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菲
(徐州技師學院,江蘇 徐州 221000)
在現代人們的生活中,攝影是十分普及和重要的內容,出外旅游,一定會帶上照像機,拍一些風景照;親朋好友聚會,一定會留下一些合影;結婚有結婚照,小孩成長有成長照,每一個家庭都會留有一些影集。根據國外一份統計顯示,20世紀50年代,在平面設計中攝影圖像的使用率約占30%,到60年代,繪畫圖像與攝影圖像各占一半,60年代未70年代初,攝影圖像使用率已上升到60%-70%,70年代后期則達到80%左右,至80年代,經濟發達國家攝影圖像的使用比例達到90%以上[1]。然而我們對自己的攝影作品有沒有認真地進行過設計?有不少的攝影者,在觀賞自己的作品時,總是覺得這個地方應該如何,那個地方應該如何,后悔不已。這就說明了攝影者事先沒有對自己的作品進行設計。當筆者把這個問題提出來時,身邊的人總是不以為然,認為“攝影還需要事先進行設計么?”筆者認為,攝影前進行設計非常有必要。下面我筆者設計在攝影中的表達來談談我的認識。
設計理念是設計師在空間作品構思過程中所確立的主導思想,它賦予作品文化內涵和風格特點。好的設計理念至關重要,它不僅是設計的精髓所在,而且能令作品具有個性化、專業化和與眾不同的效果。
攝影成為平面設計的一個組成部分,是與其他設計元素相互補充的,攝影必須要給設計留下一定的創作空間。也就是說設計的概念和內容有的是交給攝影去完成,而有的是由其他手段來表現,它們應該共同形成一個和諧的整體,而不應該是相互游離。[2]
攝影作品是通過攝影師或業余愛好者的靈感,并利用攝影技術等對自然、人物等客觀事物進行描繪、供人欣賞的藝術作品。攝影作品以圖片的方式向人們展示著它想要傳遞的信息,但它的是無聲的,因此只有通過科學合理的設計,才能使人們一看就懂,才能達到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
藝術創作的靈感來源于人們對自然萬象的長期體驗和積累,這種積累會存在于人們的物質與精神世界之中。每個藝術家對事物的理解,對生活的感悟,還有表達方式的選擇,畫面的處理等都有很大的差異。藝術家就是借助于對自然對象的再創造,使自己獨具一雙慧眼,能在尋常中發現美、認識美、創造美,能在被別人重復表現千萬次的事物中挖掘到與眾不同的美,創造出與別人不同的意境,形成鮮明的個性和獨特的風格。因此,觀察體驗自然是進入創作狀態的前提,是挖掘內心感受,也是賦予自然以精神內涵的過程。創作將物體符號化從而賦予了新的表達新的生命活力。
回看自己有限的攝影實踐,藝術和設計一樣首先需要去觀察,這是一個復雜的活動,是主觀內在精神與客觀外部世界的個人感悟。我觀察事物把握我理解的本質,是發揮形象思維的特性。拍攝的不僅僅是能夠在平凡淡泊的歲月和司空見慣的事物中喚起某些心靈深處特別的情感,更在于能夠在其中發現一種嶄新的表達方式,并不遺余力地去創造實現。
作為攝影師的表達是否敏銳、深刻,決定著形象的力度。如果說形象是呈現于畫面之中的,那么“觀看”則是隱藏在畫面背后的,它標示出了每個攝影師所獨有的視覺方式。相同的是“觀看”的人,不同的是觀看人的眼睛和眼睛背后的視角。不是所有進入視線的東西都會使我們留意,進化的結果也會讓我們無意識地去吝惜自己的視覺。但長久地滿足于“走馬觀花”往往會造成視覺的麻木,當我們的眼睛已降格為僅用于識別分辨時,留給我們的只能是“視而不見”。
“心存成見,視而不見”,生活在物質世界中若視而不見就失去我們生活在其中的意義。對攝影師而言,視覺的鈍化就如同雙眼被蒙住,它意味著失去了與周邊的視覺溝通,沒有了感覺,情感和心智就更無從談起了。筆者正是想通過設計來還原生活中用心觀察和發現得到的真意。從多方的體察、多次的感受、運用攝影的形式、通過設計的思想來豐富最初的印象。我們經常去拍攝我們熟悉的景物,但最熟悉的東西往往又是我們最容易忽視的東西,這就更需要我們提高觀察發現的能力。只有深入觀察,才能越過浮光掠影的外部現象,進入表達自我的境界之中。
構圖是我設計畫面的一個主要環節,是將我的想法通過畫面結構形式來予以實現。把構思容入構圖,就會使被攝對象的位置、形狀、大小、高低、明暗、色彩、質感、線條等都成為畫面表現因素,發揮出最大限度的藝術表現力,在一定的思想內容要求下,創造出富有魅力的畫面。同時通過精巧的設計后,使構圖本身具有一種強烈的表達能力,有助于感受被攝對象的外在形式和內在精神,并直接從畫面的外在形式上獲得情感信息,產生情感共鳴。
從單純的對事物的記錄到創意設計的過程需要精密的的實踐,這種實踐就是攝影創作,在筆者頭腦中進行的精神活動的影象再現。我們很多時候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幾個人同去一個地方深入生活,同處一個環境,甚至同畫一個對象,選了同一個題材,在這種情況下就必須找到自己最受感動、最適合自己表達的東西,就能創造出各自不同的作品。
對于畫面筆者要求很高,筆者以為即使類似的一副畫面,也會有拍的好壞之分,是單純的技術問題嗎?不,筆者認為這就是構圖的得失之處。只有通過科學合理的設計構思,將生動的自然物象和胸中之象存于腦海之中,使自我的思想和被拍的物體融為一體,在精細設計物體位置形狀和腦海里的模樣的基礎之上方可發揮心中之象。
有了正確的看,看和認識才變成一種真正的看和認識。而“熟視無睹”是一種慣常的觀察方式。它就像一個束縛制約著人們的所見。
記得有段時間一直有城里人鄉下人的探討,城市里的人想追求自由閑散的鄉下生活,鄉下人向往城市里的燈火輝煌,下了鄉的城里人成了鄉下人之后,再回到城里,看城市肯定和以前不一樣。因為當初是用城里的眼光看城里,現在是用鄉下的眼光看城里。這代表兩種不同的觀察方式。當“鄉下的眼光”取代“城里的眼光”時,也意味著一種觀察方式被打破。
從文化發展的觀點來看,設計在攝影當中的運用和表達是藝術發展過程中一個從原料加工程序到成品之間的關系問題,也正是由于這種關系的規定性形成了一種特殊的、現實的存在方式,他同人的視覺思維、審美觀點、生理需求一樣,貫穿于攝影創作的始終。
設計與攝影相區別,設計在攝影中的運用更多屬于現狀的研究范疇。運用設計的攝影表達成為我十分個性的自我表達方式,也是我在今后教學和攝影實踐過程中堅持嘗試和尋求突破的方向。
筆者運用設計思想在攝影里探求藝術表達,期望在偶然中表達必然,在局限里探求思考,期望自己在珠光琉璃的物質世界中靜下心來,完整地記錄從心底產生切身的體會。攝影作品是無聲的,但力求此處無聲勝有聲。筆者相信攝影有如此的神奇魔力。希望筆者的攝影作品能夠予人有獨特的印象。
[1]董慶波.藝術與設計:理論[J].008(12).
[2]李利平,肖紅延.科技資訊[J].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