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迪
(三門峽中等專業學校,河南 三門峽 472000)
長篇小說《菩提樹》是韓達先生2011年12月發表的小說作品。在《自序》中,作者下筆就用飽含艱辛的話語道出了只有創作者才能親身體驗的甘苦,“這是一部被我推遲了十年的長篇小說?!边@句看似平淡的話語蘊涵著震撼人心的力量,“十年”兩個字深深地打動了我,我的心仿佛被電擊一般,有一種痛立刻傳遍全身。是“十年”啊,一個人的一生才有幾個“十年”?而作者卻甘心用十年的時間執著于一部小說,值得嗎?
帶著難以釋懷的疑惑,我隨著跌宕起伏的情節走進了小說的藝術世界。讀完全篇,內心感慨頗多。我以為,就篇幅來看,二十萬字的長篇小說算不上太大的部頭,與當下動輒四五十萬以至百萬字的小說相比,《菩提樹》的作者無疑是本著“惜墨如金”的原則來完成這部作品的。但就作者創作的深意和作品達到的藝術境界來說,我覺得這是一部值得關注的作品。小說深刻的現實主義的精神,力透紙背的人性刻畫,扎根歷史文化傳統的思維向度,生動形象而簡潔明快的敘述語言,都向我們傳達出作者獨特的藝術追求和創作旨歸。如果要用一句話來概括我對這部小說的總體認識的話,那就是:作者之所以要嘔心瀝血、孜孜以求、十年如一日地堅持創作這樣一部小說,其真正的用心和目的應該是想要通過獨立的思考在如今風云變幻、喧囂浮躁、價值混亂的現實面前完成知識分子“重塑中華文化精神”的努力。否則,作者為什么會在自序中再三再四地強調“思考”的重要和艱難呢?
“歌德曾經說過,凡是值得思考的事情無不是已經被人們思考過的。我們所能做的,僅僅只是重新加以思考而已?!?/p>
“思考,永遠是沉重的。之所以沉重,是因為任何一個富有使命的思考者永遠擁有飽滿的激情,同時又秉持理智的清醒。因為他知道,人類固然可以對身處的世界作終極的追問,但永遠無法擁有對這個命題的終極答案?!?/p>
從這些清醒的認識中,我們能夠知悉作者創作的主觀態度和文化立場。韓達先生的努力沒有白費,他歷經十載,精心栽培的這棵值得珍惜的“菩提樹”終于在中華大地上生根發芽,其所象征的熱愛自然、尊重生命、關懷民眾、寬容和諧的文化理念將長久地駐留在中華大地上,融入每個追求幸福的人的心中。
我將從四個方面來闡述我對這部作品的評價和認識。
第一,作品的選材和內容表現出作者創作中深刻的現實主義的精神?!镀刑針洹芬?008年奧運會舉辦之前幾個月內青山市發生的一起城市建設事件為中心,展現了與此相關的方方面面的社會生活眾生相。其中有城市建設的領導者、規劃者、執行者等不同級別的政府官員的政事活動,有在改革開放的大好政策中脫穎而出的農民企業家的經濟行為,有普通老百姓的民主參與和民間文化力量的不懈努力,還有作為佛教文化代表的寬良大師對高潔的精神文化象征——“菩提樹”的保護堅守等等豐富的社會生活內容。作品全面深入地選擇當代生活內容作為表現的對象,集中展現了20世紀90年代以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浪潮沖擊下中國的社會現實和中國人的人生樣態,形象生動地揭示了和平經濟建設年代執政者的處世哲學和價值沖突,傳達了作者對普通人的人生追求、人生痛苦的深切關懷和對擺脫生老病死的普遍人生困境和痛苦的文化探索。作者深刻的現實關注視角和知識分子的文化使命感由此得以全面呈現。
第二,作品的人物形象塑造表現出力透紙背的對人性的揭示。小說中的人物寫得好不好,主要看人物是否活靈活現,具有比較獨特的性格和渾然一體的思想靈魂。在《菩提樹》中,作者力求實現人物表現的生動具體、個性鮮明,不僅注意從外在身份上區分人物,而且從人性的深層挖掘人物獨特的精神特征,一定程度上實現了人物表現的藝術真實。在作品中,被作者濃墨重彩地表現的是形形色色的政府官員。這些人物異彩紛呈,各具特色。他們因級別不同而風采各異,對自己的政治角色具有各自不同的認識。其中,對待本職工作和對待“晉升”職務的態度成為兩塊鮮明的試金石,由此我們可以知悉人物的靈魂。