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原 王土央
(桂林電子科技大學 教學實踐部,廣西 桂林 541004)
隨著“卓越計劃”的展開,人才培養的重點逐步轉移到學生的工程能力和創新能力上來。與理論思考、邏輯演繹和思維活動相比,這種培養方式更為突出實踐活動。作為學生開展課外科技文化活動、延伸學習自由度的主要平臺,創新實踐基地也必須打破閉門造車的觀念,以產業發展和社會需求為主線,建立校企聯合共建機制,引導企業從設備、技術、資金、人員培訓等方面深度介入創新實踐基地建設,創建以學生為中心,以創新思維和工程能力的訓練為核心,以培養創新務實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為宗旨,以創新思維、科研技能及知識綜合應用能力等多層次訓練為目標的科技文化活動平臺,形成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
校企合作實際上是一種異質組織之間的合作,是為了實現各自的資源優勢互補。行之有效的管理機制是推動這一合作形式得以長期保持的關鍵。管理機制應堅持:1)互利原則:企業得到優質的學生服務和后備人才,學校按“卓越計劃”培養出優秀的工程技術人才,形成良性循環,使各方有動力繼續合作,實現校企課程對接、校企共育人才的互利、共贏、共同發展的良性局面;2)耦合原則:校企雙方重視彼此間的聯系與協作,通過互動產生彼此間的親和力;3)利于人才培養原則:最終目標是培養具有工程認知能力、工程實驗能力、工程設計能力和工程實施能力的工程技術人員。管理方案具體細則具體包括:儀器設備管理、經費使用、項目審查、成果評價及激勵機制等。學校每年對創新實踐基地進行一次考核,并根據考核情況酌情撥付下一年建設經費。綜合考核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人力資源(成員規模、校企雙方指導教師人數及結構合理性、指導教師知識交叉與技能互補性、團體協作精神及職業素養)、利用率(開放情況、儀器設備使用情況)、建設成果(組織或參與各類競賽獲獎、參與企業實踐活動、技術革新、撰寫培訓教材、發表論文、申報專利、開展企業講座及培訓情況等)[1-2]。
CDIO 工程教育模式的指導思想是:以產品研發到運行作為訓練周期,涉及構思(Conceive)、設計(Design)、實現(Implement)、運作(Operate)四個環節,讓學生自主參與實踐性項目訓練,綜合培養學生的工程專業知識、個人專業技能、團隊協作能力和工程系統能力。
以CDIO 理念為基礎,創新實踐基地培訓體系主要分為兩部分:1)與共建企業合作,邀請企業技術人員以專題講座及技術培訓的形式,從用人單位的角度講解產業人才需求及產業動向,介紹當前在國際標準化設計中所采用的設計技巧、設計方法和質量管理流程。2)采用源自企業一線的課題,經過分解、提煉后,成為適合進行學生培養的課題,使學生與產品研發、生產中的各類技術問題和最新研究成果實現“零距離”對接。采用學生自主管理機制,學生自由組成3~5 人的團隊。項目負責人負責“C”環節,并協調各環節工作;硬件和軟件制作者負責“D”和“I”環節;技術文檔的撰寫和整理者負責“O”環節,并將需要改進或創新之處反饋到“C”環節,實現項目研發的閉環控制,更加貼近實際產品的更新過程[3]。在實現方式上,專題講座及技術培訓以統一組織形式進行;課題實訓采用開放式實驗形式,創新實踐基地提供設備、場地和技術支持,要求項目組發揮學習自主性,在規定時間限度內完成。
學科競賽是在緊密結合課堂教學的基礎上,考察學生基本理論知識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科技活動,是增強學生學習及研究的主動性,培養學生團隊協作意識和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4-5]。創新實踐基地承擔全校大多數科技競賽的組織、培訓、作品培育工作,是學校大學生科技競賽的基地。企業合作可采取提供競賽經費、提供器件設備、提供技術支持或引入企業生產的實際問題,由企業工程師參與出題等多種形式,使競賽來源于實際、服務于實際,鍛煉學生的工程意識、工程素質以及工程實施能力。在試題難度的安排上,注意涵蓋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
建設一支具有很強工程實踐能力、工程設計能力和工程創新能力的教師隊伍是保障創新實踐基地運行效果的關鍵。第一,鼓勵中青年教師通過掛職、頂崗、訪問、輪訓、研修、擔任技術兼職、參與教學改革、參加企業培訓和專業會議等多種形式,提高面向工程實際的科研和教學能力。第二,修訂《專家講學辦法》,設立校企合作指導機制,由合作企業選派實踐經驗豐富的企業工程師參與指導和培訓工作。第三,設立“導學”崗位,引入“傳幫帶”機制建設指導梯隊,指導教師主要指導高年級學生的綜合性項目,而低年級學生的基本知識和技能訓練則主要由高年級“導學”負責,形成“金字塔”式的培養模式[3]。第四,以激勵促動力,對承擔培訓工作的企業員工給予薪酬補貼,還可聘為兼職教師,給予學歷提升機會;對有企業工程實踐經歷的指導教師,在工作量計算、教學獎勵等方面給予傾斜;在年終創新實踐基地考核中,將校企雙方指導教師人數及結構合理性列入考核指標。
[1]安永麗.產學研結合與創新教育[J].科技信息,2013(04):127.
[2]張慶英.大學生創新實踐平臺建設質量綜合評價模型構建[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3(04):611-614.
[3]蔣學斌,丁偉.高校第二課堂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電力教育,2012(35):90-91.
[4]尹仕,肖看.構建大學生多學科競賽平臺培養新型拔尖人才[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9,26(05):121-124.
[5]蔣西明,鄧明,徐云.構建學科競賽體系,提高學生綜合素質[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8,25(02):13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