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 茜
(山東社會科學院 文獻信息中心,山東 濟南 250002)
20 世紀90年代以來,因特網熱潮席卷全球,將人類社會的信息化進程推入因特網階段,全世界大多數國家和地區都聯入因特網,它集中了世界各機構、各領域的各種信息,包括人類活動的方方面面,成為全球最大的信息基地,因此,人們也稱之為國際互聯網,世界各地的人們隨時可以方便快速地共享這些信息。自20 世紀90年代末,中國也掀起并網熱,已開通了中國教育和科研網、中國公用計算機互聯網、中國科技網和中國金橋信息網四大互聯網,同時提供聯接因特網服務,使我國的因特網初具規模。目前,因特網已構成了包括文字、圖像、聲音、視頻等多媒體的、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信息資源網絡系統,為全世界范圍的信息服務提供了有效手段,真正打破了傳統信息傳遞中的時間、地域、國別的制約,從根本上拓展了人們利用信息資源的空間和環境。
因特網以先進的網絡技術和極為豐富的信息資源,深刻而迅速地改變著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網絡數字化電子資源的廣泛使用將出乎預料地迅速普及,使知識與信息在更高的程度上實現全社會資源的共享,每一個信息服務機構成為全球性網絡上的一個站點,成為全開放、為全社會服務的網絡信息中心和知識中心。面對這一新的歷史變革,將迫使信息服務工作改變墨守成規的舊觀念,同時為信息服務工作的發展、創新提供了全新的角度和全新的思路,本文主要就此問題談幾點看法。
新思路1:信息服務不是收集資料的服務,而是篩選資料的服務。長期以來。人們都處于信息資料缺乏的環境中,為了收集某一種資料,不知要跑多少趟圖書館、情報所和資料室,而這些部門也的確承擔了收集資料的工作,使很多人誤認為信息服務就是收集資料,這種舊觀念在網絡時代顯得不合時宜。因特網首先使通信成本極大降低,使人們獲得了跨地域的溝通能力,極大地擴展了聯絡范圍;第二使網上資料的獲取無比容易,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通過上網隨心所欲地獲得信息,它將我們引入到一個資料幾乎不要錢的時代;第三使人人都可成為出版人,因特網帶來了人類有史以來最廉價的出版方式。因特網的這三大貢獻大大地推動了社會文明的發展,但它也帶來了負面效應,那就是信息資料的泛濫,信息質量下降,混亂程度增加,無限膨脹的信息給有效管理增加難度。因特網在中國發展之初,人們還抱怨中文資料太少,而今天,面對急劇膨脹的網上資源,人們好象一夜之間就進入到信息爆炸的環境中,令人頭痛和發愁的不是資料的缺乏,而是資料過剩得讓人應接不暇。早在70年代,諾貝爾獲得者、管理專家H.西蒙在他的《決策管理新科學》中指出:早期的計算機系統的目標都放在為領導層提供更豐富、詳盡的資料上,并沒有受到領導的歡迎,這是由于這些系統沒有把握好服務的方向,在信息社會,領導人首先需要的是一個資料篩選系統,而不是一個增加資料的系統。由此可見,我們的信息服務的思路應當更新了,不要再幫助用戶增多資料,而是精選資料。因此,在網絡環境下,所建立的信息服務應是對資料的篩選、分析、加工、整理。
新思路2:信息服務的成敗關鍵在于所提供信息的質量和濃度。因特網上的資料種類繁多而內容龐雜,如何從浩如煙海的信息中迅速準確地找到所需信息,是用戶面臨的主要難題,同時,這也是信息服務產業發展的著眼點和機會點。將網上信息進行有效組織使之有序化,幫助用戶找到高質量的信息,是信息服務的重要內容之一。試想當你針對一個關鍵詞在網上檢索出成百上千篇文章時,這樣的信息服務能說是有效嗎?這對用戶來說不是雪中送炭,而是雪上加霜。信息產品的價值,取決于信息服務人員所投入的智力和心血的多少,取決于所付出的智力勞動對用戶有多大幫助,因為用戶缺少的是時間和分析研究信息的能力。例如,因特網上著名的信息導航產品Yahoo! 它是一個資料分類搜索系統,它成功的關鍵之處在于:Yahoo! 的分類是人工做的,開始是由兩位創始人親自動手做,如今是幾十位專家在做,而其他競爭者的檢索機多數是電腦自動做的,雖然電腦搜索的內容更全、更多,但卻需要用戶做大量的篩選工作。能更準確地分類,減少無用資料,這就是Yahoo 成功的關鍵。因為它能在產品中注入更多的智力勞動,幫助用戶節省時間。當然要比單純的電腦服務更有價值。如果一位用戶用30 分鐘時間到信息服務機構查詢資料,那么我們宣傳擁有多少億字的數據對這個用戶并不重要,關鍵是讓這個用戶在30 分鐘的時間內查閱到更多他所需的信息,因此,應樹立信息的質量和濃度遠遠重于信息數量的新思路。
