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燕杰
(麗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旅游與經濟管理系,云南 麗江674199)
長江流域經濟的一體化還處在理論探索階段,較多涉及的是長江流域經濟合作問題,極少涉及整個流域范圍內的一體化問題。新中國建立以來,長江流域經濟發展經歷了三個主要階段,而長江流域經濟合作也可以劃分為兩個主要的發展階段。
建國后,我國政府通過一系列有效的經濟政策,治理惡性通貨膨脹,增加就業機會,進行了土地改革,取消了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特權,沒收官僚資本。實現了對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工農業特別是重工業由于得到了蘇聯的援助而得到極大的發展,城鄉居民收入得以提高。1958年,國民經濟由于“大躍進”而遭受了重大挫折。1961年,對國民經濟進行了調整,國民經濟通過幾年的調整而得以恢復,輕工業、重工業和農業得到了比較平衡的發展。
1964年我國政府為了應對日益嚴峻的國防形勢,在中國西南、西北內陸地區開展的一場以戰備為中心,以工業交通和國防科技為基礎的大規模基本建設。盡管對三線建設眾說紛紜、褒貶不一,但它在客觀上對于改善了我國的工業布局,促進了經濟的長遠發展,特別是為長江上游地區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78年以來,我國實行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改革開放”的國策,使得長江流域地區經濟實現了高速增長,特別是長三角地區已成為我國三大經濟增長極之一,具有難以估量的發展空間和潛力。
這一階段是以橫向經濟聯合及對口支援為主要標志的發展階段。1985年12月,滬、寧、漢、渝四市領導在重慶發起組織召開了長江沿岸中心城市的經濟協調會,成立了“長江沿岸中心城市經濟協調會”組織,拉開了聯合開發利用長江的序幕,受到了國家的重視和社會的廣泛關注。1986年3月23日,國務院發布了《關于進一步推動橫向經濟聯合若干問題的規定》(以下簡稱《規定》)。《規定》指出,橫向經濟聯合促進了商品流通和社會主義統一市場的形成,是對條塊分割、地區封鎖的有力沖擊,具有深遠的意義。對于如何進一步推動橫向經濟聯合的健康發展,《規定》指出,企業之間的聯合,是橫向經濟聯合的基本形式,是發展的重點。企業之間的橫向經濟聯合,要在自愿的基礎上,堅持“揚長避短、形式多樣、互利互惠、共同發展”的原則,不受地區、部門、行業界限的限制,不受所有制的限制。[1]發展橫向經濟聯合,應當有利于形成和發展商品市場、資金市場和技術市場,有利于打破條塊分割,還應當維護企業在經濟聯合中的自主權,促進物資的橫向流通,發展資金的橫向流通等。[2]因而,在這一背景下,長江流域經濟合作形成了“以政府為主導,以企業為合作載體,上中游為下游提供原材料、初級加工產品,下游為上中游提供產品市場和對外開放窗口的計劃向市場過渡型合作模式”。這種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且到現在仍然存在,但橫向經濟聯合的實施并沒有使地區封鎖、市場分割的問題得到緩解,反而日趨嚴重。1979年,中共中央召開了邊防工作會議,出臺了中共中央(1979)52號文件,文件確定組織發達省市實行對口支援邊疆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其中也涉及了長江流域地區。各地根據這一文件精神,積極開展了對口支援工作以及經濟聯合與合作。1996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盡快解決農村貧困人口溫飽問題的決議》中,對對口幫扶對象進行了調整,涉及長江流域地區的是:上海幫云南,浙江幫四川,遼寧幫青海,深圳、青島、大連、寧波幫貴州,全國幫西藏。對口支援成為我國東西部同時是長江流域區域經濟合作的主要形式,發揮了積極的作用。與此同時,黨中央、國務院為加快長江流域的建設和發展,相繼實施了開發開放上海浦東新區、建設三峽水利樞紐工程和設立重慶直轄市的重大戰略決策。國家在“九五”計劃及 2010年遠景規劃中,又進一步明確把“建成以上海浦東為龍頭的長江三角洲和沿江地區經濟帶”作為我國跨地區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提出要“進一步引導形成跨地區的經濟區域和重點產業帶”的戰略思想,這一系列的戰略決策極大地激發了長江流域經濟帶的活力,長江流域經濟帶的聯合發展空前高漲。以上海為龍頭,以長江為軸線,以各大中心城市為節點的長江流域經濟合作格局的已逐步形成。
這一階段是以重點推進長三角經濟一體化為標志的發展階段。1992年,黨的十四大確立了我國進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的奮斗目標。另外,我國于2001年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這一切都表明我國的市場化程度越來越高且基本得到了其它市場經濟國家的認可,這也同時表明長江流域經濟合作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自1997年長江三角洲城市經濟協調會成立為標志,長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至今已走過10年。長江三角洲城市經濟協調會的前身為1992年成立的長江三角洲經協(委)辦主任聯席會議。由上海、無錫等14個城市組成,上海為常務主席方,定期協調長三角城市間經濟合作的重大事宜;1997年,江蘇泰州入會,同年15市決議將聯席會升級為市長級協調組織,更名為 “長江三角洲城市經濟協調會”,每兩年召開一次會議;2003年,浙江臺州成為第16個成員城市;2004年開始,協調會改為每年召開一次會議;2005年,長三角被列為國家“十一五”規劃試點;2007年江浙滬兩省一市政府高層和企業會晤加密,長三角地區的合作在縱深領域逐步展開,也結束了“整而未合”的尷尬時期,進入了實質性操作階段。與此同時,以武漢為核心的中游經濟圈和以重慶為核心的上游經濟圈的合作和協調正被積極推進,整合之勢十分明顯。
新中國建立以來,長江流域經濟發展經歷了戰后恢復、三線建設和改革開放三個主要的階段,而長江流域經濟合作可以劃分計劃指令型向市場型過渡和市場型流域經濟合作初見端倪兩個主要發展階段:一是逐步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渡的時期,同時還是各地逐步獲得較大經濟自主權的時期。逐步的對外開放,特別是較大經濟自主權的獲得,形成了流域各地區奮勇爭先、努力發展的局面,但也同時加劇了相互之間的惡性競爭,這就使得長江流域各地的相互合作和協調成為必要,同時為推進長江流域經濟的一體化奠定了現實基礎。在這種背景下,長江流域經濟合作進入了第二個發展階段,在這個發展階段,以重慶、武漢以及上海為核心的上游、中游、下游地區經濟整合的趨勢已經顯現并趨于明顯。從整合水平來看,下游地區的整合水平最高,中游和上游次之。
[1]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推動橫向經濟聯合若干問題的規定[J].中國經濟體制改革,1986(4):57-60.
[2]楊先明,等.能力結構與東西部區域經濟合作[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