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芳
(樂山職業技術學院,四川 樂山614000)
海洋抗腫瘤活性物質研究進展
葉芳
(樂山職業技術學院,四川 樂山614000)
海洋抗腫瘤活性物質的研究在海洋藥物的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本文簡要概述了近年中國南海紅樹,海綿,珊瑚等生物內海洋抗腫瘤活性物質研究情況。
海洋藥物;紅樹;海綿;珊瑚;腫瘤
中國南海蘊含了豐富的自然資源,海洋動植物因其特殊生存環境提供給了微生物良好的棲息地,海洋微生物的代謝產物是許多新化合物的重要來源。由于現有抗腫瘤藥物耐藥現象不斷出現,學者們轉向了在海洋中尋找新的抗腫瘤藥物。本文簡要概述近年來從中國南海紅樹,海綿,珊瑚等動植物內微生物中所提取代謝產物的抗腫瘤研究情況。
紅樹是一類生長于潮間帶的喬灌木的通稱,由一些生長在陸地的植物進入海洋邊緣后,受到海水周期性浸淹,經過漫長演化而形成。多種海洋微生物棲身于紅樹林中,其中真菌的次級代謝產物近十幾年來得到了廣泛關注,通過研究先后發現了多種抗腫瘤活性物質。如香港紅樹林的葉片內分離的真菌No.1403,其代謝產物中的四個萘醌類化合物和一個蒽醌類化合物分別對口底癌細胞和人肝癌細胞株HepG2有抑制作用[1]。采自湛江的紅樹內生真菌ZSUH36中分離得到五個次級代謝產物,其中化合物5對HepG2有中等抑制活性,IC50為3.0× 10-5g/L[2]。No.1386為取自中國南海紅樹的內生真菌,其代謝產物對腫瘤細胞亦有抑制作用[3]。
海綿是組成海綿多孔動物門的低級有機海生動物,是最原始、結構最簡單的多細胞動物,已有兩億年的歷史,其生存環境多樣、分布廣泛,種類高達數萬種,是一個龐大的海洋動物群體。由于生存環境多樣且種類繁多,其產物的次級代謝產物豐富多樣,如萜類、過氧化物、含氮化合物、大環內醌類、甾體等,其中許多具有抗菌、抗病毒、抗蟲和抗腫瘤活性[4]。從中國南海細薄星芒海綿Stelletta tenui lindgren分離得到的四個異瑪拉巴烷型三萜化合物對HL-60細胞株有明顯的毒性作用[5]。取自南海海綿Hyrtios erectus的12β-Hydroxy-16-scalaren-24,25-olide對小鼠淋巴瘤細胞株L5178和PC12的IC50分別為7.6μg/mL和5.4μg/mL[6]。來自中國南海桶狀海綿X.testudinaria的E-18,18-二溴-9,17-二烯-5,7-二炔硬脂酸甲酯對HCT116和A549細胞株具有抑制活性[7]。
中國南海地處熱帶亞熱帶,是珊瑚集中的海域之一。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我國科學家相繼對南海的珊瑚進行了研究,分離到了許多具有不同生理活性的物質[8]。如取自中國南海三亞海域軟珊瑚Sinularia dissecta的化合物(1S,4R,2E,7E,11E)-西松烷-2,7,11-三烯-4-醇對PC-3MIE8細胞株的IC50=2.54μg/mL[9]。嚴小紅等[10]從南海的硬棘軟珊瑚Scleronephthya分離鑒定了13個化合物,其中的1-烯-3-酮-20S-甲基-21-羥基孕甾烷乙酸酯對HELA有抑制作用;1-烯-3-酮-20β-羥基孕甾烷乙酸酯對HELA、BEL-7402和HL-60均有抑制活性。柳珊瑚次級代謝產物豐富多樣,南海網狀軟柳珊Subergorgia reticulata中分離鑒定的6β-甲氧基-麥角甾-7,22E-二烯-3β,5α-二醇對P388和HELA細胞株的抑制率分別為84.24%和98.09%,其體外抗腫瘤作用明顯[11]。
