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銳
(興隆林業工作站,吉林 撫松 134500)
發展林業對于我國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大力發展林業可以有效的提高森林的覆蓋率,從而提高農村的生態環境,減少水土流失和土壤沙化。有利的保證了農田面積。同時生態環境的改善,可以有效的提高農田的生產能力,保證糧食的豐產增收。林業的發展,提供了多種可再生的林業資源,從而加快了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有效的增加了農民的經濟收入。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人口眾多,農村產業結構也存在著許多不合理的地方,嚴重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步伐,加強林業的發展,可以使農村經濟結構進行戰略性的調整,從而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進程。文中從建立農村林業服務體系。減輕農民負擔、改進采伐管理、健全生態補償制度等幾個方面進行了分析,充分的闡述了林業對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性。
林業生產力的提高,需要加強農民與市場之間的聯系,從而掌握先進的科學技術不斷的應用在林業的生產經營活動當中,從而建立農村林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
在我國傳統林業生產當中,缺乏技術的支持,從而使林業一直處于低靡的發展階段,所以應該在各林區建立林產品生產和加工培訓基地,從而對農民進行技術指導和示范,從而有效的提高林業生產的技術水平,保證農民經濟收入的穩定提高。
我國自從加入WTO以來,也給林業帶來了發展的機遇,林產品要想進入國際市場,首先需要建立質量標準體系,提高農民質量意識,以質量求效益的經營策略來保證林業生產的進行,樹立品牌效應,注重林產品生產過程中的無形資產價值,從而占領國內外市場。
林產品的生產和加工,需要有暢通的銷售渠道,所以各鄉鎮需要建立林產品供需信息服務體系,為廣大農民提供林產品最新的市場信息、技術信息,從而弱化林業生產的市場風險。
林產品生產出來后,面臨著銷售的環節,所以農民對林產品生產、加工、銷售過程中應該向規模化、集中化方向發展,形成統一的服務體系,加大市場營銷和促銷的國度,建立多種林農合作組織,形成林產品的產、供、銷一體化合作網絡,從而有效的增加農民的收入。
對農民進行“減負”,不是單純的政府承諾,這需要在法律上進行約束,建立公開、透明的稅收征管體系,規范農民的合理稅費,并從法律上嚴保其執行力度。對農民減輕稅費,這對刺激林業發展及農業經濟的發展具有十分好的效果,林農的負擔輕了,必定會有更多的熱情投入到林業生產當中,對林業的快速發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我國在林業稅收調控上還存在許多不完善的地方,在這方面我們可以借鑒國際上的成功經驗,加大林業稅收的調控力度,從而增加林業的資金投入,在林業稅收上,對于生產原材料的農民這部分稅收要進行減負,在消費環節加收消費稅,這樣可以有效的促進生產者對森林的培育。
合理的采伐經營有利于提高林業的三大效益,我國森林資源十分缺乏,為了社會的公共利益,必須控制森林資源的消耗。我國政府通過保持相應的森林面積的方法來控制森林資源消耗,從而達到保持森林覆蓋率和生物多樣性,改善生態環境的目的。
目標實行的采伐管理,是以采伐蓄積堯木材生產計劃等多環節的復雜管理性辦法,不利于森林的合理經營,是消極的管理辦法,極大地阻礙了生產要素向林業的投入。應加快改革步伐,實行以面積采伐管理為核心與總量控制相結合的管理辦法,控制森林采伐。使農戶的木材收入預期目標與政府保護森林資源的目標結合起來。
要以森林經營方案為載體,與森林認證相結合,以動態管理為內容,強化源頭管理和分類管理。實行采伐管理內容公開,批準條件和程序公開,加大服務,以服務促管理,以管理促發展。同時,強化造林更新監督,促進營林發展,降低政府管理成本,提高林業經營效益。可首先對法人實體和鄉村林場、合作林場,包括股份合作制林場、民間林業協會、林農協會等法人和組織采取這種管理辦法。不僅有利于采伐管理,也有利于發育具有經濟實質意義的林業經營主體。
我國六大林業重點工程的實施,使工程區農民放棄了木材、糧食及相關產業的生產,農戶的生產生活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要建立利益均衡機制,健全生態補償制度。
一是加大對這些地區的政策傾斜,提高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標準,規范補償辦法,建立多種補償渠道,使農民直接受益,調動他們參與生態建設的積極性。
二是要扶持發展替代產業,解決林業資源產地經濟結構單一化的問題。
三是國家要從制度上解決現有不合理的林業經濟機制,即生態破壞者既不必承擔責任又得利,而生態保護和發展者既不得利又要承擔造林管護成本支出。建立綠色GDP的核算體系,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同時,要逐漸形成使高收入向高資源消耗人群支付生態補償費的制度。如國家用出賣碳權的收入來補助林業經營者造林和森林管護,就是建立在利益均衡機制上的生態補償制度。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我國的農產品供求關系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從原來的供不應求,變成現在的供大于求,糧食存在過剩的情況,農民的收入有所下降,在這種情況下,加快林業的發展,以林業自有的資源優勢帶動中小型工業和手工業以及旅游業的發展,從而有效的調整農村的經濟結構,增加農民的收入,林業是一項勞動密集型產業,在其循環發展過程中,可以解決大量農村勞動力的就業問題,有利的帶動了農村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潛力。
[1]呂彪,王東升,張偉.龍江縣六合村生態園區建立模式的效益分析[J].防護林科技,2006(5)54,62.
[2]朱南紅.肥西縣現代林業發展的必要性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2(15)162,165.
[3]魏巍.參與式管理在生態公益林管護中的應用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07.
[4]邵權熙.當代中國林業生態經濟社會耦合系統及耦合模式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