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然,王承平,何利黎,崔珈銘,彭寧靜,羅再瓊
秦艽功用記載始見于《神農本草經》,其性味辛、苦,平。歸胃、肝、膽經。具有袪風濕,清濕熱,止痹痛,退虛熱的功效,臨床常用于治療風濕痹證,中風不遂,骨蒸潮熱,疳積發熱,濕熱黃疸等[1]。但近年來隨著認識的不斷深入,秦艽在治療神經系疾病、肛腸疾病、呼吸道感染、皮膚疾病等多種疾病中發揮出獨特的療效,現分析如下。
面神經炎,屬中醫 “面癱”、“中絡”等范疇。鄔政等[2]認為本病因風寒入中經絡,導致經絡阻痹所致。治以大秦艽湯加減以疏風清熱、養血活血通絡,并配合針灸以面部陽明、少陽明經脈為主,達到很好的療效。陳國亮[3]認為本病多由于絡脈空虛,風寒、風熱之邪乘虛而人侵襲面部筋脈,以致氣血阻滯,筋肉縱緩不收,用大秦艽湯加味達祛風散邪清熱,健脾除濕化痰,益氣養血,舒筋通絡之功,療效甚佳。吳紹雄等[4]以疏風散寒、化痰通絡為法,自擬端容方(全蝎、防風、白附子、僵蠶、秦艽、赤芍、白芷)治療取效。鄭文[5]自擬通絡牽正湯祛風通絡、養血活血、止痙化痰,治療面神經炎療效滿意。
在治療面癱中秦艽常與全蝎、僵蠶等配伍增強祛風痰通經絡的效果,與防風、白芷等相配而解表祛風散邪,配當歸、川芎等養血活血榮筋,共奏扶正祛邪、化痰通絡之功。
呼吸道感染多歸于中醫“咳嗽”、“哮喘”的范疇。中醫認為咳嗽是因外感六淫,臟腑內傷,影響于肺所致有聲有痰之癥。如趙建磊等[6]認為風咳是具有風證特點的咳嗽,臨床表現以長期慢性咳嗽為主,常用祛風宣肺法治之,但效果并不甚顯著。若在方中加用秦艽、徐長卿配伍治之往往能起到奇效。尤其是秦艽常見于治療陰虛咳嗽的方劑中,如劉晉秀等[7]在治療陰虛咳嗽上認為其主要病機為余邪滯留,肺腎陰傷,虛火上炎。治以滋陰養血、潤肺止咳秦艽鱉甲湯加減。結果治愈39例,好轉9例,無效2例。何建宇[8]亦運用秦艽鱉甲湯加減治療陰虛頑固性咳嗽41例,其中痊愈28例,好轉9例,無效4例。皆獲得較好療效。
在治療陰虛咳嗽中,秦艽取其退虛熱之功,常與知母、生地黃等相伍滋陰清肺,與青蒿、銀柴胡相伍透熱于外,再加百部等潤肺之品,共奏養陰清熱、潤肺止咳。而在其它外感咳嗽中佐以秦艽是取其祛風清熱之功。
秦艽及其配伍方劑也多用于各種皮膚病。如《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五》記載用秦艽丸治療疥瘡、濕疹、頑癬皮膚病,中醫外科名家趙炳南先生擴大其運用,將秦艽丸用于神經性皮炎、皮膚瘙癢癥、紅斑狼瘡的治療,效果良好[9~10]。王微等[11]應用復方秦艽丸治療濕熱內蘊型慢性濕疹,臨床療效顯著。任朝霞[12]自擬祛風除濕、活血潤肌方劑浸浴治療掌跖皸裂性濕疹。藥用黃柏、秦艽、葛根、丹參、川大黃、牡蠣各30 g,地骨皮、木賊、防風各15 g等總有效率72.1%。
此外,周寶寬等[13]以大秦艽湯加減用于治療蕁麻疹,神經性皮炎,玫瑰糠疹,瘙癢癥等疾病,亦療效甚佳。取大秦艽湯祛風清熱、養血活血之功,治療屬外風初中之皮膚病,方證相合療效甚佳。
在治療皮膚病中秦艽用其祛風除濕之功效,配苦參、大黃等燥濕止癢,石膏、黃連等清熱解毒,再配祛風解毒為君如烏蛇等,共奏祛風除濕、清熱解毒、通絡止癢、消疹之功。
出自于《外科正宗》的防風秦艽湯,具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功。胡海華等[14]在臨床中隨證加減配伍用于治療肛科內痔、肛裂、肛周膿腫及結腸炎等病,內外兼治,療效滿意。靳勝利等[15]運用加味秦艽蒼術湯配合微波治療肛竇炎療效顯著。鄧澤潭[16]用止痛如神湯(秦艽、蒼術、黃柏、防風、桃仁、皂角刺、當歸、澤瀉、檳榔、大黃)灌腸治療肛竇炎,痊愈30例,顯效8例,無效2例。楊風利[17]等用防風秦艽湯治療內痔也療效甚佳。
肛腸病治療中,秦艽祛風而散腸風,常配以生地榆、槐角、赤芍等入血分而涼血止血,皂角刺、穿山甲直達病所,托毒排膿,活血消癰,桃仁、乳香、沒藥等活血化瘀,當歸、川芎等養血舒郁,共奏疏散腸風、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消癰止痛之功。