除來自南海紅樹,海綿,珊瑚的代謝產物具有抗腫瘤活性外,從海藻、草苔蟲等生物中提取的化合物經提取鑒定和生物學活性研究發現也具有不同程度的抗腫瘤作用。如通過對采自中國南海的幾種藻類進行抗腫瘤、抗心力衰竭、抗動脈粥樣硬化方面的研究,發現其中的基根硬毛藻和刺狀魚棲臺次級代謝產物具有一定的抗腫瘤活性,三列凹頂藻次級代謝產物具有一次的抗心力衰竭和抗動脈粥樣硬化作用[12]。林厚文等[13]通過研究從南海采集的總合草苔蟲 Bugula neritina中分離鑒定的一種新型大環內酯類化合物bryostatin19發現,其對HL-60、K562和U937細胞株均有明顯的抑制作用。
中國南海幅員遼闊,蘊含著豐富的自然資源,通過近年研究,從中發現了許多具有活性的新物質,其中來自紅樹內微生物,海綿,珊瑚等的一些代謝產物具有不同程度的抗腫瘤活性。但目前對這些物質的研究主要停留在分離鑒定和生物活性檢測的初級階段,在藥物對腫瘤細胞作用的具體機制及其在動物、人體實驗中的效果等方面尚需進一步發展。總之,中國南海海洋生物中含有大量抗腫瘤活性物質,對其應用價值的研究還處于初級階段,其抗腫瘤機制和生物體內的研究將成為未來研究的熱點。
[1]姜廣策,林永成,周世寧.中國南海紅樹林內生真菌No.1403次級代謝物研究[J].中山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0,39:68-72.
[2]邵長倫,譚倪,楊瑞云,等.南海紅樹內生真菌ZSUH36次級代謝物的分離鑒定[J].應用化學,2009,26(1):7-10.
[3]陳創奇,方樂堃,劉嘉偉,等.南海真菌代謝物1386A對胃癌MCG-803細胞增殖、凋亡和膜電位的影響[J].中國病理生理雜志,2010,26(10):1908-1912.
[4]嚴小紅,侯惠欣,郭躍偉.中國南海海綿化學成分的研究[J].中國天然藥物,2004,2(2):88-89.
[5]張紅軍,王旭東,林厚文,等.中國南海細薄星芒海綿抗腫瘤活性成分研究(Ⅰ)[J].藥學服務與研究,2004,4(2):104-106.
[6]戴好富,梅文莉,Peter Proksch,等.南海海綿Hyrtios erectus的腫瘤細胞毒活性成分研究[J].中國海洋藥物雜志,2006,25(5):1-5.
[7]孔雯雯,韓磊,李亮,等.一種中國南海海綿Xestospongia testudinaria中化學成分的研究[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2011,41(11):86-90.
[8]饒志剛,鄧松之.中國南海珊瑚化學研究新進展[J].廣州化學,1994,94(1):1-9.
[9]金鵬飛,林文翰,鄧志威,等.中國南海軟珊瑚Sinularia dissecta的化學成分研究[J].中國藥物化學雜志,2007,17(2):95-100.
[10]嚴小紅,郭躍偉,朱興族,等.中國南海軟珊瑚Scleronephthya sp.化學成分的研究[J].有機化學,2004,24(10):1233-1238.
[11]李俊,李永愛,許晶,等.中國南海網狀軟柳珊瑚化學成分研究[J].中國海洋藥物雜志,2011,30(3):31-36.
[12]史大永,李敬,郭書舉,等.5種南海海藻醇提取物活性初步研究[J].海洋科學,2009,33(12):40-43.
[13]林厚文,易楊華,李文林,等.中國南海總合草苔蟲中新的抗癌活性成分Bryostatin19[J].中國海洋藥物,1998,1:1-3.
湯靜]
葉芳(1986—),女,四川眉山人,樂山職業技術學院護理系,助教,碩士,研究方向為功能蛋白質組學、海洋藥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