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燕
(山東經貿職業學院,山東 濰坊 261011)
動機是指推動人行動的內在力量,它是引起和維持個體行為、并將此行為導向某一目標的愿望和意念。從心理學上講,人的行為是由動機支配的,而動機是由需要引起的,沒有需要就不可能產生動機。但是,并不是任何需要都能成為動機,只有需要指向一定的目標,并且展現出達到目標的可能性時,才能形成動機,才會對行為有推動力。因此,動機是能引起、維持一個人的活動,并將該活動導向一定目標,以滿足某種需要的直接動因或內心起因。它是決定行為方向的關鍵性因素。正是在動機的推動下,個人才會作出決定并實施行為。故意犯罪都有犯罪動機。犯罪人的需要轉化為犯罪動機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需要達到一定的強度。只有當犯罪人的需要不斷增強,將這種本來還比較模糊的犯罪意向轉化為一種強烈而明確的愿望時,犯罪人的需要才能轉化為犯罪動機;二是存在外部刺激和誘因。只有當具有一定犯罪愿望的人,遇到能夠滿足這種愿望的條件或具體對象時,犯罪愿望才能轉化為犯罪動機,才能引起事實上的犯罪行為。而這種條件或具體對象就是犯罪的誘因或外部刺激。在誘因—動機模式中,犯罪人并沒有處心積慮地去準備犯罪,甚至沒有任何犯罪的主觀意念,但是外界因素,如金錢、性欲對象的突然出現,使犯罪人迅速產生了強烈的犯罪動機,并迅速爆發出犯罪行為。這種犯罪具有瞬間性、契機性和偶然性的特點。
從普通心理學的理論上說,動機產生于人對某方面的需要。從犯罪心理學的意義上說,犯罪動機之產生,是由于人的某些需要得不到滿足、自身又缺乏自我調節能力,從而采取犯罪手段來滿足自己的欲求。
大學生的犯罪動機之產生,是由于他們的某些需要在得不到滿足的情況下而激發的。這時大學生心理上的重要特點之一就是獨立意向有了很大發展,他們開始有了越來越多的需要,他們希望獲得尊重、友誼,希望能同別人一樣有一部手機或電腦。但由于各種原因,例如年齡的、偏見的、社會習慣的等等,他們這些需要經常得不到滿足。當大學生感到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滿足,其中自制能力較弱的大學生,就很容易形成犯罪。
大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發展迅速,個人意識增強,自我約束力差。他們希望別人能友好地對待他們,愛他們,尊重他們,希望能獨立地認識世界,希望有一個自我表現的機會……但由于各種原因,他們這些需要經常得不到滿足,當一個大學生感到自己得不到滿足,感到自己得不到人們的尊重和信任,享受不到愛的溫暖時,他們就會因為挫折感的產生而激發行為的動力,其中就包含著犯罪的可能。
顯然,需要得不到滿足并不會導致犯罪。只有當需要受阻時,很多大學生缺乏調節能力,才有可能形成犯罪動機,走向犯罪。但這也只是一種可能性。當大學生在需要受阻且缺乏調節能力的情況下,也有可能變得消沉,或采取非理性的但卻不違法的消極行為來擺脫困境。只有當某些大學生謀求以反社會的犯罪的手段和方式來滿足需要時,才會形成犯罪動機。所以,犯罪動機的形成是缺乏自我調節能力的人在需要不能滿足時,謀求以反社會的違法犯罪手段和方式來滿足自己需要的結果。
大學生正處在人生成長的關鍵時期,在大學期間,不僅讓大學生能夠學到現代科學知識、技能和理論,還要對他們進行有效的道德素質教育,提高他們的道德水平,教會他們為人之道,使他們真正成為心智與人格全面發展的有用之材。首先,學校應及時掌握學生入學后、在校期間和畢業前夕的思想動態。并采取多種形式,向學生灌輸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以抑制其違法犯罪。其次,學校可組織印制一些常見的法律、法規常識的小冊子分發給學生,讓每個學生都能掌握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識。最后,要建立學校與家長和社會各有關部門的聯系制度,將學生在學校、家庭和社會的表現情況進行考察,防患于未然。
