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楠 丁秀梅 施 超 馮月靜
(上海市楊浦區衛生局 衛生監督所,中國 上海 200000)
為貫徹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的重要要求,促進實施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逐步均等化,不斷提升基層衛生監督服務能力,切實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衛生健康保障,本市大力推進衛生監督協管服務,將其作為惠及全體居民的民生工程。但當前有關法律法規較為欠缺,實踐中遇到不少問題,亟需細化、深入研究并制定相關管理細則。
根據上海市衛生局(衛監督發〔2011〕82 號)《衛生部關于做好衛生監督協管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 和楊浦區衛生局(楊衛〔2012〕106號)關于下發《楊浦區開展衛生監督協管服務工作的實施方案》的通知精神,本區開展了衛生監督協管服務工作,充分發揮衛生監督協管員的前哨作用,提高了發現監管服務對象違反衛生法律法規行為的及時性。
1.1.1 組建管理框架、明確工作職責
成立由區衛生局分管局長任組長,局相關部門、衛生監督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相關部門負責人任組員的衛生監督協管領導小組;成立由區衛生監督所長任組長、區衛生監督所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分管科長任組員的衛生監督協管工作小組,由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配備2名專職(或其中有一名兼職)工作人員組成了一支衛生監督協管員隊伍,明確了各相關部門、各層面對衛生監督協管工作的職責,加強對衛生監督協管服務工作的統籌協調、規劃管理、組織領導和績效考核,確保衛生監督協管服務工作的順利開展和優質高效。
1.1.2 做好崗前指導,提升協管內涵
加強協管培訓,每月對協管內容進行一次排摸培訓,提出衛生監督協管要求;加強工作溝通,每月安排一次例會,布置下期衛生監督協管服務工作內容,通報前期衛生監督協管服務工作情況;加強現場督導,每月由相關科室對衛生監督協管服務工作情況進行一次現場督導。
1.1.3 完善管理機制,提高協管質量
建立了協管員隊伍的組織框架,明確衛生局、衛監所和協管員等層面的工作職責,制訂了衛生協管實施方案、協管工作計劃,制訂協管情況評分標準和協管評估表,完善三個“一”評估機制,做到協管員工作每月一次培訓及現場考核、每月一次通報排摸信息、每月一次評估排摸情況。加強了協管員對各類違法線索排摸工作的責任心,有效地加強了衛生監督的覆蓋面和及時性,充分發揮了基層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協管員隊伍的功能優勢。
借助于社區衛生協管員對轄區內服務對象的排摸,能夠及時掌握轄區內服務對象的基礎信息,如現制現售水飲水機點的動態信息,包括設置地點的準確性、衛生防護是否符合要求、公示信息是否有效、全面等,為居民提供了安全、可靠的生活飲用水;轄區內學校基礎信息、學生飲水情況、學校傳染病防控管理及生活飲用水衛生管理情況;非法行醫點的動態信息,加大了“打非”專項監測力度。
衛生監督協管員由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2名專職或兼職工作人員組成。衛生監督協管隊伍存在人員年齡結構老化、文化學歷不高、專業技術職稱偏低等問題。在衛生監督協管體制機制建設過程中,還發現存在以下突出問題:
衛生監督協管員工作背景和知識水平參差不齊,衛生監督專業知識不足,工作思路停留在臨床工作思維上。
部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由于人員緊張,衛生監督協管員經常被抽調從事其他工作。常常一名衛生監督協管員剛熟悉衛生監督協管工作,又被抽調離開,新的衛生監督協管員又面臨需要熟悉業務的困難。
部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領導對日常衛生監督工作不夠重視,支持不力。
相比衛生監督協管工作,衛生監督協管員更為注重其他公共衛生服務工作。
激勵保健理論(Motivator-Hygiene Theory)是美國的行為科學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rick Herzberg)提出來的,也叫“雙因素激勵理論”。
保健因素的滿足對被管理者產生的效果類似于衛生保健對身體健康所起的作用。保健因素包括管理政策、管理措施、監督、人際關系、物質工作條件、工資、福利等。當這些因素惡化到人們認為可以接受的水平以下時,就會產生對工作的不滿意。但是,當人們認為這些因素很好時,它只是消除了不滿意,并不會導致積極的態度,這就形成了某種既不是滿意、又不是不滿意的中性狀態。
那些能帶來積極態度、滿意和激勵作用的因素就叫做“激勵因素”,這是那些能滿足個人自我實現需要的因素,包括:成就、賞識、挑戰性的工作、增加的工作責任,以及成長和發展的機會。如果這些因素具備了,就能對人們產生更大的激勵。按照赫茨伯格的意見,管理者應該認識到保健因素是必需的,不過它一旦使不滿意中和以后,就不能產生更積極的效果。只有“激勵因素”才能使人們有更好的工作成績。
本研究汲取赫茨博格的激勵-保健管理理論的精髓,突出整體性和激勵因素,運用多種研究方法,如通過召開工作推進會、進行問卷調查、試推行措施反饋總結等,從管理者層面和衛生監督協管員層面全面分析、總結。全方位、多角度深入分析衛生監督協管工作及相關人員,著重于規范、激勵與績效考核。細化、深入研究并制定相關管理細則,形成細致、有效激勵的管理機制,并在實踐中不斷完善,與時俱進。
對全區衛生監督協管工作涉及的協管工作流程、業務標準、操作方法、關鍵點控制、文書制作、工作要求等進行整理完善,編寫《衛生監督協管工作手冊》在全區協管員中推廣應用。此外,對協管員服裝、著裝標志、裝備配備等進行規范統一。
采取監督員“一對一”、“一幫一”方式,從衛生監督法律法規、工作程序、報表制作、電腦錄入等方面,對協管員進行帶教,使其掌握衛生監督工作方法,獨立開展衛生監督輔助性工作。
經費制約基層衛生監督協管服務的生存和發展。應加大對協管員進行補助的力度,使其不僅依靠奉獻精神的激勵,積極性會得到增強,有利于衛生監督協管服務的持續開展。
依托精神上和物質上的獎勵措施,開展衛生監督協管知識技能競賽,培養衛生監督協管員綜合知識能力和主動學習能力;開展衛生監督協管執法技能競賽,設置場景,讓衛生監督協管員模擬實際場景,查找問題,解決問題,提高衛生監督協管的執法水平。
總之,建設高效衛生監督協管衛生體系基礎是保持衛生監督協管隊伍穩定,關鍵是提高衛生監督協管能力。這樣才能全面落實公共衛生協管服務內容,惠及百姓,造福群眾。
[1]衛生部關于做好衛生監督協管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Z].衛監督發〔2011〕82號.
[2]上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廳轉發市衛生局、市財政局關于組織實施本市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和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意見的通知[Z].滬府辦發〔2011〕63號.
[3]開展本市衛生監督協管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Z].滬衛監督〔2012〕19 號.
[4]楊浦區開展衛生監督協管服務工作的實施方案[Z].楊衛〔2012〕106 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