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葉軍
(遼寧師范大學 生命科學學院,遼寧 大連116081)
動物學課程是生命科學各專業的重要主干課程之一,是一門內容十分廣博的基礎學科。而動物學實驗則又是動物學乃至生物學基礎教育的重要環節,它不僅可以印證和鞏固課堂教育的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能通過具體的操作訓練, 掌握動物學研究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基本的科研能力[1]。因此,提高動物學實驗教學質量尤為關鍵。目前國內各高校已在動物學實驗教學改革中進行了一些有益的嘗試,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推進,各高校動物學和動物學實驗課時都大幅縮減。 既要考慮基本實驗技能的訓練,又要保證實驗課程的連續性和完整性,因此將原來的實驗內容進行合理整合和精簡合并是行之有效的方法[2-3]。如將草履蟲與綠眼蟲、變形蟲合并;扁形動物和原腔動物合并為“幾種寄生蟲的切片觀察”,這樣就可以更好地掌握寄生蟲適應寄生生活的特征,理解動物結構和機能的統一性[2]。將單一的解剖實驗改成比較解剖實驗, 如 “蛔蟲和蚯蚓的比較”、“對蝦和蝗蟲的比較”、“魚和兩棲類的比較”。 通過比較解剖,學生不僅了解了實驗對象形態構造的異同,還認識和理解了動物體的結構與功能的統一性,結構和功能的演變與環境的統一性以及前進性的發展是動物進化的主要方向[2]。
動物解剖實驗在整個動物學實驗教學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動物解剖方法和各器官系統的辯別是其中比較突出的兩個問題。學生常常是邊解剖邊對照書上的相關描述和插圖進行器官系統的判定,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如果換一種動物便無所適從。因此,在實驗中除了要注重動物各器官的形狀、顏色和位置外,還要詳細介紹器官間管道的聯系, 以此作為解剖和判別的依據。 如腎臟和膀胱之間有輸尿管,精(卵)巢和泄殖腔之間有輸精(卵)管。 在解剖中,各管道與結締組織的分離是關鍵一步,分離成功也就為器官的判別提供了依據[4]。
研究性實驗可以是任課老師研究課題的一部分,也可以由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查閱相關文獻后自己擬題。鼓勵學生自己立題和設計實驗方案。 在動物學實驗中增設研究性實驗,培養和鍛煉了學生的科研能力,為學生今后科研工作的開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學生們經歷了具體的科研程序,對如何進行科學研究建立起感性認識,在課題選取、文獻檢索、數據采集與處理、結果分析及科研論文寫作等各方面的科研能力得到了鍛煉[5]。
野外實踐即利用課余時間帶領學生到學校附近的各種環境中觀察和采集各種動物,并帶回實驗室進行培養或進行標本制作。 如到池塘、河流等水環境中采集草履蟲、綠眼蟲、水蚤等浮游動物,到野外觀察、采集各種昆蟲標本。 要求學生不僅要仔細觀察所采集動物的生活環境和形態特征,還要學會如何分離、培養和制作標本[6]。 野外實踐不僅積累了實驗材料,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
動物學實驗課前預習很重要。 如何調動學生預習的主動性,可以引進“試講”的方式。 課前布置好實驗內容,上課之初老師略述本節課的實驗項目,讓學生先自己動手進行實驗觀察和操作,之后每組抽若干名學生對實驗操作方法和實驗對象進行講解,由教師對學生的講解進行補遺和糾錯[3]。也可以在上課之初由一組學生充當教師角色,全面講解實驗操作和實驗內容,然后學生進行實驗,最后再由若干名學生進行總結[7]。這樣既能督促學生課前進行預習,又改變了原本教師滿堂灌的授課方式,學生真正成為實驗課的主角,實驗課變得生動活潑。
一般高校的動物學實驗作業以繪制形態圖為主,浪費了學生的許多寶貴時間,學生多有抱怨。而現代數碼產品不斷更新換代,完全的手工生物繪圖技能不久將成為歷史。 因此,有必要在動物學實驗作業中取消部分繪圖作業,而增加對動物形態特征的比較和理解以及了解形態結構與生活環境的關系等方面的作業[1]。
