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翔
(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 動物醫學院,江蘇 泰州 225300)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招生規模的擴大,高校貧困生的數量也逐漸增多,貧困生教育已成為高等教育事業發展中的焦點問題,引起了各方面的高度重視。沉重的經濟壓力不僅影響了貧困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也使他們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和精神負擔,如果沒有得到及時的幫助和引導將引發嚴重的心理障礙,影響學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在新形勢下,我們應該以。“以人為本”作為指導思想,不斷探索高校貧困生工作的新途徑和新方法,認真做好高校貧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進貧困大學生成長成才。
高校貧困生是指在國家招收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中。由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籌集到的資金,難以支付其在校學習期聞學習和生活基本費用的學生。據統計,我國高校中貧困生的比例約占在校生總數的l5%-30%。經過政府和高校多年的努力,貧困大學生可以通過申請獎學金、助學貸款等途徑,獲得經濟支持,但在實際的貧困生工作中,仍存在著重“經濟幫扶,輕思想教育”的問題。部分高校貧困生在成長過程中受經濟條件、社會待遇等方面的影響,與一般大學生相比在個性特征、心理和思想素質上存在著很大的不同,有的還存在一定的心理問題。切實了解這部分貧困大學生的心理狀況,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為切入點,對其加以適當的思想引導和人文關懷,幫助其養成健康的人格。使其懷著感恩之心順利完成學業,積極回報社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課題之一。目前,高校貧困生的思想、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大多數貧困大學生來自文化環境和教育條件相對落后的貧困地區,由于經濟困難,學習條件差等客觀因素,他們的綜合素質較差,社會適應能力較弱,進入大學后會出現學習起點低、對新環境適應困難等情況。經濟的貧困、城鄉環境的巨大差異、學業的壓力使部分貧困大學生產生了強烈的自卑感。他們對自己的能力評價過低,缺乏自信心,不愿意主動與教師和同學交往,害怕別人談論他們的家庭、生活,害怕別人用異樣的眼光看待自己。自卑使他們的內心非常脆弱、敏感,過多地在意別人的評價、議論,在人際交往中不能很好地處理各種關系,很難與班級中其他同學溝通、交往、合作。
人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與他人的相互交往,和諧融洽的人際關系是人健康成長的基本條件。由于成長環境柏相對閉塞、文化滯后,多數貧困大學生訥于言語,在人際交往中大多比較被動、封閉,有的貧困大學生來自單親家庭,從小缺少正常的關愛,不善于進行感情交流。進入大學之后,面臨全新的人際環境,在與經濟上占優勢的同學比較,貧困大學生強烈地感受到自己在經濟上的劣勢,自卑感使他們產生了強烈的自尊要求,為了維護自己的自尊,他們采取“自我封閉”的方式將自己的內心世界深深隱藏起來,不愿積極主動地與人交往,不愿參加集體活動,漸漸形成了退避所有活動的不良行為模式。為了減輕經濟壓力,很多貧困生在課余時間忙著勤工助學或校外兼職,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與同學之間的交流很少,集體歸屬感不強,影響了人際交往能力的正常發展。
由于缺乏穩定和足夠的經濟保障,貧困生長期處于抑郁和焦慮的心理狀態。為了供子女上學,許多貧困生家庭傾盡積蓄,甚至負債累累,目的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能夠學有所成,改變家庭貧困的狀況。來自家庭沉重的責任和家人強烈的期待使貧困大學生往往有很高的目標和期望,他們渴望出人頭地,改變家庭和自己的命運,因此背負了沉重的心理負擔。但是,經濟的窘困使他們缺乏良好的學習和生活條件;為了籌集學費、生活費,他們在學習與打工之間疲于奔命,無法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生存和學業的雙重壓力、嚴竣的就業形勢、巨大的社會競爭壓力以及對個人的前途的迷茫和困惑給他們造成了巨大的心理負擔。這種負面情緒不斷增加,不僅影響了他們的學習和正常生活,甚至會誘發嚴重的心理障礙和精神疾病。
以人為本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和落腳點,也是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根源。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指出,要“以大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堅持以人為本,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我們應深刻理解以人為本的精神內涵,讓以人為本成為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價值導向,創新工作理念,加強人性關懷,最大可能地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教育工作者要樹立人性化教育理念,堅持以人為本,將貧困大學生的需要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在工作中處處為學生著想。尊重學生、理解學生、關心學生,在解決貧困生物質生活負擔的同時,要側重對貧困生的思想引導和情感關愛,真正做到 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首先,要理解并尊重貧困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人格,充分了解他們的個性特征和個人需求,尊重他們的基本權利。設身處地為貧困生著想,做到尊重、關愛、理解與激勵為一體,竭誠為貧困生成長、成才服務。其次,做好貧困生工作既要有愛心,又要講究方式方法,要充分考慮貧困生的思想特點,保護他們的隱私,避免挫傷他們的自尊,在工作中必須做到因時制宜、因人制宜,選擇恰當有效的方式方法對其進行幫助,給予貧困學生體貼入微的人文關懷。
