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宏
(沈陽技師學院,遼寧 沈陽 110044)
有的教育工作者認為,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在教師指導下,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實現三個轉化。第一個轉化:將書本上的總結的人類社會積累的知識轉化為個體的知識;第二個轉化:將前人掌握知識的方法和凝聚在知識中的智力活動方式轉化為自己的認識能力和學習能力;第三個轉化:將蘊含于科學文化知識及實踐經驗中的思想、道德、觀念轉化為個人的思想、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從這一意義出發,可以認為教學就是傳授文化知識、培養學生學習能力和實踐德育功能。我們就此進行探討。
在教學中實現第一個轉化,就要研究教學方法,研究如何使學生掌握教材所包含的專業知識,將書本知識轉化為他們自己的知識,在專業知識,專業能力方面得到培養和提高。我們在教學中應注意以啟發式教育思想指導教學。啟發式教學是符合學生認識規律,有利于知識轉化的教學方法,它要求教師不能簡單地傳授知識,而是引導學生探求索取獲得知識、掌握知識的方法,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啟發學生獨立思考,融會貫通地掌握知識,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中努力發揮師生雙邊互動作用(即教師傳授知識、指導實驗與學生聽講、閱讀、觀察、實驗的互動),學生內、外雙向的互促作用(即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外向活動和內向活動的互促)和學生模仿、創造雙型互促作用(即學生模仿獲得現在知識和創造活動探求新知識的雙型互促)。
實驗課本身就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多數學生能積極主動學習,但如何把課本知識變為他個人的知識,我們注重啟發學生通過課堂學習并結合實驗,再重新體會理解課本知識。如學生在課堂特別是在實驗課常提出的問題就是具體條件下的具體試驗方法,為促進學生自己運用所學知識去理解、認識,我們要求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思考、討論,然后確定實驗方案,由學生在實踐中總結、認識,達到知識轉化的目的。如果我們將具體方法告訴學生,當時會見到一定的成果,但卻使學生失去了自己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學習機會,養成了依賴性,因而“授之以法”會收到更好的效果。
“授之以法”還應當包括給予學生學習新知識的方法,即培養學生自學的能力。在信息社會里,一個人的知識需要不斷更新,在學校的學習不過是為今后學習奠定一個基礎,這個基礎即需要一些必要的事實和結論方面的知識,更需要形成獨立獲取知識、運用知識的能力,這樣他們就不是消極、被動地去掌握現有知識、而是有能力迅速、準確地找到所需知識信息,并加以鑒別、分析和利用。從這個意義來說,指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學習過程比掌握學習的結果更為重要,它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和長效性,且具有廣泛性和遷移性。可見教學過程也是一個引導過程,需要結合教學活動來進行。常規的教學方法明顯偏重于現在只是成果的傳授和掌握,忽視對知識獲得和獲得過程的指導,這樣會引導學生重復別人的是非對錯,不利于學生自己去探索和體驗,尤其是蘊含在科學知識中的那種精神、氣質、思想、方法、觀念和靈魂,是無法在掌握現有知識結果時獲得的,在獲得知識結果同時更要掌握學習過程方法;掌握基本知識過程中,必須掌握科學的基本方法,才能培養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利于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使之成為學習的主任。現行教育一般的都是已經被前人用事實證實的知識的結果,學習這些內容固然十分重要,但是面對信息社會,如果不注重學生對信息知識過程的掌握,顯然對學生今后的更新知識、繼續學習是不夠的。因此,我們在課堂教學和試驗中,側重于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知識、理論知識,培養基本技能,增加學生的動手機會,使他們在實際操作中學習和掌握獲得知識的方法,為進一步學習、更新知識打下基礎。
實現教學過程的第三個轉化,不能急功近利,而是潛移默化,要將專業知識教育與德育相結合,使學生在專業課上不但在專業知識上有所收獲,而且能夠將知識中蘊藏的科學思想、道德觀念轉化為自己的信念和行為準則。首先,要把專業知識內容及教學活動的德育因素轉化給學生,形成學生的思想品德,必須堅持結合教材才能使教學活動的內容具有客觀性。在我們的教材中并沒有直觀的馬克思主義教學內容,但科學的文化知識卻符合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原理。如用藥劑量問題,就是一個充滿著辯證統一觀點的內容:計量大小與治療效果是矛盾著的兩個方面,二者之間是辯證統一關系。在這些內容講授中貫穿辯證統一觀點,是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有機結合,即不牽強也不失主動,且說明問題,使學生從中受到一定的科學思想教育。其次,在專業知識教育中的德育,要擺事實、講道理,把基本思想、品德規范傳授給學生,努力用自己的言行去感染他們,使他們在我們的言行中受到職業道德教育。再次,專業教學與德育相結合,要具備科學性和藝術性。因為我們進行的是科學文化知識教育,脫離了科學性,知識本身就站不住腳,德育更缺乏說服力;如果沒有藝術性就顯得牽強附會,沒有感染力,得不到預期效果。
教師勞動的繁重性、艱巨性要求教師必須有健康的身體,以保證精力充沛地進行教育教學活動。同時教師的健康意識、健身習慣也是對學生具有重要影響的教育因素。現代教師同社會中的任何人一樣,都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就能夠正視挫折和壓力,使自己的心理處于一個冷靜、平和的心態;同時作為教育者,教師要通過各種方式方法,培養學生對各種挫折的承受能力,亦使學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
總之,人才的素質決定著經濟發展的速度、國家進步的幅度、民族復興的程度,而教師素質的高低決定著人才質量的優劣。因此,我們教師必須加強修養,不斷提高自身素質,銳意進取,勇敢地迎接知識經濟的挑戰,并在教學中追求實現轉化,可以使學生較好地吸收應當掌握的知識,提高自學能力和實踐能力,因此提出較為有益的建議。
[1]黃娟.混沌理論對傳統教學設計的沖擊和啟示[J].電化教育研究,2005(05).
[2]陳列尊,李芒,游開明.基于復雜適應性系統思維的教學系統設計[J].電化教育研究,2006(09).
[3]鐘志賢.傳統教學設計范型批判[J].電化教育研究,2007(02).
[4]劉亞萍,張曉英.對教學設計理論中幾個問題的看法[J].教育科學研究,2006(03).
[5]黃娟.混沌理論對傳統教學設計的沖擊和啟示[J].當代教育論壇,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