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進 黃朝暉
(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中國 北京 100016)
長期以來,德國實施以企業培訓為主,企業培訓與職業學校教育相結合的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培養了大批質量的工人,在德國經濟發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最大的特點就是在理論與實踐教學中均采用了“以學生為主體”,促進學生獨立工作能力的教學模式。無論是引導式教學法還是項目教學法,都是促使教學活動從“以教師為中心”轉向“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與創造性,讓學生在做中學,真正實現“手腦并用”、“學做合一”、“理論與實踐并行”,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合作精神以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動手能力。
在實際教學中,德國強調教師個性教育,學生自主學習。因為孤立的專業知識、應用技能和對所給定工作任務有個簡單的理解和解決辦法等,這些是遠遠不夠的,學生必須能夠應用知識、技能來完成工作任務、解決問題,對工作步驟做出計劃,分出層次,并將設計好的工作步驟付諸實施和檢驗工作結果,德國的教育重視這方面的培養,因而改變了傳統的以專題為導向的教育組織模式。
德國職業教育教學設計強調“以學生為主體、以能力培養為目標、以行動導向為本位”,針對相同的教學目標,其教學形式卻可不斷變化。作為職業院校的學生,一方面強調知識,另一方面強調能力,知識是最低的層次,而能力卻是最高的層次,因此我們應當注重能力的培養,但在對學生的培養中,由于每個人的思維模式不同,因此教師要不斷進行調整,找出適合不同學生的學習方式,所以應該讓學生自主學習,強調的不是老師教,而是學生學。
根據德國教育理念,一個學生之所以理解知識更容易,接受能力更強只是因為他的思維方式同授課教師相同,而思維方式同授課老師接近的是我們認為稍好的學生,而思維方式同授課老師完全不同的就是我們認為的差學生。因此,在職業教育中,老師需要做的是針對學生應當掌握的專業內容做好情境設計,設計出可行的教學實施方案,在整個教學項目中,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如旋轉木馬法,鍛煉學生的溝通表達能力;可視化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交頭接耳法,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建立邏輯關系,強化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等,在所有的教學活動中,老師是活動的組織者,觀察學生的表現,針對個人差異有意識的進行調整,強化學生能力的培養。
由于社會向知識社會和信息社會的轉變,專業知識的統治地位漸漸讓位給更重要、更基本的能力。為了讓學生能夠在社會上站穩腳跟,學生就必須具備行動能力。學生行動能力包括:專業能力、社會能力和方法能力。
1)專業能力不只是由直接與職業有關的知識和技能組成。除了理論知識和實踐中形成的操作技能外,還需要能夠將專業知識轉移,將知識應用到新任務上。能夠識別出什么是企業的工作任務,能夠對涉及到的有可能用到的工作技巧的解決問題方法和決策方法予以掌握和做出評價。
2)社會能力是指在專業要求的情況下的合作、解決沖突、以及互動的能力。學生必須要學會和理解社會交往、利益沖突,以使能理智地、認真負責地與其他人討論并且彼此取得一致意見。社會能力涉及團隊立言口、寬容度、合作能力、禮貌、解決沖突、責任、反饋以及個人工作和共同工作時的解決方案。還包括行動時對自身和他人負責。
3)方法能力應該能夠使學生在將來能夠將他們已到的和使用過的技術靈活地和創造性地應用到新的、迄今還不熟悉的情況和行動領域中。在學生的培養中,方法能力主要通過行動導向和項目導向的訓練得以促進,對于學生來說,重要的是能夠認識工作結構、運用與評價問題解決方法和決策方法、獨立地把已獲得的知識運用到特定的任務中。有效的學習策略和快速而準確地學習新東西的能力,可依賴感、學習和工作的熱情、忍耐力、恒心以及心理承受力都是我們應當培養的方法能力。
我國高職英語課堂教學效果不佳,眾多高職院校紛紛進行教學改革。在德國職業教育的先進教學理念的指導下,我們可以采取比較適合我國高職院校英語課堂實際情況的,同時也能取得良好課堂教學效果的一些教學方式。嘗試如下:
具體做法如下:每位學生拿到一篇英語文章后,教師要求每位學生獨立閱讀,認真分析并理解。之后,所有的學生分成兩組,圍成內、外兩圈,內圈的學生總是與外圈的學生一一相對。他們的任務是相互向對方表達自己閱讀的內容。該任務完成后,外圈的學生整體相對于內圈同學順時針(或逆時針)轉動。在教師喊停時他們停止轉動,此時每次同學面對的是新的交談伙伴,然后內圈的同學向外圈的自己閱讀的文章。最后,教師請某位學生做簡短的總結。
旋轉木馬式交談訓練學生的英語表達能力及語言理解能力,同時訓練了語言歸納及輸出能力。此外,根據學生英語基礎和能力的不同,還可以把旋轉木馬式交談法演變成旋轉木馬式檢驗法等,即不是一一相對來表達自己閱讀的內容,而是以一一相對的方式對英語其它方面做以檢查,這也鍛煉了學生的禮貌、責任、反饋等社會能力。
可視化老學法就是對小組工作的成果進行可視化,是小組討論并以圖表等方式表達討論的結果。學生可以把小組工作成果制作成海報的形式,對抽象、難理解的概念進行形象化描述。比如,在學生學完某一學生任務后,把一些較難理解的知識點組合成一個故事或小短文;然后把故事或短文以圖形的方式表達出,該組成員還可以用英語向其他同學講解。這樣既有助于學生對新知識形象加深,又把原來的知識體系在新的基礎上重新組合并輸出。
該方法指將學生每4-5人組成一小組,共同討論學習、分析、問題的學習方法。例如在學習《職業英語1》第1單元《Success Story》時,教師給學生一個思考性問題,“Different people have different ideas about what success is.What’s your opinion about success?How do your classmates define it?”教師在給出一些引導性參考詞匯,如money,power,happiness,love,friendship,freedom,achievement,popularity后,讓學生分成小組進行討論,討論結果以辯論形式給出,每一組選出兩名參賽選手進行辯論。
交頭接耳法(或小組討論法)訓練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分析問題、相互溝通和小組合作等能力,同時也訓練學生團隊意識、寬容度、合作能力、對自身和他人負責等社會能力。
德國職業教育教學模式體現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把“以教師教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學為中心”,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主體。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是:1)引導者:引導和協同學生完成學習任務。同時,教師還可以監督學生按時按量完成學習任務;2)觀察者:觀察學生如何完成自已的學習任務,并對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指導和點評;3)鼓勵者:學生在任務完成后,教師可根據學生學習任務完成情況進行點評,并對表現優異者進行表揚和鼓勵,這樣可以促進學生更積極地投入以后的學習任務中去。
[1]姜大源,吳全全.當代德國職業教育主流教學思想研究:理論、實踐與創新[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2]德國職教中心.2011德國職來教育教學法資料[Z].2011,11.
[3]辛儒.德國職業教育“雙元制“及其對我們職業教育的啟示[J].河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6(1).
[4]趙志群.職業教育與培訓學習新概念[M].科學出版社,2003.
[5]高宏.德國職業技術教育的特點及啟示[J].教育與職業,2004(7).
[6]孫元政.德國職業教育特色與借鑒[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2005(5).
[7]鄭琳靖.借鑒德國職教理念 提高高職英語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