難以給農民的養老和就業提供有效保障。
我國對土地使用有專門的國家征地補償標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對征地補償標準有具體的規定,油田征地補償是嚴格按照現行的土地有償使用標準進行補償的,但是這一標準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已經漸漸失去了公平性。
我國的經濟發展在近10年內取得了突飛猛進的成果,物價上漲,人們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國家制定的征地補償標準卻沒有相應的調整,所以油田征地對失地人的補償根本無法滿足他們的生活需要,所以農民對油田征地一直持有反對的心理。根據目前油田征地補償的實際情況,被征地農民按照人均獲得的補償都難以維持生活,所以失地農民的生活水平普遍下降,有的甚至淪為貧困戶。根據調查統計,大部分油田地區征地補償,按照各地的消費水平,只能維持基本生活兩到三年。國家在后續的文件規范中也提出,征地補償要保證被征地農民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但是有沒有出臺相關的標準,原有生活水平是一個缺乏衡量標準的概念,且生活水平在橫向地區間、縱向時間上都有較大的差異。所以,目前油田征地補償的不公平仍在繼續。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的規定: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支持被征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從事開發經營,興辦企業。基于這樣的規定,對于實地農民的未來出路提供了保障,是一種發展式的有效安排。但是具體的安置辦法和主體又沒有進行細化規定,導致實踐中政府和用地油田企業相互推諉。對農民社會保障和就業保障也屬于征地補償的一個方面,政府和企業都不積極地解決這一問題,大大降低了完成征地補償的效率,對農民難以做到公平的保障其權利實現。
土地對于農民來說是他們基本生活的保障和來源,如果單純的以金錢補償,那農民在失去土地后還要面臨就業的難題。而目前多數油田在征地時都只簡單的采用一次性金錢補償,補償的標準低,難以保障生活,還缺乏對農民日后就業和生活保障的安排,無論從效率角度還是從公平角度都是一種缺乏效率的安排。
目前,油田征地引起的失地農民保障問題已經成為社會問題的重要內容,不但關系到農民的民生問題,也對維護社會穩定有著重要意義。對這一恩特的解決,理論界提出了很多的方案,但均存在操作難的問題,如何在公平與效率的框架下有效的解決油田征地補償問題是解決矛盾的關鍵。
這是對油田征地補償模式的一種大膽創新式理論設想。這是借鑒某些地區在城市化建設中征地的補償方式,土地是農民的資本,以土地入股,是基于農民對土地享有的收益權,也是保障農民分享土地增值后的收益的一種利益調節機制。在油田征地補償的完善中,采用土地入股分紅能夠使農民分享到油田的收益,收益的取得是隨著油田開發的進一步深入不斷取得的,這樣就能解決農民的長期生活穩定,這種持續性的補償方式對各方利益都是有益的,也是穩定企業、社會秩序的良策。
油田建設用地會對土地造成嚴重的破壞和污染,而且復墾施工難度大,目前油田土地復墾還沒有一套完善有效的方案。我國土地政策和相關的法律法規規定"誰破壞,誰復墾",這樣的規定對政府和農民參與到復墾工作中沒有形成調動作用,而企業在已經支付了征地補償后也不愿意再投入力量進行復墾工作。所以從保護和合理用地的角度,可以在油田征地時不改變土地的性質,從農民手中租賃土地,等油田開發完成之后,由企業、農民和政府共同進行土地復墾,這樣既保證了油田的建設開發,又能夠是土地能夠繼續耕種,不論從經濟效益還是社會效益上,都是最有效率的。
土地換保障也是城市化進程中的一種新型征地補償模式,是指在規劃區范圍內的農戶,將自己所有的土地使用權一次性流轉給土地置換機構,由土地置換機構根據土地管理部門規定的失地農民的安置費、土地補償費、水利設施費、撤組轉戶費等費用全部或一部分用于失地農民的社會保障。實踐中已經有部分油田企業應用了這種模式,而從結果上看,這種模式也是公平且有效率的,對解決目前征地補償中的矛盾也是有明顯效果的。首先從效率上來說,這種模式減少了油田企業的談判成本,油田企業只需與土地置換機構進行協商并簽訂合同即可在土地上進行開發建設;其次從公平角度來看,失地農民得到了切實足夠的社會保障,他們的生活、醫療、就業等問題都得到了有效的解決。
由于現今的土地法律規范和文件中對征地補償的標準規定過低,失地農民的利益得不到公平有效的保障,有的失地農民甚至變得生活困難。所以一定要在公平與效率的框架之下完善油田征地補償,保障油田企業的正常生產建設,保障農民在失地后生活上有足夠的保障,能夠安居樂業,從而維護整個社會的穩定發展。
[1]楊琛,陳怡男.油田建項目征地補償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管理觀察,2009(6).
[2]賈生中,論我國征地補償與失地農民邊緣化的關系[J].魅力中國,20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