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妍麗
(東北電力大學 理學院,吉林 吉林 132012)
推理是人類智能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實現人工智能的一種重要技術。隨著模糊集的產生與發展,模糊推理技術已經廣泛應用于智能系統的許多領域,如模糊控制系統、模糊專家系統、模糊神經網絡系統以及模糊決策支持系統等等。
1973年,Zadeh首先給出模糊推理理論中最基本的規則即模糊分離規則,隨后Mamdani等人又將其算法化,形成如今廣泛使用的CRI(Compositional Rule of Inference)方法。CRI方法側重于直接應用,算法簡便易行,成為工業生產領域使用最為廣泛的模糊推理方法。然而,模糊推理遠較經典邏輯學中的二值推理復雜得多。李洪興[1]指出基于CRI方法的模糊系統本質上是一種插值器,因此在研究模糊系統的函數逼近問題時,不可避免地出現“規則爆炸”的現象。王國俊[2]指出CRI方法采用了復合運算,帶有一定的隨意性,偏離了語義蘊涵的框架。
為了解決CRI方法的不足,王國俊[2]從邏輯語義蘊涵的角度提出了模糊推理的全蘊涵三I算法(簡稱“三I算法”)。自三I算法提出以來,許多學者針對三I算法進行了廣泛的研究,總的來說主要從這樣幾個方面:(1)采用不同蘊涵算子的三I算法;(2)三I算法的相關理論;(3)三I算法的改進算法。本文將從這三個方面對三I算法的研究情況加以總結,分析三I算法的研究現狀及進展,旨在為模糊推理的研究提供引導作用。
三I算法最初提出時,采用的是R0蘊涵算子,然而三I原則中給出的是一般的蘊涵算子,自然而然,很多學者考慮采用不同蘊涵算子時的三I算法。
王作真等[3]研究了基于蘊含算子LP的模糊推理的三I支持算法,給出了相應的三I算法計算公式。張霄力等[4]研究了基于蘊含算子RL的模糊推理反向三I方法的約束度理論,得到了一般化的α-反向三I模糊計算公式與α-反向三I模糊計算公式。岳宗超等[5]基于H(P,λ)蘊涵算子給出了三I支持算法公式、α-三I支持算法公式以及α-三I約束算法公式。
王大全等[6]提出了基于蘊涵算子族L-λ-G的三I約束算法以及α-三I約束算法。谷煥春等[7]提出了基于蘊涵算子族L-λ-0-λ-G的模糊推理的思想,給出了模糊推理的三I約束算法。羅敏霞等[8]給出了基于Schweizei-Sklar三角范數族誘導的剩余蘊涵族的反向三I算法和α-反向三I算法。王慶平等[9]基于連續三角模族T(P-Ⅱ)及其伴隨蘊涵算子族R(P-Ⅱ)的邏輯系統,給出了三I算法與α-三I算法。羅慶君等[10]給出了當蘊涵算子為蘊涵格中的蘊涵算子(稱為“IL型蘊涵”)時的三I算法和α-三I算法的表達式。
三I算法的相關理論的研究主要包括約束度理論、支持度理論、還原性、連續性、逼近性、響應能力等等。
宋士吉等[11]提出了三I算法的約束度理論,得到了一般的α-三I算法的計算公式。張興芳等[12]研究基于蘊含算子θP的模糊推理的三I算法與反向三I算法的約束度理論,得到α-三I算法計算公式與α-反向三I算法的計算公式。孫長銀等[13]研究了基于蘊涵算子RL的模糊推理的三I方法的約束度理論,得到了一般化的α-三I計算公式。張霄力等[14]研究了基于蘊涵算子RL的模糊推理反向三I方法的約束度理論。
宋穎等[15]研究了基于蘊含算子θP模糊推理的三I算法與反向三I算法的支持度理論,得到了α-三I算法的計算公式與α-反向三I算法的計算公式。張森等[16]研究了基于正則蘊涵算子L-λ-R0模糊推理的三I算法的支持度理論,給出了α-三I算法的計算公式。王紹海[17]討論了基于正則蘊涵算子的三I方法的支持度理論。
裴道武[18]研究了全蘊涵三I算法的計算公式及其還原性問題。李駿等[19]對模糊推理三I算法具備還原性的條件進行了研究。羅清君等[20]基于模糊推理的全蘊涵三I算法,給出了三I算法的表達式。
曾水玲等[21]對全蘊涵反向三I算法是否滿足連續性問題進行了首次研究。潘海玉等[22]系統地研究了三I支持度算法和反向三I支持度算法的連續性問題。徐蔚鴻等[23]對全蘊涵三I算法是否滿足連續性和逼近性問題進行了細致的研究。
李龍等[24]討論了基于三I算法構成的模糊系統的響應能力,給出泛三I算法公式和單輸入單輸出模糊控制器。胡凱等[25]以RM,RZ,R0三個蘊涵算子為基礎構造單輸入單輸出模糊控制器,并分析其響應能力。
針對三I原則及α-反向三I原則中取最小或最大模糊集缺乏理論依據的問題,郭方芳等[26]、侯建等[27]先后提出基于極大模糊熵的三I算法及反向三I算法;王國俊等[28]在模糊推理中提出“過半可信”原則,并在此基礎上構造了一種新型的三I算法。韓瑩等[29]在以D2上的三角模及其伴隨為基礎,給出了擾動值模糊推理的三I算法。彭家寅[30]討論FMP問題的模糊熵三I算法解的存在條件,給出了模糊熵三I算法的一般計算公式。
[1]李洪興.模糊控制的插值機理[J].中國科學(E 輯),1998,28(3):259-267.
