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 瑩
(中共吉林市龍潭區委黨校,吉林 吉林 132000)
政府是執行國家權力,進行政治統治并管理社會公共事務的機關,廣義的政府包括立法機關、行政機關和司法機關等;狹義的政府是指國家的行政機關。這里我們使用廣義的政府概念。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調節、社會管理、市場監管和公共服務是政府管理的主要職能。其中,市場監管是指政府通過制定規則,運用公共權力,為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對市場主體及其行為進行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監督和管理,而形成的現代市場體系。
市場經濟是市場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調節作用的經濟發展階段,但市場經濟從來沒有離開過政府的監管。正是在政府的有力監管下,市場經濟才能有序、高效地運行。
市場經濟是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基本機制是利益,所以必然存在個人與個人勞動之間的矛盾,也存在個人勞動與社會勞動間的矛盾。理論上,市場經濟要求市場公平。市場需要有一整套要求每一個市場主體必須遵守的規則,任何市場主體違犯了市場規則都必須接受比其獲得的利益高得多的懲罰。這樣,市場經濟設計了一個良好的制度環境,市場的各個主體都按照自己的目標來選擇行動,市場機制刺激市場主體追求效率,市場規則約束市場主體實現公平,于是既追求了效率又保證了公平。
為保證市場規則的公平、公正、公開,處于市場利益之外的第三者不能缺。這個第三者政府正是擁有這樣權威:具有召集市場主體、主持制訂市場規則的感召力;具有根據市場規則,公平、公正、公開地對市場進行評判的公信力;還必須擁有對違犯法則的市場主體懲罰的強制力。
政府是保護統治階級意志的國家機器,政府的目標是滿足大多數人的意愿或利益,也就是追求個體間的公平,也只有將政府組織的目標定為追求公平,否則政府作為組織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市場主體的行為是個體決策行為,目的是保證個體利益的實現。政府與市場結合,以市場調節為基礎、以政府監管為保障才可以保證公平與效率雙重目標的實現。
市場監管是政府對市場的全方面和全過程的監管,主要包括的行為:監管市場規則、監管市場主體、監管市場客體和監管市場。
市場規則包括市場進入規則、競爭規則、交易規則等,是市場正常運行的基本保障。市場規則是市場主體行為規范的準則,也是政府監管的裁判標準,市場規則不規范,是市場秩序混亂的源頭,因此,監管市場規則是市場監管的基礎。
2.1.1 監管市場規則的內容是否符合法律和公序良俗
市場規則雖然只是規范市場主體,但是,市場是運行在一定社會環境中的,因此,市場規則必須符合法律、符合公序良俗。政府代表社會公眾利益和公眾權利,有責任、有義務對市場規則的社會責任監管。
2.1.2 監管市場規則的制訂或修改是否符合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是否體現了相關利益市場主體的總體意愿和意志
市場規則一般是由政府制定或由行業協會代行政府職能制定的,但是,政府只是制定規則行為的召集人和主持人。市場規則體現的不是政府的意志,而是市場主體的意志。政府必須監管規則體現市場主體的總體意志,而不是體現了個別主體的意志,否則規則不具有普遍性,有違公平、公正原則,不成為市場主體都能接受和遵守的行為規范。
2.1.3 監管市場規則是否具有可行性
政府作為國家機器,是專業的行政和司法機構,對于市場主體之間利益平衡得出的市場規則應能夠給予專家式評價,尤其對于規則的可行性評價。避免規則因缺乏可行性,而浪費社會資源、給市場實踐帶來負面影響。
2.1.4 對市場規則擁有最終解釋權
規則是對已往經驗的總結和抽象,在具體的實踐中,規則總會有各種各樣的盲區。最終解釋權只為政府擁有,才避免市場主體無謂的爭論。
政府監管市場基于這樣的假設:政府是無市場意志的行為主體。但是,政府畢竟是市場中的人組成的實體,政府中的人或部門往往會有市場意志。監管市場又使政府擁有對市場的無上權力。因此,市場經濟要求政府權利分散,以便政府內部相互監管。
監管市場主體的主線是以市場主體的準入、存續、消亡為主的,對市場主體準入行為、經營行為、退出行為全程監管,側重對市場主體資格的確認和監督。主要包括的形式有:首先,必須由立法確定一定時期所允許的企業形態,即企業形態法定化;興辦企業者進入市場必須以法定企業形態,國家不確認法定形態外自創的企業形態。其次市場主體必須經資質等級標準審核,并且符合條件才能取得相應企業資質等級標準,才可以進入相關市場。再次市場主要通過企業設立、變更、終止制度,可設立為一般市場準入和特殊市場準入。最后必須對市場主體所從事的經營活動是不是超越其法律資格進行檢查監督,對超越法律資格者要依法查處,即市場主體資格動態監督。
監管市場客體就是監管市場資源。市場配置的資源分為生產要素和產品構成物質基礎。它不僅是社會公共利益的載體還是市場主體利益的載體。在現實生活中都是通過爭奪市場客體表現出來的沖突。監管市場客體利于平衡市場主體與社會公共間利益。交易范圍、數量、質量、用途、特殊商品等等是市場客體的監管通過這幾個角度進行的。
市場是交易關系的總和,也就是交易行為的有機集合體,市場行為是市場秩序的主要觀測標志。因而,由于監管市場行為側重于禁止違法交易、強迫交易、顯失公平交易、欺詐交易、違反公益交易,所以成為市場監管的核心。
市場監管有經濟性監管與社會性監管兩種手段。對主體行為進行制定特定產業的進入、定價和融資以及信息發布等政策有效的調整,從而避免由過度競爭或競爭不足而出現競爭主體過多或過少,造成配置低、效率資源低,最終妨礙社會生產效率及服務供給穩定、公正,即經濟性監管,經濟性管制主要包括價格監管、進入、退出監管、投資監管、質量監管、信息監管等內容[1]。社會性監管主要監管外部不經濟行為和內部不經濟行為。前者指市場交易雙方在交易時,會產生一種由第三方或社會全體支付的成本,像自然資源的掠奪性、枯竭性開采、環境污染等[2]。政府必須對交易主體進行監管方面是:準入、設定標準和收費等[3]。后者是在一方控制信息但不向另一方完全公開的交易中,而信息不足方承擔非合約成本由。政府要在以下方面監管:準入、標準以及信息披露等方面。
市場監管是政府通過國家強制力監控市場的行為,瞬間就會對市場產生巨大的影響。因此,市場監管是一把鋒利的雙刃劍。正確理解和界定市場監管職能,對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建設服務型政府,全面、正確地履行政府職能,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
[1][2]謝紅.新發地批發市場蔬菜質量安全檢測的博弈分析[D].北京交通大學.
[3]宋法棠.走進全球經濟[M].解放軍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