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春萍
(博羅縣環境保護監測站,廣東 博羅 516100)
1.1 什么是生態環境監測
近年來,在環境監測理論和實踐深入發展的基礎上興起了生態環境監測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所謂生態環境監測,就是運用環境監測和生態學的理論和方法,對生態系統的條件、生態系統條件的變化、生態系統在環境壓力下所產生的反應及這種反應的發展趨勢進行監測,以獲得各類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在時間和空間上所顯示格局的認識和數據。
1.2 生態環境監測的劃分類型
劃分生態環境監測類型的方法有很多種,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就有不同的生態環境監測類型。普通的劃分方法是以生態環境監測對象的價值為尺度,按照不同的生態系統圈進行劃分,形成農村、城市、草原、森林、荒漠等生態環境監測類型。雖然這是一種大家普遍接受的方法,但是這樣的劃分類型不能囊括生態環境監測類型的全部,存在著相當的局限性。目前最科學的生態環境監測類型的劃分方法,是把生態環境監測的空間尺度及檢測對象作為劃分生態環境監測的出發點,根據這種劃分方法,生態環境監測被劃分為宏觀生態環境監測和微觀生態環境監測兩大類。
宏觀生態環境監測是指運用遙感技術、生態制圖技術、地理信息系統和區域生態調查及生態統計等手段,在相關專業數據和原有自然本底圖的基礎上,在區域生態范圍內對生態系統的條件、生態系統條件的變化、生態系統在環境壓力下所產生的反應及這種反應的發展趨勢進行監測。
微觀生態環境監測是指運用化學、物理、生物學的理論和方法,把數量眾多的生態環境監測站作為工作的基礎條件,對某一生態系統或者景觀生態區的各個構成部分進行監測,收集相關屬性信息。干擾性生態、污染性的生態環境監測均為組成微觀生態環境監測的主要部分。微觀生態環境監測是宏觀生態環境監測的基礎,宏觀生態環境監測是微觀生態環境監測的主導,兩者之間的關系式既相互獨立又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生態環境監測網。
1.3 生態環境監測的任務和特點
生態環境監測的任務主要有:動態監測生態系統現狀和由于人類活動所引起的重要生態問題;監測已被破壞的生態系統在人類的治理過程中生態平衡的恢復過程;收集監測數據,對各種生態問題的變化規律及其發展趨勢進行研究;為諸多重要的國際生態研究及監測計劃提供技術和數據支持。
2.1 我國的生態環境監測所取得的成就
中國科學院在我國近年來提出的“地球動態觀測信息網絡”、“我國代表類型區生態狀態和變遷規律的大尺度時空觀測研究以及發展趨勢預測”、“中國資源生態環境預警研究”等方案及計劃的基礎上提出的“我國生態系統研究站網”研究計劃(CERN)已經實施,建立了53個生態定位站,組織進行了數量頗多的生態研究工作,世界各國對其所取的成果予以了相當的關注,生態環境監測的應用前景已相當可觀;生態環境監測指標和生態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方面的理論研究工作得到重大發展。
2.2 我國的生態環境監測發展的不足之處
與環境污染監測相比我國的生態環境監測是顯得比較落后的,僅處于理論研究階段,急需進入實施階段,僅在小范圍內實施生態環境監測,偏重對生態過程的研究;沒有統一的指標體系和操作方法,沒有充分發揮現代化技術及手段的作用。
3.1 確立統一的生態環境監測指標體系
目前的生態環境監測指標體系不僅沒有統一制定而且還存在諸多缺陷,如:尚未把微觀和宏觀生態環境監測有機結合、監測方法不規范、操作性不強等。因此,制定統一的生態環境監測指標體系勢在必行。筆者認為,制定統一的生態環境監測指標體系要從一致性指標、診斷性指標、預警性指標這三種基本指標類型出發,體現代表性、敏感性、綜合性、可行性、簡易化、靈活性、經濟性、階段性、協調性等原則。統一的生態環境監測指標體系制定后還需實踐中經過考查與檢驗,才能在大范圍內推廣和運用。
3.2 探索先進的生態環境監測技術以方法
在遵循盡量采用國家標準方法這一原則下,充分考慮生態問題的提出、生態環境監測臺站選址、監測內容、生態系統要素及監測指標確定、現有方法和設備、監測的場地頻度及周期描述、數據整理等方面的問題,從實際情況出發,通過制定技術路線、確立最佳方案,探索先進的生態環境監測技術方法。
3.3 在交流與推廣中發展生態環境監測技術
為了使生態環境監測技術人員的業務素養及業務知識面能得到持續不斷的提高及拓展,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組織生態環境監測單位和相關人員進行技術講座培訓,組織學術交流。還可以組織舉行先進經驗交流會,組織行業內部經驗交流;為了使系統的生態環境監測能力得到逐步的推廣和實踐,可以考慮在基層監測站和專業監測站推廣已在實踐中發展成熟的生態環境監測技術和經過驗收證明是質量合格、適用度好的儀器;為了在基層落實生態環境監測技術,要從當地的現實情況出發,在優先監測重點問題的基礎上要強化動態研究,不斷積累資料,有步驟地拓寬監測項目和監測范圍。
生態環境監測是一項對環境監測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的、復雜的系統工程。對環境質量進行評價進而提出污染治理方案是環境監測的最終結果。通過提出生態環境規劃、生態設計方案等方式為更深層次的生態環境管理服務及決策部門服務,實現生態環境監測所追求的建立人和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環境的最終目標。時至今日,人口、資源、環境等問題隨著經濟的發展已顯得日益嚴峻,監測生態環境質量已不能單純依靠理化、生物等指標,生態環境監測必將得到廣大環境監測工作者的重視與掌握。
結語
總之,探討生態環境監測及其在我國的發展具有較強的意義。作為生態環境監測人員,應緊密結合本工作的特點,分析存在的不足,并采取相應的措施,才能促進我國環保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1]孫天華,劉曉茹,傅樺.淺評我國生態環境監測現狀[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3).
[2]南浩林,景宏偉,丁寧,等.生態環境監測及其在我國的應用[J].林業調查規劃,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