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宏昌 蔣 麗 鄧三鵬
(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 機電工程系,中國 天津300222)
當前,數控機床在制造領域已經成為裝備制造業的主流裝備,成為一個國家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標志。2012年中國機床工具行業總產值為7985.15億元,數控機床產量達到23.6萬臺,同比增長62.2%;2011年我國機床產值和數控機床產量均列世界第一位。另一方面,服役10年以上的機床占60%以上,這些機床都將面臨大修或改造。目前,我國從事數控機床故障診斷與維修的工程技術人員非常短缺。我國數控機床的維修工程師中59.16%的數控技術人才為中專及以下學歷,31.25%為大專學歷,僅有8.58%為本科學歷,本科以上學歷僅占1%。因此,培養大批數控維修專業的本科層次工程技術人員已變得迫在眉睫。
校企合作是學校與企業建立的一種合作模式。是一種注重培養質量,注重在校學習與企業實踐,注重學校與企業資源、信息共享的“雙贏”模式。它以共同培養人才為目標,實現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以人力資源合作為紐帶,實現校企互利。以物質資源共享為手段,實現校企互惠。校企合作做到了應社會所需,與市場接軌,與企業合作,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的全新理念。為了發揮現有多形式的校企合作優勢,突出服務行業及服務一線,培養全面發展、適應電氣工程和自動化等領域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一線需要的應用型高級工程技術人才[1]。
我國非常重視工程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高等學校和企業相繼出臺了一些政策。如何針對我國國情以及地區差異,制定相應的措施,是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只有找到問題所在,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導致我國工程教育相對落后的原因有如下幾點:
(1)校企合作政策與機制不健全
良好的校企合作關系是建立在相關政策與機制的前提下了,試想沒有規范的管理制度,沒有高效的行政指導,就像行駛在大海中的無舵之船一樣。校企使用不僅是學樣行為,企業行為,還是與學生與教師息息相關的教學行為。所以政策的制定與執行就是一項綜合而復雜的管理行為。而往往這種政策去沒有在高校中建立起來。學校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科研上,將科研放在第一位。學校的政績都與科研掛鉤,而把教學工作置于次要地位,導致教師用在教書育人上的時間和精力上大打折扣。要解決這個問題,領導應該高度重視,從體制和政策上入手,正確定位。
(2)投入不足、條件匱乏
工程教育的推行,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這種投入,有學校層面的,也有企業層面的。學校的投入主要依賴于國家,而國家的投入,從GDP來看,高等教育經費占所有教育經費的20%,這一比例在逐年下降。企業的投入又往往很少,企業主要是以盈利為目的,在教育方便的投入主要受企業自身文化及發展思路所限。如何能給企業借來利潤和未來經濟的增長點才是提高校企合作的關鍵。人才的培養。學生素質的培養需要實踐環境,但現在高校的實驗、實習條件遠遠不能滿足教學需要,使工程教育與工業界的聯系不緊密,學生缺乏必要的工程實踐。高等院校各類論文評選中,很多論文只停留在理論水平上,大部分是理論推導和簡單仿真,沒有實際實驗的驗證。
(3)理論與實踐環節聯系不緊密
工科院校理論課程的設置往往與現代企業所需要的實踐環節想脫節。比如在數控維修專業中,大多的教材還在講授如何使用RS232接口來傳送程序,介紹具體而詳實。但是在企業中,優盤的使用早就已經是非常普遍。這種理論與實踐的脫節將會大大減少企業與學校的關聯度。使得大學失去了和工業界的直接聯系。教師只有到生產一線去體會,才會獲得工業界的經驗,把更多的實踐知識傳授 給學生。
(4)產學研結合困難重重
工科院校產學研結合是工程教育的重要保障,是一種雙贏的模式。校企合作,雙方收益。對高校來說,有助于了解企業的需求,有助于理論聯系實際,有助于改進人才培養的方式,幫助教師提高實踐才能。對于企業來說,也可以招收到勝任崗位工作、促進技術創新和產品升級換代的有用人才。但現在許多企業由于大量引進國外技術,對與學校和科研單位結合興趣不大。有些企業認為人才可以從市場上獲取,沒有必要與學校建立密切聯系,因此產學研結合逐漸陷入困境。
