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麗華
(昌邑市國土資源局,山東 昌邑 261300)
加快城鎮化進程就是把農業與工業、鄉村與城市、農民與城鎮居民作為一個整體,統籌規劃,協調推進,改變城像二元結構,實現城鄉在政策上的平等、產業發展上的互補、國民待遇上的一致,讓農民享受到與城鎮居民同樣的文明和實惠。同時,伴隨著城市面積的擴大,失地農民也越來越多。在當前整個社會就業壓力增大,社會保障制度還不健全的情況下,失地農民問題越來越突出,已影響到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影響到社會的穩定。因此,如何妥善安置失地農民,保障失地農民利益,已成為當前社會發展中十分緊迫和重要的問題。
近年來,濰坊市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緊緊圍繞新一輪城鎮化加快發展的機遇,科學謀劃,梯次推進,不斷優化發展格局,營造出了一條統籌城鄉、布局合理、節約土地、配套完善、以大帶小,中心城市、縣城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化新篇章。城市功能、品質和產出能力明顯提升,城市特色日益彰顯,發展活力不斷釋放,城鄉面貌煥然一新,城鎮綜合實力和競爭力進一步提升。
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工業化與城市化形成了良性互動,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日新月異,城鎮居民居住條件和環境進一步改善。同時,農村大量土地被征用,產生了部分失土農民。
農民失去土地后由于自身素質、管理體制等各方面的原因基本上很難找到工作近乎于失業。為數不多的征地補償安置費僅夠農民維持一段時間生活。沒有收入來源失地農民生活水平必然下降,生活出現困難。
失地農民由于文化素質和勞動技能普遍很低,在土地以外的其他工作崗位的競爭中處于劣勢,大部分難以找到新的就業機會,即使想自謀出路也會受到各方面條件的限制而不能成功。城市化進程中大量的失地農民在失地的同時又失業,成了“種田無地、就業無崗、低保無份”的三無人員,生活在城市的邊緣。
國家對失地農民主要采取的是一次性貨幣補償的安置方式。農民失去土地后在沒有就業的情況下又不能和城市人一樣可以享受低保來維持日常生活。與此同時,失地農民在就業、子女入學、社會保障等方面又享受不到有關政策,使已經轉變為城市貧民的失地農民的處境更加困難。
農民是城市化的參與者建設者,也理應成為城市化的收益者。農民失地并不可怕,關鍵是要采取措施來保障失地農民利益。
在土地補償標準上,繼續沿用現有的補償標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已經不合適宜,應充分考慮到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收入增長的實際。首先,需要引入市場機制對土地補償內容進行評估,重新確定土地補償標準。再次,土地補償標準應根據實際情況按照保證被征地群眾生活水平不下降的原則考慮到農民失去土地后的各項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逐步提高補償標準。
關于補償費使用的問題,目前,在一些干部看來如果錢全部發下去,可以不必為失地農民的錢擔憂,省去了許多意想不到的麻煩。其實許多農民個人并沒有較好的理財能力,有些農民在補償費發下來以后,開始大吃大喝,提前享受。這種人用不了幾年就會坐吃山空,到時又是上訪、鬧事或成為新的流浪一族。實際上,征地補償費應當留一部分在村里做集體企業發展資金,讓失地農民自己選舉村內干部中懂經營、有責任感的人來管理,拿企業收入對農民進行再分配。在補償金的發放上,應盡力做到發放到位,發到村級或直接發到農民手中,杜絕對農民失地補償金的盤剝。建立補償費發放專戶,定月、定年存入資金,防止農民花掉將來的錢。
順利實現就業是解決失地農民生活來源,加快城市化進程的重要保障。根據失地農民文化素質和勞動技能普遍較低的情況,政府要建立完善的就業培訓體系,對失地農民進行教育培訓,提高自身素質,擴大就業面。根據失地農民的年齡不同文化層次不同,應進行不同的職業技能培訓,增強就業培訓的針對性、實用性、有效性,使更多的失地農民通過就業培訓打開就業渠道。首先,要引導和教育失地農民轉變觀念,破除“等、靠、要”思想,提高自謀職業、競爭就業的自覺性和能力,積極主動地參與市場化就業。要按照市場化原則,制定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就業政策,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就業市場,實現城鄉統籌就業。城鎮勞動力市場要面對失地農民開放,實行城鄉勞動力同等就業、同工同酬。其次,政府要建立就業網絡,收集就業信息,擴大農民就業面。政府對自謀門路的失地農民應放寬政策。要鼓勵、扶持失地農民自謀職業,自謀職業的失地農民應享受城鎮下崗人員自謀職業的有關稅費優惠政策。對開展自主創業的失地農民,農村信用社應繼續發放小額貸款給予支持。再次,政府要做好就業援助工作,保證困難群體能夠得到妥善安置,對于就業弱勢群體,進一步開發公益性就業崗位,確實解決他們的就業和生活困難。政府要加強失地農民的就業指導,力爭多渠道、多途徑的安排就業,解決失地農民就業問題。
建立失地農民養老保障體系,從根本上解除農民失地的后顧之憂,可以很大程度減少因養老問題產生的城市化阻力。現階段我國社會保障的費用較高,農民對社會保障缺乏了解不太相信,拒絕投保。政府或社會保障部門應根據失地農民的情況建立失地農民養老保障。交納社會保障的費用由政府、集體、失地農民共同出資、合理負擔。作為政府有責任為自己和公民投保,同時政府的參與能增加失地農民的信任感。對于公益性征地,國家負責承擔大部分保障資金,當然個人也應適當交納一定比例的費用;對于商業用地,國家出資主要來自于土地出讓金、土地增值收益部分和財政補貼,集體出資部分主要來自于集體所獲得的土地出讓金和其他土地收益,個人出資主要來自于所獲得的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償費。三方交納費用的比例可以針對不同情況進行分攤,但個人交納部分應不超過一定份額。失地農民最終要納入城市居民范疇,為他們提供養老保障,有利于城市養老保障的順利接軌,鋪通建立城鄉一體化基本養老保障制度的道路,切實保障失地農民利益。此外,還應當繼續發揮家庭養老保障的作用。
總之,失地農民是城市化進程中的正常現象,解決失地農民問題的關鍵在于保障失地農民的利益,需要從保障農民根本利益出發,采取科學合理的方法,確保失地農民生活無憂。
[1]魯金萍,蒲春玲.城鎮化進程中失地農民社會保障問題探討[J].小城鎮建設,2005(7).
[2]李紅旗,李丹.我國失地農民社會保障相關文獻的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8(15).
[3]戚小村.失地農民權益保障的法律思考[J].湖南社會科學,2009(01).
[4]楊術.完善城市化進程中失地農民的利益保障機制[J].今日中國論壇,2009(2).
[5]蔡俊富.城鎮化進程中我國東南沿海失地農民權益保障研究[J].福建師范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