[2]王國俊.模糊推理的全蘊涵三 I算法[J].中國科學,1999,29(1):43-54.
[3]王作真,張興芳,張存甲.模糊推理反向三 I算法[J].計算機工程與應用,2008,44(23):65-67.
[4]張霄力,宋士吉,范玉順.模糊推理三 I約束度分析[J].系統科學與數學,2004,24(3):318-323.
[5]岳宗超,張興芳.基于含參量蘊涵算子的多種三I算法[J].井岡山大學學報,2011,32(6):1-6.
[6]王大全,張興芳,王慶平.模糊推理三I約束算法[J].模糊系統與數學,2008,22(6):1-6.
[7]谷煥春,張興芳.模糊推理三 I約束算法[J].計算機工程與應用,2008,44(12):38-40.
[8]羅敏霞,桑睨,何華燦.基于Schweizei-Sklar三角范數族誘導的剩余蘊涵族的反向三 I算法[J].智能系統學報,2012,7(6):1-8.
[9]王慶平,張興芳,李紹勇.模糊推理反向三I算法[J].模糊系統與數學,2009,23(5):7-15.
[10]羅慶君,王國俊.IL 型三 I算法及其還原性[J].自然科學,2006,34(3):10-15.
[11]宋士吉,馮純伯,吳從忻.模糊推理的全蘊涵三I算法的約束度理論[J].自然科學進展,2000,10(10):1-6.
[12]張興芳,宋穎,周相泉.模糊推理三I算法與反向三 I算法[J].模糊系統與數學,2009,23(4):1-6.
[13]孫長銀,宋士吉,費樹岷,馮純伯.模糊推理三I支持度分析[J].應用數學,2001,14(1):126-130.
[14]張霄力,范玉順,宋士吉.模糊推理反向三I的約束度分析[J].系統科學與數學,2004,24(3):318-323.
[15]宋穎,張興芳.θp型三 I算法與反向三I算法支持度分析[J].模糊系統與數學,2008,22(2):41-46.
[16]張森,張興芳.一類蘊涵算子下的支持度及三I算法[J].計算機工程與應用,2011,47(1):43-46.
[17]王紹海.基于正則蘊涵算子的支持度分析[J].河南科學,2011,11(21):1671-1815.
[18]裴道武.模糊推理全蘊涵算法及其還原性[J].數學研究與評論,2004,24(2):359-369.
[19]李駿,鄧富喜.模糊推理三 I算法的還原性[J].模糊系統與數學,2011,25(5):7-15.
[20]羅清君,王國俊.三 I算法及其還原性[J].模糊系統與數學,2006,34(3):1-5.
[21]曾水玲,楊靖宇,徐蔚鴻.反向三I算法的連續性和誤差傳播[J].控制理論與應用,2011,28(2):273-279.
[22]潘海玉,裴道武,王阿敏.模糊推理三 I算法的連續性[J].計算機科學,2008,35(12):157-162.
[23]徐蔚鴻,謝中科,楊靖宇,葉有培.兩類模糊推理三I算法的連續性[J].控制理論與應用,2004,15(10):1486-1495.
[24]李龍,裴道武.基于泛三I算法的模糊系統響應能力分析[J].浙江理工大學學報,2006,43(7):1180-1185.
[25]胡凱,汪德剛,王加銀.基于不同蘊涵算子的三I算法構造的模糊控制器及其響應能力[J].自然科學,2009,45(4):345-351.
[26]郭方芳,陳圖云,夏尊銓.基于極大模糊熵原理的模糊推理三I算法[J].模糊系統與數學,2003,17(4):429-434.
[27]侯建,彭家寅,張宇卓,張誠一.基于極大模糊熵原理的模糊推理反向三I算法[J].計算機研究與發展,2001,32(1):51-53.
[28]王國俊,宋慶燕.一種新型的三I算法及其邏輯基礎[J].自然科學進展,2003,13(6):575-581.
[29]韓瑩,陳森發,陳勝.擾動值模糊推理的三 I算法[J].模糊系統與數學,2007,21(5):15-21.
[30]彭家寅.模糊推理的模糊熵三I算法及其還原性[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2006,29(4):415-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