讀完作品后,有以下幾個人物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即黃真民、姬長榮、林秋晨。我覺得黃真民是作者塑造的性格內涵豐富且最鮮活的一個人物。他的留學國外的教育背景決定了他在城市建設方面具有先進的文化理念和全面詳細的建設規劃,作者通過這方面的內容展示了他的超人學識和思想魄力;他的家庭破裂的現實境遇使他對女性表現出特別的關注,與大方漂亮的劉莎的交往盡顯其男性的豪情;知識分子的率真性情基礎上的幽默風趣使他與眾不同,閱讀過程中,在有黃真民出現的章節,作為讀者我總覺得有一種快樂的閱讀期待,因為這個人物能夠給讀者淋漓盡致的愉悅之感。黃真民之外,我印象深刻的人物是姬長榮。他癡迷風水文化,相信自己的升職取決于祖墳的地氣的性格特點非常具有中國文化特色。最終,他聽信風水師毫無根據的話通過自己手中的權力費力勞神地搬走“勁牛”雕塑的行為無疑是荒誕的,但也是真實可信的。在具有深厚、豐富、復雜傳統文化根基的中國,雖然封建迷信思想曾遭受科學文化思想的一次次洗禮,其影響在民間依然存在。在接受了深入的馬克思主義教育的共產黨員身上保有這樣的思想殘余,也是可能的。我們身邊真的不乏這樣的被作者諷刺的人物。作者表現的核心人物林秋晨,這是作者集中表現的主人公,也是作者塑造的和平年代官員中的“英雄”形象。他淡泊名利、造福一方的政治理想飽含了作者對中國官員為官處世的哲學思考,具有一定的典型意義。作者通過這一理想人物表達了自己的文化追求和對從政者的期望。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筆下的女性人物,我以為不論是梅子這一美好聰慧的理想形象還是俞靜慧、劉莎、劉亞賢等,她們的存在似乎都是在為男性人物形象的塑造服務,因此,作品的藝術世界可以說的男權主義的世界,女性人物沒有真正獲得自己的生機和活力。
第三,作品在文化取向上展現了扎根歷史文化傳統的思維向度。我們一向說,中國古代的文化是“儒釋道”三位一體的。儒家文化的積極用世作者通過政界形形色色的人物進行了表現。值得關注的是,作者在作品中試圖用佛家文化的某些思想觀念來導引、調和當前過于功利化的商品經濟文化,這是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的。另外,作品中所描繪的城市生態文化建設理念融合了當代西方“生態主義”文化思想,具有明顯的文化綜合的意味。
在作品中,以“菩提樹”為代表的佛家文化成為對抗愈演愈烈的商業文化的主要力量,這充分體現了作者發掘中華傳統文化資源以建設當代文化的主觀努力。但是,這種傳統文化力量的加入并沒有彰顯自身足夠的文化影響力,其最終的勝利正好是運用了與商業文化同樣的手段——金錢。如果寬良大師沒有能力出資1000萬,其何以與資金豐厚、善于鉆營的馮鑫抗衡呢?而令人困惑的是,超凡脫俗的寬良大師何以得來這1000萬巨資呢?如果這筆錢子虛烏有,我們就不得不擔心“菩提樹”的命運!這種作者無意中設置的情節困惑正好反映了中華文化面臨的深刻危機。其實,傳統佛教文化可能并不足以救贖被金錢腐蝕的當代文化困境,我們的前途到底在哪里?
第四,作品在語言藝術方面具有生動形象、簡潔明快的語言特點。這一點比較明顯,不再多說。
總的來說,韓達先生力求通過《菩提樹》一作思考和解決當前社會文化發展中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的努力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作者的思考雖然也存在某些薄弱之處,但他的辛勤付出必為后人繼續前進鋪就了道路。我們期盼著作者為我們貢獻出更為優秀的作品。
[1]韓達.菩提樹[M].河南文藝出版社,2011,12.
[2]伊恩·P·瓦特.小說的興起[M].三聯書店,1992,6.
[3]劉再復.性格組合論[M].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