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洋
(哈爾濱空調股份有限公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78)
目前,用于發電廠的空冷系統主要有三種,分別是:帶噴射式(混合式)凝汽器的間接空冷系統(海勒式空冷系統)、帶表面式凝汽器的間接空冷系統(哈蒙式空冷系統)以及直接空冷系統。其中,直接空冷系統使用的最多也最受歡迎,這是因為間接空冷凝汽器系統相對于直接空冷凝汽器系統設備多、造價高、維修量大、運行難度大且可靠性較差。由此可見,直接空冷凝汽器將是今后電廠冷卻系統發展的重要方向。因此,本文主要對直接空冷技術進行分析。
所謂的直接空冷系統指的是利用空氣直接冷凝從汽輪機的排氣,空氣與排氣通過散熱器進行熱交換。
直接空冷系統主要由直接空冷凝汽器、汽輪機、風扇機組等主要元件組成。其中直接空冷凝器負責將排汽進行冷凝,進而成為冷凝水;汽輪機負責排汽;風扇機組一般安裝在直接空冷凝汽器管束下面進行強制通風。
工作流程主要分三部:第一部是:經過空氣冷凝器的作用將汽輪機中排出的汽體進行冷卻,然后凝結成水。第二部是:排汽與空氣之間會進行熱交換,其中熱交換是在表面式空冷凝汽器內完成。這兩個過程主要是利用散熱器翅片管外側流過的冷空氣進行作用,使處于真空狀態下的汽輪機排除的熱介質飽和蒸汽冷凝。最后一部是:將冷凝后的凝結水進行處理,然后送回鍋爐。
(1)用水量小。我國是一個水資源短缺、煤炭資源豐富的國家。在現今的火力發電廠中,一般采用的是濕冷卻方式,這種方法的缺點就是需要使用過多的水,據統計,冷卻塔的蒸發損失量很大,約占全廠耗水量的90%以上。然而使用直接空冷系統就降低了用水量,這是因為,它采用的是空氣冷卻,從而減少了中間的水冷過程。同使用水冷凝方法相比,采用直接空冷技術會節水70%以上。(2)整體經濟性較高。從短期看,雖然直接空冷系統機組的造價很高、而且工作中熱耗率也很高,但是從長遠利益看,我國水資源日益緊張、水價不斷提高、而且受到環保要求的限制,使用直接空冷系統是非常經濟的,因此,可以說整體經濟性較高。(3)所占空間較小。水冷凝汽器系統中含有循環冷卻水塔和循環水泵房,它們占地面積十分大。但是同其比較,直接空冷系統組成簡單,不含循環冷卻水塔和循環水泵房,只需建在廠房外,利用廠房與升壓站空間,所占空間十分小。(4)使用安全、工作效率高。直接空冷機組不是一個整體,而是將整個系統劃分為若干個單元,每個單元獨自工作、獨自發揮功能,這樣劃分的優點就是當某個單元出現問題,維修人員可以將出現故障的單元與整體隔離,而不至于影響整個系統的工作。因此,可以說,使用安全,工作效率高。
(1)汽輪機被壓范圍窄。汽輪機作為直接空冷系統機組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工作能力直接影響機組整體功能的發揮。其中,汽輪機存在的一個缺點就是被壓范圍窄。如:直接空冷系統是利用空氣冷卻汽體,但是空氣熱容量遠遠小于水,冷卻能力低,當汽輪機被壓在超出設計范圍時,汽輪機將被迫降低出力,影響機組效率。(2)熱空氣再循環影響冷卻效果。直接空冷系統采用的是空冷強制通風,當機組在夏天運行時,熱氣出口的空氣可能被空氣入口吸入進行再循環,這種熱空氣的再循環會嚴重影響凝汽器的冷卻效率。因此,這也是直接空冷系統存在的一個缺點。
電廠直接空冷技術應用已經有幾十年的歷史,并且發展較快,至今為止已運行的直接空冷機組超過800臺,最大的直接空冷機組容量達665 MW。在國際上,伊朗、美國和南非空冷機組應用最廣泛,如:伊朗新建火電機組的 2/3采用空冷技術。由此可見,直接空冷技術發展空間十分寬闊,且發展前景良好。
在20世紀60年代,我國開始了直接空冷系統研究工作。而且隨著空冷系統研究工作的進行,近些年,我國已經投資運行了很多直接空冷系統機組,實踐證明效果良好。尤其是在我國華北、西北地區,煤炭資源豐富,淡水資源短缺,這從人均淡水擁有量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4就可以看出。然而火力電廠發電急需水資源,“富煤缺水”現象已經成為我國華北、西北地區亟待解決的問題。為此,我國大力發展直接空冷技術。而且空冷技術不但可以緩解水資源短缺的問題,還可以降低環境污染、減輕能源消耗。由此可見,直接空冷技術發展空間十分廣闊。
我國是一個煤炭資源豐富、水資源短缺的國家,存在著嚴重的“富煤缺水”問題,直接空冷技術的使用,不但可以降低環境污染、減輕能源消耗而且還能降低用水量、節約水資源。由此可見,直接空冷技術在活力電廠發電上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我國的電力需求將會逐年增加,因此可以說,直接空冷技術的發展前景十分光明。
[1]米利阿斯.空冷式發電廠[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1986.
[2]丁爾謀.發電廠空冷技術[M].北京:水利電力出版社,1992.
[3]謝林.直接空冷技術的發展和應用[J].電力學報,2006.
[4]趙之東,楊豐利.直接空冷凝汽器的發展和現狀[J].華北電力技術,2004.
[5]汪德良,曹順安.我國發電廠凝汽器管材的生產、應用現狀及市場前景分析[J].中國電力,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