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榮
(青海油田井下作業公司,青海 海西州 816400)
網絡技術的應用對人們的生活以及各行各業的生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油田生產的現代化需要充分利用網絡技術信息,提高遠程控制的效率,將全面準確的數據信息及時進行傳遞,通過加強油田遠程監控管理為油田生產提供更為高效的信息支持,
油田遠程健康技術就是通過利用油田生產指揮控制中心的計算機網絡系統,對各個生產站點的遠程生產過程的監督控制,遠程監控技術系統具有對分散的控制網路進行整體監控、提供遠程軟件下載和設備的診斷維護等功能。在油田的生產管理上,遠程監控技術對分散化的油田生產具有顯著的集聚效果,油田各個生產站點需要根據中心的監控需求,建立自己的自動控制系統,或者通過對已有系統進行升級改造,從而實現與油田通信網和局域網的順利連接,從而監控中心就能夠對各個生產站點的生產活動進行全面實時的監控,對油田各個廠站的生產運行狀態進行準確的把握,收集到各種數據,形成及時準確的決策依據并傳遞到各個站點,真正實現資源共享。
遠程監控管理主要是針對遠程被監控對象通過網絡進行監控的一種管理方式,這一管理方式主要適用于大型分散型的生產系統進行管理的有效手段,是大型生產企業進行整體控制和管理的需要。油田生產管理就是典型的大型分散型生產企業,結合生產所需,在當前要想實現遠程監控管理,就需要充分利用網絡信息化功能,在今后的管理目標上可以向著無人值守的生產管理進行努力。
油田企業加強遠程監控管理,需要將遠程監控控制網絡與油田生產網絡進行對接結合,因特網技術在上個世紀末得到了飛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生產中都利用了這一技術,油田生產企業的遠程監控管理要想實現也需要利用因特網技術來連接控制系統與生產系統。首先,需要具備一個現場控制系統并要求能夠穩定運行。其次,需要一個連接系統,實現通過企業網對生產過程進行遠程訪問的系統。最后,要在遠程監控系統的各個部分之間建立起虛擬的通信聯系。
遠程監控管理系統主要包括兩大部分,即監控中心系統與遠程站點監控終端,監控中心在構成上主要包括服務器、后臺管理計算機以及接收和處理終端,監控中心后臺管理計算機,利用通信技術,向各站點的計算機發出指揮指令,并收集各站場的生產數據,監督各站場的生產運行狀態。油田生產各站點監控終端由各種傳感器和報警開關組成的數據實時采集器和通信處理器構成。監控中心與井場站點終端的數據通信通過GSM與SMS服務模塊進行聯系,將生產中的各類數據信息等接入網絡服務器,轉化成Html文本的形式傳遞發布,這種監控模式中數據的傳遞實時性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因此還需要在因特網技術與控制技術上不斷的研究。
目前在油田遠程監控管理中適用更為普遍有效的C/S結構的遠程控制管理系統,C/S遠程控制結構是在上個世紀80年代后期在計算機局域網發展促進下形成的,是油田應用中較為成熟的一種技術管理方式,對油田的自動化控制和企業網的建設都產生了巨大的作用。我國許多大型油田的遠程監控管理系統都是采用的C/S結構,例如大慶油田的局域網上的遠程監控,就是利用了Windows NT中的遠程訪問服務功能,通過編程語言開發應用了C/S結構的服務器端應用程序。開發應用的這一遠程監控系統可以對各生產過程的實時數據以及過去的生產數據形成收集整理,還能對遠程的生產設備運行狀況進行故障診斷分析,并遠程控制進行下裝和修改控制參數,實現有效的遠程監控管理,提高系統運行效率,為油田整個生產系統提供跟更為準確、及時的決策指揮。
研究加強油田遠程監控管理時要根據油田所需要的不同類型的控制系統的特點,通過編寫能夠與各種軟件、硬件設備相適應的C/S結構應用軟件,就能夠使控制系統實現對各種復雜情況的遠程監控。因此,加強油田遠程監控管理的研究還應當以局域網的資源有效利用為基礎,將生產現場的數據進行收集整理后形成及時、準確的決策傳達給各個生產站點和管理部門。此外,加強油田遠程監控管理的研究還要不斷擴展遠程監控系統的功能,例如結合智能技術,應用于遠程監控系統的改造與管理或者應用于各個生產站點的生產中,為實現無人值守的生產運行做出前期試驗準備,為油田生產向著自動化和智能化不斷邁進,不斷進行生產的優化設計,制定出更為高效的遠程監控方案。
油田遠程監控管理系統是結合了現代通信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等多領域技術而應用于大型油田生產監控的一項技術,實現了油田多站點生產的數據集合與傳遞,是現代化油田生產中廣泛應用的控制系統。隨著油田勘探開發的不斷深入,油田生產的規模勢必將不斷擴大,對油田遠程監控的管理研究也要加強,研究中還要配合油田生產的大規模需求,在信息化智能化的方向上做出更多的研究,從而為現代化油田生產提供一套具有高性能全面準確的監控管理系統,從而為油田的遠程監控提供更為全面的技術支持。
[1]溫海焜,李健.油井遠程監控的系統研究[J].電子測量技術,2008,31(01).
[2]古延輝,姚竹亭.遠程油井監測系統的設計與實現[J].工業控制計算機,2007,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