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元
(江西環境工程職業學院,江西 贛州 341000)
日益嚴重的生態問題已經成為國家乃至個人關注的焦點。贛州雖然環境優良,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生態環境開始遭到破壞,大家的生態保護行為也逐漸弱化。雖然政府對生態保護一直努力著,但就現在國家對發展生態化的要求和老百姓迫切的意愿,贛州在生態化方面還需要做的更好。發展好生態化不僅要在法律法規上從嚴,更應該讓每個人具有強烈的生態保護意識及行為。客家文化是贛州最重要的文化之一,有著巨大的號召力和影響力。挖掘有效的客家傳統元素,結合生態化的方向,運用到招貼設計中進行大力宣傳,增強每個人生態保護的意思,并直接影響行為,達到大家同心協力發展生態化。
客家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征。通過以下幾個方面挖掘客家傳統元素:
客家精神的勤勞節儉是由于戰亂、災荒,長期遷徙過程中歷煉出來的。“一條扁擔走天下”就是客家勤勞節儉的寫照。其體現勤勞的遷徙、開墾耕地和筑土定居的畫面;體現節儉的食求果腹、日求三餐、夜求一宿、衣能遮體的精神。
客家精神注重道德修養,孔子的“見利思義”深入客家人心里。道德是客家人追求的最高價值。客家人把良心、道德標準建立在以血緣情感為根基的平臺上,因此客家人的道德取向具有濃厚的人情味。客家對“孝”有一套規則,講求倫常秩序,不僅要求侍奉老人,死后還必須有隆重的喪禮。
客家懇親會等一些活動一直在舉行,因為客家人奉行“天下客家是一家”的團結理念。不斷的遷徙、漂泊,生存環境惡劣讓客家人明白團結協作的意義。沒有團結協作就沒有現在的客家人,客家人就是團結的最好詮釋。
客家傳統圖案與中華民族傳統圖案在表達上類似,采用“借物言志,以物喻情”的形式。內容取自于日常生活中的物象,進行抽象處理,賦予招財進寶、福星高照、多子多福的寓意。客家人喜歡用吉祥文字(福、祿、壽、喜、貴等)、紋樣形象(如金銀財寶、龍鳳牡丹等)、名稱諧音(如荷花、蝙蝠、喜鵲等)三種方法作為圖案。改圖上喜歡采用滿地花式的構圖方法,同時使用幾種紋樣不規則、自由的組成圖案。也會采用對稱、平衡或不規則的構圖形式。顏色上喜歡用黑、灰、藍、白色,如用吉祥文字作為圖案,一般采用白底藍字。通過顏色的喜好也看出客家人勤勞節儉的精神。
客家文化是贛州最重要的文化之一,贛州的客家人有880萬人,占總人口的95%以上。客家文化對贛州人的影響力是巨大的,把客家傳統文化巧妙的融合到贛州生態化宣傳中所起到的效果顯而易見。
勤勞節儉的精神與生態化的要求是相通的。生態化要求是高效低耗,通過勤勞使物質生產率、資源生產率、能源生產率、土地生產率等方面更高效;通過節儉使經濟和社會的物質消耗、資源消耗、能源消耗、碳能消耗等方面更低耗。兩者形成了因果關系,提倡勤勞節儉的傳承與弘揚來宣傳生態化發展,即在不改變客家人生活習性下就達到發展生態化的效果,何樂而不為呢。
道德是法律以外規范人的正面價值取向,生態化在人們生活中的許多方面是法律無法約束的,那么在這些方面用道德修養形成生態化生活及行為的準則與規范,是不是就可以達到非常好的效果呢。客家文化中的道德修養把“利”放在“義”的后面,提倡客家傳統道德的同時,強調生態化的“義”,那么在獲取“利”之前先想想會不會失去生態化的“義”,無形中規范了生態化生活及行為。
發展生態化是要靠所有人共同努力才能實現的,為了這一目標,如果沒有團結協作的精神是無法做到的。遷徙、漂泊,生存環境惡劣造就了客家人團結協作的精神,如今的生存環境日益遭到破壞,也沒有地方可再遷徙,現只有大家團結一致解決生態問題,才能發展生態化。通過宣傳客家的團結協作精神,讓大家意識到發展生態化不光是自己的事,還應該要求身邊的人,起到相互監督,同心協力的作用。
客家藝術是客家生活的結晶,它反映了客家人的情感。人最能被自己接受的藝術形式所打動,產生共鳴。運用客家傳統藝術進行設計的作品最能打動客家人。通過客家藝術中的圖案、吉祥文字、顏色搭配、構圖形式等方面,結合現代審美情趣進行宣傳作品的設計,這樣的作品更容易被接受、打動。
贛州發展生態化是響應國家發展戰略,讓贛州更美好的大事,應用客家傳統文化進行宣傳其意義巨大
應用客家傳統文化宣傳贛州發展生態化,可以使贛州人更容易接受并更容易做到,形成保護生態環境的行為習慣,造就優良的社會風氣和城市形象。
在進行贛州發展生態化宣傳的同時,也傳承著客家傳統文化。客家文化是中華民族重要傳統文化之一,它講述著一個族群的思想感情,樹立客家精神旗幟,弘揚它毋庸置疑。使用客家傳統文化進行創作,從而傳承客家精神,體現客家傳統文化的魅力。
贛州的經濟持續發展著,但我們也看到有些城市犧牲自身的生態環境來發展經濟,雖然在短期取得了快遞增長,一旦生態環境破壞殆盡,將變成死城。通過有效的宣傳,在發展生態化的前提下,經濟良性的、可持續的發展,贛州也必然越來越好。
[1]郭起華.文化視野下的客家精神探討[J].江西環境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3(01).
[2]甘應進,劉運娟,陳東生.客家服飾圖案析[J].東華大學學報,2010(03).
[3]歐陽超英,喻曉嵐.吉祥符號在現代廣告設計中的應用[J].藝術與設計,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