健康和諧的校園環境是貧困生健康成長的有力保障。在關愛幫助貧困大學生的同時要加強對全體學生的教育和引導,倡導同學之間形成相互尊重、相互關懷、真誠接納、共同成長的理念,鼓勵學生們充分發揮自己的長處去幫助別人,從而在校園內營造一種團結互助、相互信任的良好氛圍。學校各級組織,特別是學生黨、團組織應積極開展各種交流互助活動,發揚團結友愛、助人為樂,一人有難、八方支援的精神,主動伸出的輿論導向,形成良好的校園風氣。此外,高校還應加強與家長、社會的溝通交流與協調合作,三方面協調一致,相互配合,形成。社會、學校、家庭 教育的合力,共同為貧困大學生的成長和全面發展創造有利的條件和環境。
2.3.1 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幫助貧困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扶貧先扶志”,沒有正確的人生信念支撐,貧困生很難正確面對并處理生活中的種種磨難。當前,雙困生 現象越來越明盥,部分貧困生由于缺乏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不能正確認識貧困,被經濟困難嚇倒,思想上不求上進,甘愿躺在資助平臺上,消極地對待人生。有的貧困大學生甚至自器自棄,怨恨社會,最終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因此,在對貧困大學生進行物質資助,解決其經濟困難以外,更要重視對其進行“精神扶貧”。作為教育者,我們應該幫助貧困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樹立對祖國、社會、學校和家庭的責任意識,培養他們自立自強和克服困難的頑強意志,引導他們充分利用現有條件積極開展自助活動,以積極健康的心態來面對人生道路上的種種困難和挑戰。
2.3.2 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心理危機預警及干預機制
貧困大學生作為大學校園中的弱勢群體,經濟、就業、家庭和學習的壓力都大于一般學生,是大學校園內思想問題的高發人群。關注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做好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尤為重要。首先,高校應建立貧困大學生心理危機預警及干預機制,進行心理普查,建立貧困生心理檔案,有重點的開展學生心理輔導工作,高度關注和幫助那姥有心理疾病和有嚴重違紀行為的貧困大學生 關注他們的生活、學習、心理和就業。一經發現學生有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及時與家長聯系溝通,快速有效地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輔導,做到防患子未然。輔導員、班主任要深入宿舍、教室、食堂等學生活動和學習場所,通過談心、對話、座談會等方式。及時了解學生思想上、生活上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和疏導,幫助學生提高心理調適能力,以積極、健康的心態去學習和生活。其次,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和講座,宣傳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增強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意識,援助之手,使貧困生在活動中感受到集體的溫暖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真摯情感,培養他們主動獲取社會支持的意識和行為習慣,最大限度地消除經濟貧困所帶來的消極影響。同時,要積極提倡艱苦樸素的生活作風和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鼓勵在校大學生多向優秀貧困大學生學習,確立正確使其了解心理發展變化的規律,掌握心理調節的方法.學會進行自我調節和控制情緒,增強心理調適能力,形成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第三,積極探索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的有效途徑,除了傳統的面對面咨詢與電話咨詢,還可以利用手機短信息、電子郵件、徽博、QQ、N等多種途徑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和日常心理咨詢,對需要幫助的貧困大學生提供心理咨詢和支持,幫助其減輕心理壓力。預防和緩解心理問題。
2.3.3 注重社會實踐活動,開展感恩教育
對受到資助的貧困生進行感恩教育是貧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大部分貧困生在國家社會的資助下順利完成了自己的學業,成長為國家所需要的人才,并能懷抱感恩的心積極地回報社會。但是也有一些貧困生缺乏感恩意識,只知索取,不慷回報,導致了助學貸款違約率居高不下等一系列因“忘恩”而出現的不良現象.因此,在積極對高校貧困生進行資助的同時還應及時對其開展感恩教育,使貧困生大學生正確看特社會的資助,既不能把它看成是理所當然的,也不要把它看成“施舍”,應將它化為一種動力.激勵自己刻苦學習,勵志成才,以優異的成績回報社會。思想救育工作要有意識地將各種資助活動加以深化,將資助與育人相結合,增強貧困大學生的社會賁任感和使命感,引導他們學會感恩、學會回報,鼓勵他們樹立遠大的志向,通過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不斷提高本領,自立自強、奮發成才、回報他人、回報社會。另外,還應注重實踐教育,鼓勵貧困大學生踴躍參加校內外的各種愛心活動和公益活動,讓貧困生在與他人的交往與協作中體味他人的幫助,并去主動幫助他人,學會以適當的方式回報社會,奉獻愛心。
高校貧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不僅對促進貧困生和諧發展、成長成才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對于建設和諧校園、和諧社會同樣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