魏文康等[18]運用具有清熱解毒、活血祛瘀、祛風除濕作用的抗風濕方(銀花、連翹、秦艽、防己、甘草、桔梗、丹參、黃芪)治療慢性風濕性心臟瓣膜病,顯示在預防瓣膜病變惡化和減少風濕熱發作方面的作用與長效青霉素相仿,在臨床癥狀的改善方面有優于青霉素的趨勢。對圍絕經期綜合征,李彩榮等[19]認為本病以腎陰虛者居多,用秦艽鱉甲散治之效果甚佳。郭亞平等[20]認為格林-巴利綜合征(GBS)起病急驟及臨床癥狀類似中醫學“中風”里的風中經絡治宜疏散風邪、活血通絡為主,用大秦艽湯加減結合西醫治療30例,結果表明療效較佳。劉玉東[21]運用秦艽鱉甲湯治療陰虛血少,熱邪伏于營血之陰虛骨蒸發熱的變應性亞敗血癥1例,患者痊愈。李安瓊[22]認為出血性中風后遺癥期病機主要為陰血虧虛為主,兼有內熱,用首烏秦艽湯養陰活血化瘀、祛風清熱化痰治之,效果良好。
綜上可見,秦艽的運用已超出了傳統治療范疇,擴大到神經系統、肛腸、呼吸道感染、皮膚、婦科等多方面,表現出較為廣闊的應用前景。分析其作用機制可能與秦艽獨特的性能有關。如《本草求真》指出秦艽:“能除風濕牙痛。為風藥中潤劑,散藥中補劑”,《本草經疏》云:“秦艽,苦能泄,辛能散,微溫能通利”,結合秦艽在臨床的新用途,表明秦艽辛散苦泄,質偏潤而不燥,具有袪風邪、舒筋絡、清濕熱、養血榮筋、通利血絡的諸多效用,顯然其功效已超出現有的教科書而有拓展。因此,應進一步加強對秦艽的研究,一方面深入進行文獻系統整理和挖掘,補充并完善秦艽的性能特點;另一方面應用現代科學技術尋找出發揮療效的有效成分,以期更好地為臨床服務。
[1] 陳蔚文.中藥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152.
[2] 鄔政,鄔志奇.大秦艽湯加針灸治療面神經炎67例[J].內蒙古中醫藥,2011,17:54.
[3] 陳國亮.大秦艽湯加味治療面癱臨床觀察[J].內蒙古中醫藥,2011,2: 51.
[4] 吳紹雄,吳樹鐸,楊凱鈿,等.自擬端容方治療面神經31例臨床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0,8(15):214.
[5] 鄭文.通絡牽正湯治療面神經炎 30 例療效觀察[J].黔南民族醫專學報,2012,25(2):125.
[6] 趙建磊,汪震.秦艽、徐長卿配伍治療風咳淺議[J].中國中醫急癥, 2012, 21(3):421.
[7] 劉晉秀.秦艽鱉甲湯加減治療陰虛型咳嗽50例臨床分析[J].青海醫藥雜志, 2008,38(2):33.
[8] 何建宇.秦艽鱉甲湯加減治療陰虛型頑固性咳嗽41例[J].新中醫,1999:42.
[9] 黃駿.秦艽丸加味治療狼瘡性肝炎[J].中醫雜志,1999(1):31.
[10] 北京中醫醫院.趙炳南臨床經驗集[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6:361.
[11] 王微,張磊.復方秦艽丸治療濕熱內蘊型濕疹臨床觀察[J].中國中西醫結合皮膚性病學雜志,2005,4( 2) :103.
[12] 任朝霞,苗斌,袁秀麗.醋浴方浸浴治療掌跖皸裂性濕疹43例[J].陜西中醫,2010,31(12):1628.
[13] 周寶寬,周探.大秦艽湯治療皮膚病驗案[J].山東中醫雜志,2012,36(6):450.
[14] 胡海華,曹軍.防風秦艽湯在肛腸科的應用[J].四川中醫,2007,25(7) : 87.
[15] 靳勝利,楊保華,王丁超.加味秦艽蒼術湯配合微波治療肛竇炎94例臨床觀察[J].中國肛腸病雜志,2012,32(9):47.
[16] 鄧澤潭.止痛如神湯灌腸治療肛竇炎40例臨床觀察[A].中國肛腸病研究心得集[C].2011.
[17] 楊風利,余靜.防風秦艽湯治療內痔出血200例體會.寧夏醫學雜志, 2005, 27(10):716.
[18] 魏文康,莫少琪.中醫藥預防慢性風濕性心臟瓣膜病患者風濕熱發作的臨床研究[J].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2005,22(3):167.
[19] 李彩榮,鄧秀蓮.秦艽鱉甲散加減治療圍絕經期綜合征 52例臨床觀察[J].河北中醫,2009,31(8):1180.
[20] 郭亞平,肖烈鋼,朱成全.中西醫結合治療格林-巴利綜合征36 例臨床觀察[J].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2004,4(3):10.
[21] 劉玉東.秦艽鱉甲湯加味治療變應性亞敗血癥1例[J].河南中醫,2007,27(10):82.
[22] 李安瓊.首烏秦艽湯佐治腦出血后遺癥34例觀察[J].實用中醫藥雜志,2008,24(4):230.