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紅美
(赤峰市第二醫院,內蒙古 赤峰024000)
肺炎支原體(Mycoplasma pneumonia MP)是非細內生長的最小的微生物,含DNA 和RNA,無細胞壁。 是肺炎支原體肺炎的常見治病菌,常年皆可發生,主要經呼吸道傳染,MP 尖端吸附于纖毛上皮細胞受體上,分泌毒性物質,損害上皮細胞,使粘膜清除功能異常,且持續時間久,導致慢性咳嗽。 由于MP 與人體某些組織存在部分共同抗原,故感染后可形成相應組織的自身抗體,導致多系統免疫損害。MP 肺炎臨床表現輕重不一,且常有肺外合并癥,容易誤診。 本文對2008-6—2009-2 期間赤峰市第二醫院明確診斷并治愈出院的102 例支原體肺炎的患兒臨床資料進行分析,旨在提高對本病的診治水平并了解大概的治愈時間。
1.1 對象。 102 例均為赤峰市第二醫院兒科住院病例,其中男59 例,女43 例,男女之比1.4:1。 年齡7 個月至1 歲2 例,1 歲~3 歲11 例,3歲~6 歲16 例,6 歲~14 歲73 例。
1.2 方法。 支原體肺炎診斷標準參照文獻[1-2]。 MP-IgM 抗體測定采用北京萬泰試劑盒,用膠體金點式定性法檢測血清IgM 抗體,與對照點相同為正常,顯示顏色為陽性。 102 例患兒均送檢外周血白細胞計數,C 反映蛋白,肝腎功能,痰細菌培養,全部患兒均攝胸片,部分患兒作心電圖,血沉,心肌酶譜,胸部CT 等檢查。
2.1 102 例MP 肺炎主要癥狀,體征,胸片及和實驗室檢查見表1 患兒大多表現為持續發熱伴咳嗽,伴胸疼1 例。 21 例弛張高熱,咳嗽呈刺激性干咳, 痙咳22 例。 X 線胸片一側大片高密度影14 例,占13.8%,5 例合并胸腔積液, 占4.9%,6 例痰培養陽性, 其中肺炎鏈球菌,肺炎克雷伯菌陽性各2 例,陰溝桿菌2 例。
2.2 支原體肺外合并癥。本組102 例支原體肺炎中21 例,占20.58%,其中滲出性胸膜炎5 例,占肺外合并癥的4.9%,其中少量積液4 例,大量積液1 例。 血液系統:輕度貧血4 例,血小板增高2 例。 消化系統受累6 例,表現為腹痛,惡心,嘔吐,其中4 例有肝功能ALT 增高。 泌尿系統受累2 例,1 例表現為BUN,Cr 升高,1 例表現為蛋白尿。 心血管系統表現為心肌酶升高2 例。

表1 102 例肺炎支原體肺炎臨床特征 (n(%))
2.3 治療與轉歸 所有病例確診后, 給予阿奇霉素10mg/(kg.d) 靜滴3-5 天,之后給予紅霉素20-30mg/(kg.d)靜滴7-10 天,其中80 例在治療5 天左右后體溫下降, 咳嗽減輕;8 例在治療9 天左右體溫下降至正常,咳嗽明顯減輕;2 例持續發熱兩周后才逐漸降至正常。 合并其他細菌感染的12 例同時給予頭孢類治療。 102 例均在治療9~10 天后復查胸片,吸收好轉后門診隨訪。 平均住院天數10.18 天,與文獻報道一致[4]。
目前,肺炎支原體肺炎已成為兒科的常見病和多發病,在兒童呼吸道感染中,肺炎支原體肺炎越來越受到重視。 發病年齡為學齡兒童多見,6~14 歲占61.7%, 并且此年齡階段兒童刺激性咳嗽明顯并多伴持續性發熱,早期無明顯陽性體征。 在實驗室檢查方面本組大部分患兒外周血白細胞大多正常(92.2%),CRP(67.6%)及ESR(60.8%)均升高,用膠體金定性法檢測MP 陽性率高,占85.7%。 胸片以支氣管肺炎為多見(占86.2%),少數伴肺外合并癥。血沉及CRP 大部分升高。支原體肺炎除臨床表現外,目前主要根據血清學檢查,本組用膠體金法檢測血清MP-IgM,MP-IgM 為確診近期有MP 感染。 本組所有病例發病后5~7 天內胸部X 線檢查結果發現不同程度的肺部炎癥改變,X 線檢查主要支氣管肺泡炎癥。
近年來,隨著支原體肺炎發生率的上升,其肺外合并癥也逐漸增多, 且全身各系統均可受累, 本組肺外合并癥21 例, 發生率為20.58%,其中發生率較高的有滲出性胸膜炎,肝損害,心肌損傷。 引起肺外臟器損害的原因尚不完全清除,普遍認為免疫因素起主要作用。
肺炎支原體是一種沒有細胞壁僅有細胞膜的非典型微生物,蛋白質豐富,因此選用干擾蛋白質合成的紅霉素、阿奇霉素治療,既能控制肺炎支原體血癥又能減少紅霉素對肝臟損害,本組病例均達到滿意療效。 在治療中,如體溫持續不退,要注意是否合并細菌感染,支原體血癥,支原體引起的自身免疫反應肺外并發癥,耐藥等。對細菌感染的用敏感抗生素聯合治療, 對MP 引起的自身免疫反應可短期使用激素,肺外合并癥采用對癥治療。 對嚴重費外合并癥如腦炎可早期使用激素,減少后遺癥。
[1]胡亞美,江載芳.諸福棠適用兒科學[M].7 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1204-1205.
[2]薛辛東.兒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290-291.
[3]徐慧香,張慧燕,車大鈿,等.肺炎支原體肺炎106 例臨床分析[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07,22(1):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