大學生正處于人生需要的第二、三層次,即親情、友誼、交往求愛的需要和自尊的需要,并逐步向第四、五層次邁進,即發展和享受的需要和貢獻的需要。青春期是學生心理逐漸成熟、性格形成的階段,這個階段尤為重要。這個時期心理教育應著重抓好如下兩點:第一 ,讓學生學會交朋友,學會傾訴、表達。在這方面的教育中,教師應身體力行,給學生做榜樣,先與學生交朋友,啟發他們交友,教給他們交友的方法。第二,教育學生勇敢地面對挫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從正面引導,逐步提高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這樣的教育才是完整的教育,才能培養出身心健康的有用之才。
外部環境對大學生起到了規范和促進作用。精力旺盛的大學生樂于結交朋友,同伴之間的行為模仿和情緒感染很容易使他們染上不良習氣,古今中外,“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觀念可說深入人心。孟母三遷的故事也給我們最好的啟示:人類的行為深受所處周圍環境的影響。因此應當在全社會深入開展精神文明建設,促進社會的文明程度,加強廉政建設,端正社會風氣,這也必將有助于從根本上遏制導致大學生犯罪的不良社會因素,使社會環境得到凈化,為大學生健康成長提供良好的環境基礎。
司法機關對大學生犯罪應實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堅持懲罰與教育相結合的原則,以法律效果為基礎,以政治效果為原則,以社會效果為目的,采取人性化的幫教手段,挽救這些失足青年,使他們能夠重新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才。對罪行并不嚴重且有悔改之意的,應采取微罪不訴或建議法院單處罰金的方法,給他們一次改過自新的機會,往往會收到更好的效果。司法機關也應該有重點地與大學定期聯系,幫助學校建立良好的校園環境,同時加強校內的司法宣傳教育。
“成人在家庭,成才在學校,成功在社會”,預防大學生違法犯罪,必須重視家庭的中心作用。犯罪與家庭教育不當密切相關。家庭教育應該以科學、健康的方法教育子女,使他們從小就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師,父母要教育子女從小養成遵紀守法的良好習慣。要激勵他們不斷前進,更要尊重他們的興趣、人格和獨立性,注意因勢利導、因材施教,加強心理衛生教育。在法制教育中,家長要帶頭學法、懂法,自覺遵守國家法律。同時,要教育孩子努力學習法律,不斷增強法律觀念,用法律規范自己的行為。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特別是教育體制的逐步深人,每年大量的大學生涌入社會,增加了就業壓力。為增加大學生的就業機會,以減輕社會壓力,政府宣傳部門和各類媒體要大力宣傳優秀大學生艱苦創業的成功事例,鼓勵廣大畢業生走自食其力,勤勞致富之路,用自己的智慧,用自己的雙手,尋找一條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創造一個美好的未來。
綜上所述,大學生自我抑制力一般都比較薄弱,犯罪動機比較單純,容易受到外界的刺激。心理學認為,在外界信息輸入后,在人作出反應之前,預防大學生違法犯罪是社會預防犯罪的一個重要環節。它關系到整個社會的治安以及國家的未來。做好預防大學生犯罪工作,從根本上杜絕犯罪現象的發生,才能使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順利進行,保障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暢通無阻。
[1]羅大華,何為民.犯罪心理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223.
[2]王牧.新犯罪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27.
[3][蘇]庫德里亞夫采夫.違法行為的原因[M].韋政強,譯.北京:群眾出版社,1982.
[4]宋曉明,等.犯罪心理學[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5.
[5]梅傳強.犯罪心理生成機制研究[M].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04.
[6]郭翔.中國大陸青少年犯罪狀況及對策[J].青少年犯罪研究,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