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鳳新
(沈陽發動機設計研究所,遼寧沈陽110015)
關于產品標印與條碼標識初探
孫鳳新
(沈陽發動機設計研究所,遼寧沈陽110015)
本文結合產品研制過程中零部件標印及條碼標識應用實際,介紹了零部件標印及條碼標識的內容,梳理總結了零部件標印及條碼標識應用現狀及存在問題,并針對問題提出了初步建議。
產品標印;條碼標識;零部件識別
航空發動機結構復雜,整臺發動機組裝的零部件按圖號累計多達四五千個。產品的研發經歷周期長、涉及零部件數量多、結構相似件也多,發動機不僅需進行零部件試驗,還要進行多次的整機試驗過程的裝配、分解,周轉過程中和試驗過程中如何有效識別零部件?
多年來,各企業按HB 5936《零組件標印》對零部件進行相關信息的標識,確保零部件應用過程的可識別性。近幾年隨著條碼技術應用,航空零部件的識別也面臨著新技術的挑戰。零部件是否適合進行條碼標識?傳統的標識方法與新標識方法存在哪些問題?本文結合實際情況,對零部件標印及條碼標識進行初步探討。
航空行業的產品識別貫徹了標準HB 5936,該標準規定了標印的位置要求、標印類別、標印內容、標印方法代號、標印的標注要求等內容。從86年至今,該標準在航空領域各型產品研制中被廣泛應用,基本保證了產品整個過程的識別管理需要。
在貫徹HB 5936標準時,設計和制造單位需完成如下工作:
設計單位需要根據零部件使用環境情況選擇適宜的標印方法、根據結構特點選擇合適的標印位置。通常在依據性設計圖樣中進行標注,標注內容包括:帶箭頭的指引線、標印方法代號、特殊標印內容。如設計圖樣未給定標印箭頭位置及方法,則默認為臨時標印方法;標印內容通常在相關規定中統一規定,有壽命要求的零部件應標注圖號+批次序列號、通用件則標注圖號+批次號。
制造單位的工藝人員應按設計圖樣和相關要求進行標印,而設計未規定的內容由工藝人員按標準自行確定,如標印工序、標印的字體字號等。
隨著條碼技術的發展及計算機信息管理技術的應用,建立零部件信息數據庫,通過掃描條碼直接獲取數據庫相關信息成為快速識別產品的發展方向。近幾年,航空行業正在摸索采用二維條碼、三維條碼識別零部件,現已形成“產品條碼標印要求”相關標準。不論二維條碼、三維條碼,條碼掃描獲取的基本信息包括:承制單位代碼、零組件號、批次序列號。進行條碼標識,需要明確條碼的標印載體、掌握標印方法、配置掃描識別設備,創建產品信息數據庫。
按HB 5936進行的零組件標印,被設計人員和工藝人員熟悉,技術成熟貫標相對到位,但實際應用過程中發現還存在如下問題:
1)特殊標印內容標注不規范,如指定的標印內容應直接在指引線橫線下方注明,如“左”字,而解釋性標印內容應在指引線橫線下的方括號內明確,如“(標分組號)”,上述兩類特殊內容的表示方法應用有混用現象;
2)設計圖樣沒給定標印方法由工藝按臨時標印處理,但工藝會簽時經常要求在技術要求中明確“標印按HB 5936-29”,造成簽署過程沒必要的反復,體現出工藝對標準理解尚不透徹;
3)制造單位對零件批次序列均有各自的企業標準,但各自的規定內容及數字位數不相同,造成在文件中記錄零部件履歷時“批次序列”形式多樣,因標印位置有限希望統一并以最少的數字保證零部件標識的唯一;
4)臨時標印(標簽法)的有壽件分解后不易識別。對采用臨時標印的零部件,首次裝配前批次序列號是在標簽上標注的,裝配時標簽與零部件自然分離,雖然分解后也采用標簽明確其分解的序號,但零部件的圖號及批次序列號需查相關裝配文件才能追溯,完整識別零部件信息存在一定難度。
條碼標識的應用尚處于初期摸索階段,學習研究“產品條碼標印要求”標準后,梳理出以下幾個問題:
1)條碼的信息僅能通過機器識別,周轉過程的各環節均應配備相關掃描設備,否則零組件將無法識別;
2)在標簽上打條碼容易實現,但在產品上打條碼是否適合所有零部件?主要考慮因素為:是否引起應力集中?是否有足夠的位置?
3)HB 5936明確了標印的標注形式及內容要求,但條碼的位置、內容如何在依據性圖樣中明確,目前尚沒有依據性文件。另外零部件標印與條碼標識如何實現平穩過渡也是值得考慮的問題。
針對上述問題,提出如下幾點建議:
1)無論標印還是條碼標識都與零部件代號的批次序列號相關,建議編制上層標準規范零部件批次序列號,統一內容、統一形式以方便識別;
2)編制文件明確依據性設計圖樣中條碼的標注要求,參照HB 5936標注要求,建議標注為:位置用帶箭頭指引線加字母表示、具體內容則在技術要求中明確,如在A處按標準XXXXX(編號)標識別二(三)維碼;
3)建議盡快建立零部件信息數據庫(含設計及制造),記錄零部件圖號、數量、版本、投產批次、更改、超差、重量、庫存、裝機等信息,保證數據庫信息與條碼信息的關聯,通過掃描零部件條碼需要時及時獲取其相關所有信息,徹底解決零部件有問題需要耗費大量時間查閱卷宗才能追溯信息的被動局面。
航標HB 5936在產品研制過程中發揮著重大的作用,但隨著科學技術不斷進步,最終可能被零部件的條碼標識所取代。建議盡快完善上層標準、細化管理制度,實現兩項標準平穩過渡,保證零部件標識的唯一性和可識別性。
楊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