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萬斗
(林州市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河南 林州 456500)
安全生產監管幾乎涉及所有的領域,涉及眾多的事項。不僅指企業在生產過程中的安全,還應是全社會范圍內的生產安全,它適用領域廣、專業性強、技術要求高,其特點決定安全生產監管需要科學技術的支撐。
1.1.1 事前監管需要科技支撐
預防為主是安全生產的重要方針,也是安全生產的靈魂所在。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不斷更換的今天,在生產過程中要重視預防工作,加大預防工作的資金、人員、安全技術設備的投入,搞好科學預測與分析工作,只有把工作重心向事前預防傾斜,才能把事故消除在萌芽狀態,做到防患于未然。
1.1.2 事故處理需要科技支撐
事故處理是安全監管的一項重要職能,而分析事故原因,從而準確界定事故責任者是事故處理的關鍵環節。但目前在做事故原因分析時,只能依靠詢問現場人員,根據經驗推測認定,缺乏權威性。而事故原因分析不準確,有時會使后期的事故處理喪失公正性,真正的責任者可能得不到應有的懲處。
1.1.3 隱患整改需要科技支撐
隱患處理固然重要,但是指導事故單位進行隱患整改,徹底消除安全隱患,避免類似事故的發生有著更為重要的意義。但目前有的事故整改中,由于缺乏必要的科技手段,使政府部門對事故單位的指導只能是差不多、大概齊了事,致使安全隱患得不到消除,為二次事故、次生事故的發生埋下伏筆。
1.1.4 應急救援需要科技支撐
一旦發生事故,如何實施有效的指揮,最大限度的減少經濟損失,減少人員受傷害程度,是事故救援的核心。但目前的事故救援指揮系統,除了通信設備有所增強外,和幾十年以前的指揮方式區別不大。領導們要么深入到事故第一線,要么聽憑現場人員的敘述,才能對事故有大概的了解。
從安全生產的特點上看,安全生產需要科技支撐。同樣,科技支撐也是法律法規和實施“十二五”規劃的要求。
首先,《安全生產法》第十四條規定:“國家鼓勵和支持安全生產科學技術研究和安全生產先進技術的推廣應用,提高安全生產水平。”
其次,在我國《第十二個五年規劃》中明確提出,要提高安全生產水平,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開展安全科技攻關和裝備研發,規范發展安全專業技術服務機構,加強對中小企業安全技術援助和服務。
近幾年,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科技在行政監管領域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我們以幾個監管領域為例:
交通監管——近幾年,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機動車保有量年均增長10-15%。面對管理對象、管理范圍的日益擴大,交通管理警力明顯不足,僅僅依靠人來進行交通監管已不能適應形式的發展要求,形勢發展要求必須向科技要警力、要管理。
消防監管——作為指導全國消防工作的公安部,擁有四個直屬消防研究所和四個國家級消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共擁有研究人員上千人。
環境監測——一些一線城市環保局為加強對空氣質量的監測,借助了大量現代化科技手段。進行自動監測,對每天的監測數據進行匯總,在上述監測站的基礎上,還將使用鐵塔觀測、飛機航測、激光雷達、衛星遙感反演等多種手段,進行區域大氣綜合立體觀測。
技術監督——質量技術監督系統都設有自己的技術支撐機構,大部分技術監督局基本設置了計量所、鍋爐與壓力容器所、質量監測所等檢測機構。
上面所論述的科技支撐只是冰山一角,科學技術在企業安全生產領域中的應用還有著廣闊的天地。但是,安全生產監管無論在科技機構的設置上、科技人員的配備上,科技資金的投入上,還是在科技項目的應用上,發展速度明顯落后。這與安全生產監管工作越來越重要的地位明顯不符,更與安全生產綜合監管的身份不相吻合。
安全生產五要素中,安全科技赫然在列。防事故、除隱患以及事故發生后的應急救援工作,都亟需安全科技的進步。換言之,安全生產離不開安全科技,科技在安全生產事前監管、事故處理、應急救援以及安全培訓中大有可為,構成全方位支撐體系。
事前監管在安全生產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目前事前監管基本沿用老的方法,科技含量低。只有把科學技術引入到事前監管中來,才能更好地發揮事前監管的作用,才能有效的查找隱患,預防事故,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對此我們已經有了初步的探索。
2.1.1 建立企業信息管理系統,提高企業自身檢查能力
