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偉東
(壽光市田柳鎮常宋小學,山東 壽光 262709)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指出:“要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所以,語文教學必須與信息技術緊密結合,這是時代發展對語文學科的必然要求。
隨著教育資金的投入,多媒體走進了農村小學的課堂。它以其特有的形象性和科學性,給語文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機,為教師和學生帶來了豐富的教育教學資源,大大增強了同學們對抽象事物的理解與感受,又能充分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豐富的想象,并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現結合筆者的實際教學經驗,談一談筆者對多媒體語文教學的理解。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沒有任何興趣,被迫地進行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志向。”而多媒體教學就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可以激發興趣的平臺。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通過它聲像并茂、動靜結合、情景交融的特點,為學生創設教學情境,通過這個情景畫面,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地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調動他們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保持旺盛的學習興趣,吸引長時間的注意力,以輕松愉快的心情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從而達到了“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想象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語文學科有一個不同于其它知識性學科的特點,即它的開放性。這要求語文教學要采取創造性的教學方法,即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背景來建構課文的意義,而不僅僅是重復教參上的觀點。而多媒體知識的網狀結構和人機交互的功能,使學生能有針對性地自主學習,對開發他們的創造思維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在語文教學中,教師使用多媒體,能幫助學生的思維具體化、角色化、多元化,使學生置身于一個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時空中,從而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思維,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想象力。
語文作為基礎學科,與其它學科關系密切,涉及的知識面既深廣又久遠,因此,語文教師在備課時需要大量的資料及信息源。在傳統的教學中,只是教師一人在臺上講解,竟管使盡混身解數,還是難以完全將情感表達出來,因此學生總是覺得課文干巴,提不起精神。還有就是有些知識,由于資料的短缺或時間的匆忙,一時無法查找,教師在教學中只好閉口不談或找不是理由的理由搪塞過去。而多媒體的出現,就解決了這一難題。它能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將學生的情感細胞都調動了起來;它還能提供語文學習中所需的各種信息資源,教師可以通過電腦從網絡中得到多方位信息,切實解決教學中查找資料難的憂慮。這樣,就有效地彌補了教師自身的不足。
在語文教學中,積極發揮多媒體的作用,不僅可以使語文教學內容更具形象性和生動性,增強感染力,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還能打破時間、空間的限制,將教學過程中所需要的教學資源充分占有、使用。那么如何發揮多媒體的優勢,才能使語文教學真正和諧健康的發展呢?
作為教師,要客觀正確的認識多媒體,科學合理地使用多媒體技術,不要盲目追趕潮流,以多媒體演示代替語文教學。而是要在認真鉆研教學內容的基礎上認真備課,對課文內容進行精選,不是所有的課題都適合用多媒體演示,只對那些普通條件下無法呈現的或者學生因生活閱歷而無法想象的,才適合使用多媒體教學。應該看到多媒體教學與學科整合的空間是廣闊的,教師應在實踐中不斷尋求二者有效結合的新途徑,使多媒體技術更好地服務于教學。只有這樣,才能達到以多媒體促進教學發展的目的。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里的“樂”,指的就是興趣。我們的多媒體課件大多由影視圖像或圖片剪輯而成,它可使學生置身于一種五彩斑斕、動靜結合的教學環境中,吸引學生的注意,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例如在《三亞落日》一課的教學中,可利用課件創設情境,畫面上出示藍藍的天與藍藍的海,金色的海灘,伴著海鷗的低鳴,人們赤腳在落日的海灘上撿貝殼。學生們一邊聽著娓娓動聽的朗讀,一邊欣賞著三亞的美麗景色,完全陶醉在其中,以至音樂停了,有的學生還沉浸在那無窮無盡的遐想之中。
為此,我們不僅可以用PPT做課件、用flash做動畫;也可以以文本的方式把學生優秀范文、好的自然段和一些佳句發布到網上,滿足學生們的表現欲望或成就感;甚至還可以讓同學們通過郵箱、QQ等方式交流自己的語文學習成果。這樣,課堂之上就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幫他們找到自信的支點,以更高的熱情積極投入到語文學習中。
語文教學不僅要讓學生掌握書本知識,體會它所包含的思想內涵,更重要的是教給他們學習知識的本領,引導他們去閱讀各類課外書籍,同時深化課內知識。多媒體課件存儲量大、功能強、操作簡便,并且可以給學生提供大量的知識。無論是課前導入、精讀欣賞、重難點突破還是討論探究,時時都可以見到多媒體的身影。從簡單的圖片展示到精美的PPT課件制作,可以使我們的課堂愈來愈異彩紛呈,能極大地提高小學生的興趣,并開闊他們的視野。
語文教學中,重點部分的關鍵詞、句,最能本質地表現全文的中心。而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突出學習的重點,不僅使學生能看到,也能聽到,這樣可以讓學生充分感受形象,從而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例如在教學《詹天佑》一文時:先讓學生自讀課文,找出文中描寫詹天佑等人開鑿八達嶺隧道和居庸關隧道的句子。小組討論,畫一畫開鑿這兩條隧道的示意圖?并且說一說火車是如何爬上“人”字形線路的。在此教學環節中,教師適時地利用多媒體,將隧道示意圖展示給同學們,這樣不僅突破了難點,而且十分有效地發揮了多媒體的作用,真可謂事半功倍。
總之,多媒體走入了語文課堂,豐富了小學語文的教學方式,最大限度的調動了學生們學習的主動性和參與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但是我們要清醒地看到多媒體技術的優勢和不足,它終歸只是一種提高語文能力的輔助性教學手段,我們在運用多媒體技術進行語文教學時,不能讓它凌駕于語文學科之上。要結合小學語文教學的實際,從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和語文學科的特點出發,積極學習有關教育教學理論,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養,合理地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讓它與語文學科更好地有機融合。只有這樣,才能讓多媒體真正服務于語文教育,才能幫助學生獲取更多的語文知識和能力,才能真正落實新課標理念。
[1]王梅菊.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及要求[J].2006.
[2]梁為麗.淺談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的整合[J].2010.
[3]修桂芳.淺談小學語文多媒體教學[J].2009.
[4]蘇志輝.多媒體教學的利與弊[J].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