新思路3:網上信息服務的精髓在于為用戶節省時間。知識經濟中的一個新觀念是時間價值觀。現代科技發展的必然結果是生產效率越來越高,產品價格越來越低,人們的時間越來越值錢。在信息服務過程中,人們最容易忽略的因素是時間成本。如果我們把用戶閱讀資料的時間考慮在用戶的信息成本之內,我們會發現用戶所付出的昂貴代價。經理們可以不吝嗇購買資料所花費的錢,但會心疼閱讀這些資料所花費的時間,因為用戶花費的時間常常比買資料的費用要高出不知多少倍的價值。在信息社會中,對用戶來說沒有比時間更寶貴的資源。所有能幫助用戶節約時聞的系統,最后都將被證明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和存在價值。在我們的信息服務中,占用用戶時間應盡可能地少,因為現在是資料不值錢,而時間最值錢的時代,如果我們的信息服務沒有抓住“時間”這個關鍵因素,那肯定會偏離了服務方向。
新思路4:加強中文數據庫建設。我國的數據庫建設與美國相比差距很大,美國在因特網風行之初,已有很多成熟的數據庫向社會服務,因特網的發展為這些數據庫的服務拓展了新的道路。而在我國,因特網發展到今天,也沒有幾個高質量的數據庫。我國數據庫開發的現狀是“五多五少”,即:“原始信息多,加工信息少;孤立分散多,交流共享少;常規方式多,電子方式少;為政府宏觀服務的多,為企業微觀服務的少;靜態信息多,動態信息少”。據資料表明,國內上千個信息庫中保持動態更新和有效利用的僅占10%,其余均是“死庫”。因此,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的工作異常艱巨,加之長期以來“重硬輕軟”(重硬件設備,輕軟件資源),能提供網上信息服務的數據庫就少之又少了,無疑,這種網上中文信息資源相對匱乏的現象制約了國內網絡資源的開發、利用工作,使中文搜索引擎的發展受到局限。由于國內數據庫發展還存在以上問題,加上國內上網速度慢、費用昂貴,以及來自用戶自身信息意識淡漠等諸多因素,決定了國內用戶還沒有依靠網上信息服務的習慣,因此也就不可能形成廣闊的用戶市場。由此看出,中國的信息服務要想大發展,一定要回過頭去扎扎實實地進行數據庫的基礎建設,急功近利是不可取的,更沒有任何捷徑,短平快的信息服務凝聚不了太多的智力,當然也不會有長遠的競爭力,在這里,毅力與耐心是決定一切的。我們應認真地從基礎資料做起,才會帶來相應的市場增值,市場上真正有競爭力的信息,都是那些長期投入大量智力勞動和心血并不斷改進的產品。
新思路5:建設具有地方特色的社科文獻數據庫。特色數據庫是指充分反映本館在同行中具有文獻和數據資源特色的信息總匯,是圖書館在充分利用自己的館藏特色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一種具有本館特色的可供共享的文獻信息資源庫①。而在我國圖書館文獻資源系統中,地方文獻是重復建設率最低的品種之一,是對特定地域內客觀事物的真實記錄,對該地區的社會經濟和科學文化發展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因此,作為地方社會科學的資源建設,其核心和關鍵是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數據庫。這項工作有些高校圖書館已經走在了前面,例如:中山大學所建的珠江三角洲文獻數據庫和港澳文獻數據庫;武漢大學圖書館的三峽湖北旅游數據庫和長江資源文獻數據庫等。
此外,如果我們把館藏文獻數字化的范圍首先劃定在專業特色和地方特色的社科文獻,不僅充分利用了我們已有的特色資源,也有效地解決文獻文獻信息增長的無限性和購書經費的有限性之間的矛盾,尤其是在資源共享的條件下,“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地方特色數據庫是地方信息資源中真正寶貴的財富。實際上,特色數據庫建設的過程,就是館藏完善、精品化的過程。