本專業校企實踐改革遵循高等工程教育的基本規律,在多年融入專業建設的基礎上,以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天津市重點學科為依托,以培養機電領域卓越工程師為目標、以機器人及機電一體化創新平臺為載體、以校企聯合為手段、以課程體系改革為核心、以師資隊伍建設與教學質量監控為保障,積極探索機電領域卓越工程師的人才培養新模式。
2.2.1 優化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探索并實踐適合工程能力培養規律的教學方法,全面強化學生創新思維與創新精神的培養。
2.2.2 構建機器人及機電一體化創新平臺,以“任務驅動”模式組織機器人典型項目,全面培養學生工程實踐能力、綜合素質和創新精神。
2.2.3 探索校企聯合培養模式,科學構建實踐教學培養體系,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及創新能力、管理能力、溝通能力與社會適應能力。
2.2.4 研究高水平“一體化”師資隊伍建設的內涵、及考核與評價機制,為培養與造就一支工程能力強、教學水平高的師資隊伍提供理論依據與實踐指導。
2.2.5 開展教學質量監控與保障體系研究,著力構建全方位、立體化的監控體系,全面提高人才的培養質量。
遵循高等工程教育的基本規律,在多年融入專業建設的基礎上,以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天津市重點學科為依托,以培養機電領域卓越工程師為目標、以機器人及機電一體化創新平臺為載體、以校企聯合為手段、以課程體系改革為核心、以師資隊伍建設與教學質量監控為保障,積極探索機電領域卓越工程師的人才培養新模式。
機械維修及檢測技術教育專業的學生在校企合作方面進行了如下改革與實踐:將本專業學生的學制調整為5年,其中在校學習理論知識3.5年,1年在校內工程實訓中心進行實踐學習,為以后的0.5年在企業實踐進行準備。在最后的0.5年里,所有的學生完全送到企業中去學習與實踐。與高職院校的頂崗實習不同的是,在校企合作培養過程中,以工程教育模式為指導思想,實踐題目課程設計緊密結合工程和生產實踐需求,相關課程設計、實訓環節與工程設計相一致,確保理論基礎教學內容與企業工作實際接軌。除此之外,還適時利用寒暑假時間到各主要企業認知參觀實習和頂崗實習,使學生了解本專業的特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0.5年的企業實習,采用“雙導師制”,即每位學生都被指派一名學校導師和企業導師,共同負責對學生的培養,具體的企業學習培養計劃由兩位導師共同制定,并由他們共同指導學生的畢業設計。
企業培養階段,主要包括兩方面學習內容:企業培訓內容和專業培訓內容。企業培訓內容包括企業文化與規章制度教育、生產技能培訓、產品研發與生產實習等,這部分內容由企業的人力資源部門和企業導師負責實施。專業培訓則針對企業研發生產所需要的相關專業知識的學習,并通過畢業設計培養學生綜合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為學生將來走入社會、獲得更好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專業培訓在學校導師和企業導師共同指導下,在學校相關平臺和企業工作平臺上完成。[3]
工程教育的最終任務是為社會培養人才,國際創新型工程教育模式是我國工程教育所遵循的模式[4]。不斷引導和強化機電領域卓越工程師培養目標的實現。實現專業培養目標與機電領域卓越工程師培養目標的銜接。創新校企聯合培養模式,科學構建實踐教學培養體系,實現校企有機融合、產學結合、人才共育,共同培養機電領域卓越工程師。
[1]黃家善,李建興,胡馳,等.以CDIO人才培養模式為特色的工科專業建設[J].實驗室科學,2011(06):388-391.
[2]張志強.校企合作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2(04).
[3]王仲民,祁宇明,石秀敏,等.機電一體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2(36).
[4]王家忠,弋景剛,孫維連,等.工程教育CDIO指導下的校企合作改革與實踐[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農林教育版,2012,14(5):146-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