首先,是實驗時間的開放,保證學生在正常實驗時間之外能進入到實驗室;其次,是實驗內容和教學方式的開放,就是教師根據教學需要,給出實驗題目,讓學生根據實驗文獻要求,擬定實驗方案,采集培養實驗材料,準備實驗用具及藥品,操作處理實驗過程,分析總結實驗結果,最終寫出實驗報告,讓學生獨立地完成實驗全過程[6]。 開放實驗室不僅充分發揮了學生的聰明才智,提高了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更重要的是改變了從前“填鴨式”的實驗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了動手、動腦的場所和機會,培養了他們的思維能力、動手能力、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和科研能力[6]。
從前的動物學實驗教學手段比較單一,一般是利用放大鏡、顯微鏡進行觀察,不方便教師解答問題。 現在可利用數碼顯微鏡及多媒體設備進行演示,數碼顯微鏡視野中的內容可直接經顯示器或投影儀輸出, 大大方便了教師在實驗中進行結構演示和解答學生遇到的問題,實驗質量也得到了保證[2]。
以前的分類實驗, 學生只是簡單觀察標本室陳列的動物標本,識別特征并編寫檢察表。由于這些標本都是靜止的并且與其生境沒有任何聯系,學生不僅印象不深且興趣不高。為此研制了集動物形態、活動狀態、生活環境及分類特征于一體的圖、文、聲、像并茂的脊椎動物分類實驗的CAI 課件并應用到實驗中,可大大增強實驗效果[2]。
由于實驗條件的限制, 動物學許多教學內容無法用實驗來驗證,為此可以制作一些模擬型課件。 如鳥類一章中鳥的氣囊結構, 利用AutherWare 軟件制作相應課件,就可直觀形象地模擬鳥的雙重呼級過程,使本來抽象的問題變得具體形象化,從而加深了學生的印象,提高了學習效率[2]。
過去的動物學實驗教學效果評價的依據比較單一,平時成績僅以實驗報告為依據,期末成績也只是簡單的筆試。 這種考核方式很容易導致學生不重視實驗過程而達不到好的教學效果。現今的考核方式多注重理論與實踐、平時考核與期末考核、一般與重點的有機結合[8]。 平時成績至少占總成績的50%,主要根據實驗預習、實驗講解、實驗操作、實驗報告等給予評分。 期末成績采用現場抽題和答題的面試方法進行考查,以操作考核為主,筆試為輔。操作考核一般是在平時做過的實驗中隨機抽題,要求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教師根據實驗過程和結果現場評分;也可以由學生根據已掌握實驗知識,自行設計實驗方案,獨立完成實驗,教師根據學生設計方案的可行性、完成實驗的規范性以及是否有創新性等因素來評定成績[9]。筆試采用閉卷考核方式,主要考查動物學實驗的基本知識和基本原理。
這樣的考核方式有助于對學生平時實驗進行嚴格要求和管理,杜絕了學生不重視實驗的現象,培養了學生實驗的自覺性,提高了實驗課的教學質量。
由于各高校實際教學條件的差異,所采取的提高動物學實驗教學質量的方法不盡相同。但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推進以及現代科技的快速發展,相信會有越來越多行之有效的提高動物學實驗教學質量的新方法出現,動物學實驗也定會作為生命科學各專業的基礎課程,為學生后續學習和科研打下良好的基礎。
[1]汪安泰.動物學實驗教學改革探索[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6,23(12):119-122.
[2]馬綱,張敏.動物學實驗教學設計的探討[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9,28(3):123-125,137.
[3]蘇時萍,丁淑荃,楊啟超.高等農業院校動物學實驗教學的幾點思考[J].安徽農學通報,2008,14(24):130-131.
[4]謝志浩.動物學實驗教學的幾點改進[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3,22(1):31-32.
[5]熊國勇,張同林.動物學實驗教學中學生科研能力的培育與實踐[J].江西教育學院學報,2012,33(3):42-45.
[6]徐敬明.動物學實驗教學改革的探索[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2,21(2):28-31.
[7]庾太林,韋新葵,周善義,武正軍,黃霞.動物學實驗教學中師范生的師范技能的培養[J].科技創新導報,2012(13):154-156.
[8]陽光緒,楊帆.動物生物學實驗考核方法的探討[J].成都教育學院學報,2003,17(11):14-24.
[9]杜曉光,程濱,王春花.動物學實驗基本技能訓練的教學研究[J].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30(1):9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