企業是安全生產的責任主體,如果每個企業都把自己的責任履行到位,實現其本質安全,那么事故就沒有發生的可能了。但目前無論是政府對企業的監管,還是企業自身管理上都存在一定問題。為此政府應該實現對企業的信息化管理,重在解決如下三個問題:一是目前政府部門多采用召開會議、下發文件、聯合檢查的方式進行溝通,行政效率低。二是解決企業安全管理不專業的問題。相當于給企業設立“安全管理科”,使企業按照標準化方式進行管理;三是對企業進行安全提醒。提醒企業按時閱讀政府通知通告、按時進行特種設備年檢、按時進行人員培訓;四是政府部門與企業一對一的溝通工作等等。總之,運用現代化網絡信息管理技術,在政府與政府間、政府與企業間建立起一個多向的、互動的安全信息平臺。通過企業自律與政府監管相結合的方式,實現對企業的實時監控和標準化管理。
2.1.2 加強重大危險源監控,確保高危行業安全
重大危險源歷來是安全生產領域中防范的重點,其危險性決定其一旦發生事故,將產生難以估量的后果。因此對重大危險源的監控一直是事前監管的重中之重。要對重大危險源進行監控,首先要準確界定重大危險源的范圍;對危險部位發出事故預警信號;確定重大危險源地理位置和信息等。
2.1.3 建立安全生產執法系統,解決執法中的難題
在安全生產日常監管中,有三個難以解決的問題:一是專業檢查能力低下。安全生產幾乎涉及所有行業和領域,面臨執法檢查人員少、任務量大、監管面寬的矛盾。作為綜合監管部門,在檢查中要涉及眾多的行業,要掌握大量的法律法規、標準和規范,由于專業性極強,導致一些檢查只能流于形式;二是社會監管、綜合治理未能真正實現。安全生產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僅靠負責安全生產監管職責的部門是難以實現的,還必須調動社會的力量進行監管,并發揮各有關部門的職能作用,齊抓共管綜合治理。
科技不僅為事前監管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行政審批以及審批后監管同樣離不開科學技術。比如測距儀、地下管線走向儀、氣體檢測儀等設備在監管上都是不可缺少的。以煙花爆竹銷售網點的審批與事后監管為例,自煙花爆竹燃放“禁改限”以來,人身傷害及火災事故呈上升趨勢。目前煙花爆竹網點審批采取純手工方式,效率低下,點位沖突現象時有發生,缺乏公正性;網點審批后,個別商戶為經濟利益,私自移位,安全性沒有保障。
在大部分人的觀念中,安全培訓大多由授課老師按照傳統的模式授課,學生聽課、答卷的方式。殊不知科技為安全培訓開辟了一個新的天地,尤其是對特種作業人員的培訓中,科技大有可為。首先,在對培訓機構日常管理上,使用計算機管理系統,實現網上申報、網上審批,提高工作效率;其次對學員的管理實行指紋審驗系統,為學員按時參加培訓提供保障;實行遠程培訓,對考核進行遠程監控系統,增加透明度,減少人力成本;第三,在實際操作訓練中,利用聲、光、電技術,在學員進行模擬操作時,對操作是否正確,由計算機系統當場進行評判和處理,同時配有語音提示,大大提高了學員的學習興趣和實際操作能力。
目前對簡單事故救援問題不大,但一旦發生災難性事故,如火災、坍塌、毒氣蔓延、井下透水、瓦斯爆炸等救援人員不能進入事故現場的情況,或遇到現場光線黯淡,救援人員僅憑肉眼無法觀看的時候,我們的救援指揮者、專家無法對事故現場作出正確的判斷,從而影響事故救援。
安全生產科技支撐是法律法規及“十二五”規劃發展的要求,政府相關部門有責任加大安全生產科技投入、建立科技機構、完善科技扶植政策、推廣科學技術的應用,使科技滲透到安全生產各個領域,為實現本質安全提供科技保障。
凡是安全狀況好的國家,都有完備的科技機構做支撐。例如德國,無論是政府管理機構還是同業公會,都設有專門的科技研究機構。譬如聯邦勞動保護和醫學總署研究機構,50%以上的工作精力用在向各有關部門和人員進行咨詢,了解安全防護,特別是職業病防治方面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用25%的精力對咨詢的狀況進行分析研究,從技術、設備以及管理上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不斷推動技術進步,提高安全防范能力。
目前,我國安全生產科技扶植政策建設方面有待完善。政府部門在加強自身投入的同時,要建立激勵機制,引導企業加大安全生產科技投入。如出臺安全生產科技研發、安全生產科技推廣、安全生產科技應用資金扶植政策;對安全生產科技投入采取政府貼息的方式,給予一定資金支持;對于能夠實現產業化、確實技術先進的安全技術裝備研發,政府協助推廣其產品等政策支持。
科學技術在安全生產監管中起著重要的導向和基礎性作用,具有前瞻性和引導性。大力推廣安全生產監管科學技術,也是維護社會穩定,促進國民經濟穩定、持續、健康發展的基本條件,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致。實施科技興安戰略,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也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我們要充分發揮科技對安全生產的支撐作用,使科學技術在安全生產監管領域中大有可為!
[1]陳海.討論研究為民辦實事加強安全生產和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等事宜[Z].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