新思路6:數字圖書館作為信息時代網絡內容的一種主要和有效的組織形式應運而生。從宏觀上說,互聯網的出現改變了人們接收信息、學習知識的方式,也改變了知識交流和傳播的方式。由于知識創新能使人們獲得很高的回報,這使人們更加關注知識傳播的速度,并希望以最快的方式獲取各種最新信息。圖書館的傳統業務流程和服務方式不得不作出調整;從微觀上說,自動化技術的日益成熟和圖書館現代化的普及,使圖書館通過網絡實現對人類所有知識的存取、檢索和傳遞已成為可能。作為人類知識寶庫的圖書館,是網絡時代最大的信息源,因而成為數字化的首選目標。網絡資源混亂,找到有價值的信息很難。數字圖書館的優勢快捷、高效、有序,能滿足用戶的需要。
因特網上的信息極為豐富,但信息查詢、檢索十分困難,這主要是由于因特網上的信息資源很大程度上處于混亂的無政府狀態,網上信息魚龍混雜,大大影響了信息利用的效率。面對海量信息,人們最大的困難是怎么把他們所需要信息查詢出來。因此,因特網信息服務中,急需一個管理信息資源的新模式,所有上網的資源必須按照這個模式統一管理,這個統一的模式就是數字圖書館。數字圖書館既是知識網絡,又是知識中心,同時也是一套完整的知識定位系統。數字圖書館將改變以往信息存儲、加工、管理、使用的傳統方式,借助網絡環境和高性能計算機等實現信息資源的有效利用和共享。目前數字圖書館開發出的查詢技術,已能針對數字信息實現不僅查詢出所需的信息,還能給查詢到的包含這些信息的文檔(圖書)提煉出1000 字的文字摘要。
數字圖書館是信息技術和信息產業發展的產物,它的應用已超越了圖書館的范疇,它是一種技術或服務模式,“圖書館”在這里只是個象征性的概念。數字圖書館是跨行業、跨部門的工程,不可能僅靠個別圖書館的努力在一個圖書館孤立地實現,我們各自為政所建設的數字圖書館,只是數字圖書館在每個個體圖書館的個別實現,因為所有的數字資源不可能都集中在某一個圖書館,它需要同類型或同系統乃至其它信息機構,在完成了各自圖書館數字化之后,實現數字資源跨越空間分布的有機整合與集成并優化使用,一個圖書館的數字化不可能達到分布式的、資源共享的目的,因此不能成為真正的數字圖書館,而需要全社會信息資源擁有者和生產者形成合作群體。數字圖書館真正潛在的意義在于能夠對信息資源進行智能檢索、分析、處理,它的最佳效益的發揮必須以廣泛協作和資源共享為前提,使用戶獲得最終信息。顯然,只有在社會信息化的大環境下,在政府的宏觀調控、規劃下,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數字圖書館。
新思路7:信息服務人員的角色轉換。在網絡環境下,信息服務人員應不斷調整自己的位置,僅靠掌握圖書館學、情報學的理論知識就能勝任工作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網絡下的信息服務,工作重點應從管理、收集資料轉變成有效輔導人們如何選擇信息,應具有檢索、篩選、分析信息能力,以及幫助用戶利用信息的能力。也就是說,信息服務人員同時要充當電子信息工程師、信息決策專家、信息教育家三重角色,而對這樣高的要求,信息服務人員只有通過不斷地學習專業及相關知識,才能成為既懂情報學、信息學,又熟悉計算機、因特網的行家里手。過去我們誤認為用戶需要的僅僅是資料,其實不然,用戶最需要的是信息服務人員“慧眼”的幫助,對用戶來說,有用的信息是靠他們分析、篩選出來的,不是靠信息堆積出來的,在網絡環境下,是信息專家在起決定作用,而不是資料在起決定作用。
因特網是20 世紀最偉大的發明,對人類文明的貢獻是不可估量的。而因特網在帶給我們便利的同時,也伴隨著新問題的產生,信息服務人員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給用戶帶來的困難,恰恰就是信息服務業潛在的機會和市場。網絡環境下的信息服務人員,只要善于動腦筋,把提高信息的質量和節省用戶的時間放到頭等重要的地位,及時轉變觀念,勇于開拓,以新的思路把握機遇,迎接網絡時代的挑戰,才能立于信息服務的不敗之地。
[1]張雪梅.數字圖書館的構想及發展[J].科技資訊,2011(3).
[2]蔡報勤.基于網絡環境的數字圖書館與傳統圖書館關系探究[J].中國報業,2011(22).
注釋:
①姚瓊.試論圖書館特色數據庫的建設[J].圖書館,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